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明确要求,为努力谱写当代中国
试题预览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
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明确要求,为努力谱写当
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提供了根本指针。面向未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格局,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坚定文化自信,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自觉。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才能加强主体性自觉,理论创新才有底气。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
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发现并回答了属
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也都源于不断回应中国各阶
段发展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
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积累和视野都不可或缺。积累再多,如果没有宏阔、全面
的视野,也很难有原创性的思想。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仅仅局限在本专业内,就会失去对更
广知识领域的好奇心,失去对整体世界认知和把握的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
有专业的视野,又要有跨专业、跨学科乃至跨文明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科交叉融合
工作,既加强基础学科能力培养,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正确吸收外
来,借鉴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观点,更好地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世界性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志向和传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加
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增强使命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以守正的定力、创新的能力、持续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推动我
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摘编自王博《增强主体性原创性》)
l.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格局,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
  B.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D.持续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决定性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上应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
    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例,论述了理论创新
    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C.文章第四段比较了现代学术研究的局限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的不同,强调理论创新
    应有开阔视野。
  D.文章从文化自信、问题导向、研究视野、使命意识这个四方面论述了作者观点,逻辑清晰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该立足于
    中国的实际。
  B.做好学科交叉融合工作,在加强基础学科能力培养的同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就能够实
    现理论创新。
  C.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自觉,才有可能实
    现理论创新。
  D.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增强使命意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也是新时代发展
    的迫切要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
了警钟”。谆谆告诫,发人深省。
    应该看到,粮食虽然连年丰收,但这丰收来之不易。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农资
销售受阻、田间管理薄弱,对春耕生产曾造成很大压力0 2020年3月,中央及时印发《当前
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进行引导激励,各地下大气力狠抓粮食生产,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辛勤
种粮,加上气候条件总体不错,这才喜获夏粮丰收。需要指出的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
秋粮。今夏长江流域的持续性强降水已对安徽、江西等地的早稻生产造成影响,有的地方中
晚稻未能及时播种,虽然后期仍可通过加强管理确保稳定的收成,但毕竟增加了难度和投入,
    越是丰收越不能忽视粮食的极端重要性,要时刘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方面,从中长
期来讲,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增加了粮食国外进口的不确定性,中国人的饭碗不能指望靠进口来装满.,目前,我国的口粮98%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另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量惊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需要有关部门齐心协力,需要亿万农民辛勤耕耘,同样需要你我他每一个人勤俭持家,珍惜一箪食、一瓢饮。
    (摘编自董峻《厉行节约:什么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新华网2020年8月19日)
    材料二:
    通过宣传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切实培养人们节约用餐
的习惯。一是加强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从细小处抓起,从身边事抓起,让节约用餐成为
一种家庭文化。二是加强学校教育。把勤俭节约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在食堂
管理、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传播节约用餐理念。三是深化单位教育。
利用工作例会、宣传栏、公共食堂等传播节约用餐理念,反对餐饮浪费行为。四是强化社会
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美德。
