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8.3琵琶行并序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憔悴(jiāo)六幺(yāo)湓浦口(pén)B.贾人(jiǎ))荻花(dí)铮铮然(zhēng)C.嘈杂(cáo)钿头(diàn)虾蟆陵(há)D.呕哑(yā)嘲哳(zā)霓裳(cháng)2.下列“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
试题预览
8.3 琵琶行并序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憔悴(jiāo)     六幺(yāo)     湓浦口(pén)
B.贾人(jiǎ))     荻花(dí)     铮铮然(zhēng)
C.嘈杂(cáo)     钿头(diàn)     虾蟆陵(há)
D.呕哑(yā)     嘲哳(zā)     霓裳(cháng)
2.下列“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休祲降于天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B.遂命酒
C.使快弹数曲 D.歌以赠之
4.下列加粗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5.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转徙于江湖间
A.妆成每被秋娘妒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8.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二.非选择题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__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風。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找出诗中与下列音乐意境相似的诗句。
① 小弦切切如私语一一(    )
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
(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题目中的“听”字,直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但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深深打动。
C.“湿衣”句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 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D.末句形容自己被音乐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犹如水火不相容。
(3).本诗与《琵琶行》在摹写音乐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试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憔”应读“qiáo”;B项,“贾”应读“gǔ”;D项,“哳”应读“zhā”。
2.答案:D
解析:例句:介词,向,A,介词,在:B,介词,从;C,介词,比。
3.答案:C
解析: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酒:名词作动同,摆酒。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4.答案:D
解析:①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③古:因此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⑤古:容貌。今:指色彩。⑥古:年纪大了。今:指排行第一的人。⑦古:以前。今:向前方。
5.答案:D
解析:例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A,被动句;B,宾语前置句;C,定语后置句。
6.答案:D
解析: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句与其他三项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7.答案:B
解析:《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8.答案:B
解析:②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高超;④写的是琵琶女的境遇。
9.答案:C
10.答案:C
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11.答案:(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2.答案:示例: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期间他所写的《琵琶行》一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13.答案:(1).①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2).C; (3).①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如《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和本诗“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都是从听者反应的角度侧面表现音乐高妙动人。②都使用了比喻,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如《琵琶行》将大弦小弦和鸣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本诗将高亢雄壮的琴声比作“勇士赴敌场”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具体。
解析:本诗是含蓄表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下一个『《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群文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