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芣苢》《插秧歌》课时作业(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芣苢 插秧歌课时作业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芣苢(fúyǐ)  掇之(duō)  笔耕不辍(chuò)B.襭之(jié)捋之(luō)捋胡子(lǚ)C.袺之(jié)兜鍪(áo)一霎间(shà)D.雏鸭(chú)肩胛(jiǎ)莳未匝(zhā)2.下列各句中,
试题预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课时作业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芣苢(fú yǐ)  掇之(duō)   笔耕不辍(chuò)
B.襭之(jié)      捋之(luō)     捋胡子(lǚ)
C.袺之(jié)      兜鍪(áo)     一霎间(shà)
D.雏鸭(chú)     肩胛(jiǎ)     莳未匝(zhā)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
C.笠是兜鍪蓑是甲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五百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0篇,也称“诗三百”。
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实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观察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二、能力素养提升(50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阅读《芣苢》一诗,完成7~9题。(11分)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分)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阅读《插秧歌》一诗,完成10~11题。(9分)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B.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C.后四句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
D.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
11.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一下诗人笔下的“雨中插秧图”。(6分)
(二)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9分)
伐 檀①
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
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 ①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原编《魏风》第六。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④稼:耕种。⑤胡:为什么。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廛:通“缠”,捆。⑥县:通“悬”。貆(huán):即猪獾。⑦素餐:不劳而食。⑧辐:车轮上的辐条。⑨直:指直流。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1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鲁东门观刈蒲
李 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注】。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 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15.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表达(12分)
16.根据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以“诗”为陈述对象,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把这个单句扩展为生动形象、丰富细腻的复句。(不少于50字)(6分)
一首好诗,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17.下图是某省文物研究所征集的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襭之”中的“襭”应读“xié”;C项,“兜鍪”中的“鍪”应读“móu”;D项,“莳未匝”中的“匝”应读“zā”。
2.答案:A
解析: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3.答案:A
解析:应是305篇。
4.答案:D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
5.答案:D
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
6.答案:C
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
7.答案:C
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8.答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芣苢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芣苢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芣苢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9.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芣苢,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10.答案:D
解析:D项,“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错误,本诗尽管写出了劳动者的辛苦,但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11.答案:清晨初起,原野蒙蒙,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解析: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全家老少齐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的内容,要突出“用全副武装的士兵设喻以突出插秧的紧张而有序”的手法。
12.答案:C
解析:C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13.答案: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和嘲骂,表达了愤懑之情。
14.答案:C
解析:C项,“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错误,从诗中来看,“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七、八两句是写席子可以给人带来享受,而非写农人享受清夜的欢娱。
15.答案:①编织的席子实用舒适,不比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差;②具有不染尘的特点;③借物喻人,表达对才高品洁之人的赞美。
解析:这句话是说“这种草最可珍贵”,“此草”是指“蒲草”,“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意思是“何必看重那龙须草”“织成草席铺上玉床,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这是说蒲草的实用价值,可以用蒲草织作玉床席,然后在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那是多么的欢娱;“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意思是“罗衣能够再次拂扫,不必担心会染上尘土”,这是说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显得蒲草高洁纯净,这也是“最可珍”的原因;结合全诗来看,诗中所写的“蒲草”又喻指有才能又品性高洁之人。因此诗人说“此草最可珍”。
16.答案:一首好诗,就像一朵浪花,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瀚;就像一钩弯月,叫你去想象夜空的宁静;就像一颗露珠,叫你去想象黎明的清新,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你的想象。
解析:此题为扩展语句题,它已经为要求扩展的语句提供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内容,交代了说明的对象“好诗”,指明了好诗的特点“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17.答案:该徽标的构图要素主要有鼎、双手、汉字“文”。“鼎”和汉字“文”象征着文物,“手”体现文物研究所对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解析:解题时,要注重把握三点:一是给出的标识应用的对象,如本题的标识是有关文物研究所的,由此判断标识的内容是有关文物的;二是把握标识中的具体形象,关注相关变形的文字(汉字、数字、字母等)和变形的事物,比如本题的标识中有“手”、汉字“文”等;三是联系标识的使用对象,把握寓意,如本题中“手”寓意发掘和保护。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芣苢》同步练习』  下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基础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