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检测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检测
(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例】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列小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试题预览
第9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例】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列小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画线句用典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2.作者登临怀古,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却只提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试写出其用意。
【答案】
1.C
2.(1)照应词题。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并建立了政权。(2)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做文职,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3)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错误。此处作者是借廉颇这一典故自况,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选项的理解没有关注词人在词中要表达的情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由词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可知,孙权曾建都京口;刘裕居住于京口,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并建立了政权,作者提及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照应词题“京口怀古”;
由词中“英雄”“风流”以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内容可知,孙刘两人都曾建功立业;作者仰慕英雄并提及刘裕北伐之事,以两人自比,也表明自己力主北伐抗敌,想要收复失地,建立功业,但朝廷只派他做文职,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由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内容可知,作者赞扬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收复失地, 批评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落败而回,借古讽今,批评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无收复中原之志。
【名师点睛】
1.登临访古,通常要觅古迹。即寻觅词中所称“舞榭歌台”,可是舞榭歌台只是寻欢作乐的场所,把缅怀英雄业绩的历史遗存称之为“舞榭歌台”合适吗?
【点睛】
这里是借代手法。孙权在京口建立吴都。“舞榭歌台”正是英雄功成名就、风流自赏的形象体现,它和下文的“风流”(流风余韵)互相映衬,饱含了词人对英雄及其业绩心向往之的追慕。
2.这里的“舞榭歌台”似乎仅与孙权相关,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总被”能否改成“已被”呢?
【点睛】
“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叹意味:“已被”只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结合前文“千古”一词,我们看到这里隐含一种对比:江山永恒,人事无常。放眼历史长河,词人借此寄予了“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
3.北固亭上,词人没有看到孙权遗迹,只见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点睛】
看到的只是夕阳之下。荒草杂树掩映中的民宅陋巷,传说那是刘裕的旧居。他由此想到了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建立功业的事迹。情绪由深沉变得高昂起来。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概非凡。将“金戈铁马”改成“千军万马”如何?
【点睛】
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显示出了部队的战斗力,无坚不摧;后者强调的仅是部队人数、场面。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请一位同学朗读这几句词,读出由深沉的叹息到慷慨激昂的语气。
5.辛弃疾一生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己任,可是南渡后被长期闲置,苦无机会。照理,他应该对主动北伐、渴求功业的宋文帝刘义隆持肯定的态度,但词中似乎并不赞成刘义隆,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看到这样的态度?对这个问题你如何理解?
【点睛】
从“草草”和“赢得”(“只落得”的意思)两个词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封狼居胥”和“仓皇北顾”的对比中见出。辛弃疾支持北伐,但反对草率盲目的举动。
6.“可堪回首”怎样理解?
【点睛】
(1)对象是南渡到如今共四十三年的时光。(2)如果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看做是对长期苟安后,原本渴求收复的民心渐废的客观现实的一种形象表达,那么,它便与昔日“烽火扬州路” 的大好局面构成对比。“可堪回首”之叹息就不言而喻了。
7.从整首词看,“四十三年”是一个情感的触点,这个时间概念引发了词人最为沉痛的叹息:自己就像老将廉颇,徒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可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辛弃疾被正要北伐的权相韩侂胄起用,担任镇江知府,为什么还会有此叹息呢?
【点睛】
四十三年一万五千六百多天,他时时刻刻生活在渴望与失望的煎熬中,由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时光无多,完成心愿的可能也越来越小。且韩倔胄也并未重用他,韩看重的只是词人的声望而已。
8.你能结合注释说说词人借廉颇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
【点睛】
(1)忠愤;(2)隐忧;(3)不甘;(4)无奈⋯⋯
9.如果请大家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配上一幅画,使词画相配,相得益彰,你们会画什么?
