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第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同步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第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同步习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论语》第十二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交:结交。“内
试题预览
《论语》第十二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B.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 知皆扩而充之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行不忍人之政
B. 今人乍见
C.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 知皆扩而充之矣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
B.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 《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D. 《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二、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_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②______________,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___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如今社会上盛传“‘神马’(什么)都是浮云”,如果从孔子的角度看,他会赞同人们的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不少于50字)
                                                                  
二、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是观之,________________,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________________,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____________;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________________。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烈女不二夫”。
11.将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B.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
C.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事。
D.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1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1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B.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C.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D.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17.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B.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艺。
C.学宫:是学习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学校。“学宫”一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与后世经常使用的“辟雍”一词意义相同,是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D.“彼姝者子,何以告之”选自。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19.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②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③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20.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孟母的“善教”?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古义:一直到,直到/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2.【答案】D
【解析】D项,然,同“燃”,燃烧。
3.【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4.【答案】C
【解析】C项,“事”,古义为“侍奉”;今义为“事情”。
5.【答案】A
【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6.【答案】C
【解析】C项,朱熹为宋代人。
7.【答案】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8.【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本题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
9.【答案】(示例)孔子的思想是安贫乐道,他排斥的是不合道义的富贵,并不是把人生当成虚无来看待,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神马’都是浮云”反映的是社会上有些人厌弃人生或在愿望不得实现时的自我调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当然不会为孔子所赞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语》思想,以及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10.【答案】(1)无恻隐之心 无辞让之心 (2)义之端也 智之端也 (3)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11.【答案】①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称赞仁了。
②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12.【答案】不正确。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 “忠臣不二君,烈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称赞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3.【答案】B
【解析】“所以……者”表示原因。
14.【答案】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用自己的话概括也给分) 例证
15.【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解析】[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16.【答案】C
【解析】根据重要词语“也”“孟母”“曰”等提示断句。画线部分的标点是: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17.【答案】D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18.【答案】C
【解析】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19.【答案】①《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②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③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20.【答案】①孟母为了孟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改变居住环境。
②孟母剪断织好的布,以此教导孟子不要荒废学业。
③孟母教导孟子要懂礼节,孟子向妻子道歉,挽留住了妻子。
【解析】[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那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学校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啊。”孟子(听后)很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卧室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于是孟母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第十二章《大学》练习』  下一个『《论语》十二章同步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