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拓展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芣苢》《插秧歌》拓展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6课芣苢插秧歌【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
试题预览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名师点睛】
1.《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点睛】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2.《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点睛】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铺陈直叙的赋,以物喻物的比,触物兴词抒发情感的兴,这些手法的娴熟运用,在《诗经》各篇章中俯拾皆是,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共同为作者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极少数诗歌全篇运用单一的手法,绝大多数诗歌往往同时兼具不同的艺术手法,多是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最佳的表达效果,使各诗篇都独具匠心。
3.《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点睛】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4.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点睛】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点。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理念;《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上琴兴
常建①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②,可以徽黄金③。
(注)①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②梧桐枝:古琴多以梧桐制成,以干枯而纹理特别的梧桐木制成的为上品。③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徽:琴徽,系琴弦的绳,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即琴声可以静人心。
B.颔联以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来衬托琴声的悠扬,突出表现了音乐之美。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都写了听众沉浸在琴声中的情境。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了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十分静谧的意境。
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晚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中年风雨时。
6.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一、古代诗歌阅读
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河广①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②。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注)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4.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①竹绕篱,榆钱②田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③归。
西    村
[宋]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④黄昏。
(注)①陂田:山田、水田。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③两两:成双成对。④耿:微明的样子。
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
B.《村居》以绮丽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
C.《西村》除了描写自然风光,还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幻。
D.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简要赏析。
7.《村居》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描写了田园风光,但在写景和抒情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  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引发了诗人对茅山石涵村的怀念。
B.第五句写石涵村民在温暖的春日到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村民的勤劳。
C.第六句写明月初上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展现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D.尾联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9.本诗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下一个『《芣苢》《插秧歌》课后培优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