【点睛】
画面主体为登高远眺,仰天长叹的词人形象。
人物手握长剑为好。词中无句不言军事,无词不谈收复。“握剑”表现了词人英武之气,更能显示其力量和收复之心的急切。其眼神应是复杂的:坚定、自信、忧虑、沉痛⋯⋯背景画面应该以苍茫的远景来显示阔大的境界和悲壮的色彩。“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为中远景,残阳之光使画面更显暗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设为远景。呈现名家的《永遇乐》词意画,在深入理解词意、感知词人情感的基础上,齐读全词。
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2.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
1.B
2.(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前句先写出登台时所见到的一片荒凉景象。远远望去,好像那依稀可辨的废苑遗址,正在没入荒草丛中,突出了连天的满眼荒草,长势茂盛,快掩没了宫苑,显现了旧苑的衰微,抒发了诗人对昔盛今衰景象的惆怅。后句“百年怀古一登台”中“百年”指人的一生,此指暮年。化用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其中暗含着自己年老体衰、心情伤感。
颔联,诗人把对往事的追怀与眼前的情景结合写。前句先追怀往事,写吹台吸引诗人的登临,而诗人李白、杜甫又给吹台留下了永久的诗篇。后句写金元易代之际,这里又成了兵慌马乱的战场。
颈联,前句写在隋代,荒淫的炀帝杨广为了游乐在这里开河凿渠,修建华丽的行宫,并于汴渠之堤遍植杨柳,最终弄得民怨沸腾,国亡宫废。后句写如今流水浸蚀着残破的古城,隋堤之柳已经消失殆尽,行宫也已为寺庙,在一片荒凉冷落中,开着寂寞的花。两相对比,昔盛今衰到这般地步,直叫人触目生愁。
尾联,从怀古逐渐归结到眼前现实,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系念。前句写苍颜白发的诗人一直低吟遥望到天色向晚,虽然在这美好的春天听见了黄莺婉转的歌唱,也仍然破不开愁城,心中充塞着苦闷。“白头”句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伤感。后句写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机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约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茶蘼:茶蘼在春末夏初开白花,花凋谢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茶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于是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体现了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夜啼这个凄苦的情景烘托词人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等意象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4.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3.A
4.游子的思乡愁情,是常见的情感内容,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更是沉重难堪,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
【解析】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错误,“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不属于听觉范畴,而是视觉范畴。
故选A。
4.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恨。而“古今”二字,写出了“遗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答题要扣住“思乡”与“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恨”等内容来分析。作答时,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出“乡愁”中融入了“国恨”以及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①,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②。
(注)①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②扶头;指饮酒。
5.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寓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6.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答案】
5.D
6.①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②基调由此转换。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变为后半部分的哀伤悲凉。③词人忧心国事,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7.辛弃疾词豪放,多表现在选词豪气,善于营造气势上。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两句表现了辛弃疾词中的冲天豪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把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事迹写得豪气满怀,振奋人心。
【解析】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的艺术手法。同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和把握选项内容和诗词内容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说法有误。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故选D。
6.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结合对诗句的内容、结构、主旨(情感)的理解,进行分析和作答本题。“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词风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分析和赏析词风。本题题干要求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考生注意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例如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中的金戈铁马的豪迈之势,都体现了辛弃疾词的豪迈大气的词风。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惜分飞•春思①
辛弃疾
翡翠楼前芳草路。宝马坠鞭曾驻。最是周郎顾②。尊前几度歌声误。
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③。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之时。②周郎顾: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用为精于音乐者善辩音律的典故。③飘红雨: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之开篇点出送别环境:翡翠楼前,芳草路上,营造了分别在即的氛围。
B.三四句运用典故,写分别筵前歌曲多次唱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痛苦心情。
C.第五句写作者望眼欲穿,暮色降临的远方只有一片片碧云,表达了失落的情绪。
D.第六句写面对眼前潺潺流水,作者不知“桃源”何处,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
2.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描写了春天即将逝去,片片桃花纷飞,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凌乱的飘落的场景,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②用典抒情,写出了时光易逝的伤感。③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D项,“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错,结合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可见作者不是“无法归隐”,而是“不得不归隐”。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把握诗句意蕴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你却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全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蕴。本题作答时,可先概括诗歌后两句的意思,再分析用到了什么手法,最后由浅入深分析情感。诗歌后两句“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飘红雨”写“春归去”,片片桃花纷飞,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凌乱的飘落的场景,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结合注释③可知这是用典,李贺借“飘红雨”的典故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而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结合题目“春思”,以及“春归去”,可知抒发了时光易逝的伤感;结合“周郎顾”的典故,可知作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得到重用,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再联系注释①“遭谗落职”,可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花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最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还大量运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4.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3.BD
4.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解析】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
故选BD。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劝诫友人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显示出对友人的劝勉和激励;“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表明人生在世不要过于忧愁,突出要学会积极乐观,这是对友人的一种劝诫;“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运用典故,劝诫友人要振奋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5.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6.“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5.“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6.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解析】
5.此题考核炼字能力,题干中给出要求赏析的字,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从手法等角度分析艺术鲜果,此题字的含义为“仿佛行云亦被打湿”“使小舟迷失了归路”,再结合诗中的意象“风”“露”“云”“水”“艇”,可见诗句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两个字突出了诗歌的意境。
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注意结合“闻鸡起舞”和注释的时代分析报国之情,再结合前面的多事悲人境“可知是壮志难酬;最后一句”潮落秋江冷“,运用的以景结情,景物的特征是凄冷,表达内容的凄苦孤独。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B.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由实到虚,令人浮想联翩。
C.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D.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8.该词表达了词人那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7.D
8.(1)抒发了词人在现实中倍感物是人非,知音稀少的凄凉之情。词人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然而晋人已逝,樽前客稀,唯余“眼中三两飞蝶”的凄凉。
(2)抒发了词人对陶潜躬耕归隐的仰慕之情。由于“凄凉今古”,知音稀少,故词人空杯向陶,赞叹“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须信采菊东篙”也体现了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仰慕。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归园田居(其一)》基础检测
』  下一个『
《梦游天姥吟留别》随堂作业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