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课后培优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芣苢》《插秧歌》课后培优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姓名:班级第6课芣苢+插秧歌本课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本课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多维达标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链接高考一、语言文字运用(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
试题预览
姓名:             班级                       
第6课  芣苢+插秧歌 
本课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本课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多维达标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链接高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 
(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___________。尽管___________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_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3.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学诗,何知疫? 
杨应奇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写上这八个字,在让人感到暖心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 
②在这特殊时期,《诗经》中除了有这些特别暖心的诗句,还有许多关于病疫流行及防治的描写。“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小雅•小旻))就是描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一场病疫。这句诗的意思是:上天阵临的瘟疫在肆虐,无情的茶毒人间,可是防治的政策摇摆而又乖僻,这样的日子哪天才能终止。《诗经》中还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应对疫情有许多启发。 
③《诗经》中有记载高温杀菌的。在与病疫斗争的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各类抗疫防病的民俗仪式中。《庭燎》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周代王宫夜晚燃烧竹竿的习俗。正月初一在庭院里燃烧竹子是为了驱赶“山臊恶鬼”,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鬼,往往喜欢在春节前后袭扰民间,造成严重的疫病。烧烤竹竿、驱除山臊的仪式反映了先民在高温杀灭病毒方面的认知。 
④《诗经》中有描写饮酒除疫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上曾说饮酒可以杀死病毒。虽然这未必科学,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一种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诗经》中饮酒可以解忧,可以祭祀,可以庆贺,可以饯行,也可以保健除疫。如《豳风•)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里的饮酒就是说可以除病长寿。《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此诗记鲁僖公派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鲁僖公在泮宫设宴庆贺,祝愿健康长寿。正如《黄帝内经》中说酒的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孙思邈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历代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古人还喜欢饮用雄黄酒、朱砂酒等药酒,并以酒拌水洒喷庭院及内室,目的都是为了防毒避害。 
⑤《诗经》中有中药防病的诗篇。《诗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由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也较广泛地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内容。《诗经》中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余种,可以作为药物的有60余种。记录木本药的有20余种,如桐、柏、梨、槐等。记录虫类药物的有90余种,如鸿、蟾蜍、虿(全蝎)……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利用身边的药材祛除病魔。 
⑥《诗经》中有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其中以中药命名的诗词就有多首,例如《卷耳》《茉苜》《木瓜》《蒹葭》等。《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⑦你再仔细看看,《诗经》中还真的有用来清肺化痰、止咳去热防治肺炎的中草药。《国风•蒹葭》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可不只是一首缠绵爱情诗,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其中的“杞”就是枸杞,“桑”指桑树,一般入药桑叶用于外感病、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桑葚用于补肝肾。 
⑧《诗经》有善待自然的诗篇。恩格斯说: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有许多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诗篇。《小雅•鱼丽》是一首描写贵族宴飨宾客的诗。“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表达了周人的自然资源保护观。毛传曾评: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意思是说,物产所以丰足,鱼兽所以敷用,关键在于人的“取之有时,用之有道”。人类要生存发展,不可能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必须合理适度。《鱼丽》强调的“时”代表了自然资源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山中草木、水中鱼鳖、林中野兽就会成为人们可以持续利用、永不枯竭的资源。周代规定春夏两季严禁采伐林木,季秋之月“乃伐薪烧炭”,仲冬之月“则伐木取竹箭”,以保护山林资源。又规定在动物繁衍生长的春夏季节,严禁捕捞斩杀,孟春之月“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天飞鸟,无庚无卵”,仲夏之月“无大田猎”,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 
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在这特殊时期,我们何不再读一读《诗经》,宅在屋中亲近诗词中大自然,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有删改) 
5.第④段中的划线句选自《诗经•豳风•_______》篇目名。 
6.下面选段是从原文当中截取的,根据文章段落的内容,应该填入到(    ) 
《国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里所说的“芣苢”实际上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中医认为车前子有利水清热的功效。用于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A.第④段 B.第⑤段 C.第⑥段 D.第⑦段 
7.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作者意图表达的一项是( ) 
A.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的八个字让人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诗经》中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当下疫情有启发作用。 
C.《诗经》中那些描写饮酒除疫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习俗是不科学的。 
D.从《诗经》中可看出利用身边药材祛除病魔的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 
8.请分析第⑧段划线句引用恩格斯的话的作用。 
  
  
9.《长江日报》记者认为在疫情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表达不如“武汉加油”有感染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2021•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1.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13.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四、链接高考 
(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芣苢》《插秧歌》拓展练习』  下一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培优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