    (摘编自李后强、章勇《使节约粮食成为自觉行动》,《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
    材料三:
    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
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抵制餐饮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大力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推动餐饮消费习惯从“吃剩有余”“顿顿有余”向“杜绝浪费,够吃就好”转变,开展“光盘行动”,及时提醒顾客就餐完毕时将剩余饭菜打包带走,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
    (摘编自向秋《多管齐下,有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光明网2020年8月12日)
    材料四: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食品浪费法》。反食品浪费法共32条,包括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激
励和约束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我国餐饮浪费问题一直存在、时常反复,群众反映强烈0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
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o《反食品浪费法》立法是将党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践经验
有机结合的实际行动。在规范的同时,法律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针对消费者的
个体差异,倡导个人和家庭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
    (摘编自刘华东《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食品浪费法)》,光明网2020年4月3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产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且每年食物浪费惊人,粮食安
    全不容乐观。
  B.当前,受国内农业发展多重压力和新冠疫情蔓延的影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始终要有
    危机意识。
  C.根据人成长环境的变化,应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做好不同的教育,让节约粮食成为人们的
    自觉行动。
  D.《反食品浪费法》将为全社会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导向,为公众确立反餐饮浪费
的基本行为准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面对新冠疫情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我国政
    府和民众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来应对。
  B.新冠疫情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警钟,不仅影响了2020年的春耕生产和稻谷的播种,也
    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C.-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说明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整治浪费之风不坚决,遏制
    不彻底,必须加大力度,制止餐饮浪费的行为。
  D.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为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云生处有农庄
朱谷忠
    车行闽西塘前乡的老盈山,山路弯弯绕绕,偶尔从车窗一侧看去,但见一线空中,飘来万千缕白云,轻纱般徐徐汇聚到半山腰,飘飘袅袅,低回留恋。它们忽而融合,忽而散开,焕发着一种蓬松而轻柔的乳白色。慢慢地,所有的云丝都融在一起,变幻不定地朝更深的山谷飘去——那里,就是我要去的丁町共享农庄。
    下车后,站在缥缈的浮云里,仿佛幻境:只见山幽林密,泉隐其中;黄墙黛瓦,沿坡耸立;踏上崭新的水泥路,两边尽是绿油油的菜地。往上看,大棚瓜架上,叶子透出一汪汪翠绿;往下看,竹篱吊着的豆角,嫩生生下垂过尺。往山塘方向望去,一排排槟榔芋枝叶劲遒,一垄垄菜花嫩白透黄,恰似一幅幅水彩画随意铺陈,十分养眼怡心。
    这里,就是丁町共享农庄的所在地。早在庄前等我的小巫,快步上来握住我的手,寒暄
几句,便介绍说,他们农庄的蔬菜基地都在富硒带上,这里高山上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再加上灌溉的都是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蔬菜格外甜美!而这里的鸡鸭禽畜,也是散养的……
我请小巫带路前往周边仔细看看。于是俩人一前一后,时而头顶阳光,时而脚踏阴凉,进山
坳、钻大棚、探竹寮、访山潭。足迹所至,但见菜畦处处,瓜果遍布,豆荚垂绦,植被茂密。看得出,这块曾经宁谧的山地,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
    过去,这里曾是僻远贫穷的小山村。我不禁问小巫,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是什么?小巫
转过身来,脱口而出:“那是振兴乡村的新理念在这里扎根了。不怕你见笑,我给村民编了两
句顺口溜:守护绿水与青山,因地制宜做文章!”小巫笑说他现在的身份就是“职业农民”。
我问他,农庄为何叫丁町?他说:丁就是人,而町字取的是字形,意思是想让村民守住这里的山田。他透露,为了建起蔬菜瓜果基地,近年来已投入不少资金,主要目的是想做大深山农业。说到这,他憨厚地笑起来。
    来前我已了解到,小巫是这个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当年,乡亲们敲锣打鼓
欢送他走出深山,年轻的小巫除了激动,还暗暗庆幸自己将在外面的世界生活了。大学毕业
后,他没少闯荡过,当过律师事务所律师,后来创建公司,同时涉足房地产及餐饮服务等领
域,成为民营企业的董事长。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五年前,他居然放下城市生活,回老家当农民了。
    我问他,归来是为了孝敬父母,还是为了报答桑梓,抑或是难解乡愁?他说:“这些都是
吧!不过这些年,在脱贫的过程中,我越发留意到人们经常提到的餐桌安全问题。”小巫说,
“这个困扰人们的问题还没能很好解决。我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下决心办起农庄的,宗旨就是要让绿色生态走进城市家庭,按照传统有机的方式种植各种蔬菜、精心养殖家禽,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就这样,在政府支持下,小巫创建的丁町共享农庄,于老盈山基地破土。基地绝大部分
用的是村里的荒地,确保土壤不会有农药残留。
    我听着,记着,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他:“按说,你在大城市已站住脚跟,又有了事业和家
庭,为何还决定回乡当一个农民?”
    小巫笑道:“不错,我在职场历练过,但我毕竟是一个从深山里走出来的人,每次返乡探
望父母,特别是前些年回来盖了楼房,我在家里前思后想了一番,深深感到应当在自己有能
力的时候,为家乡振兴做点什么。”他说,“特别是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深谙科
技的魅力,因此认定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广新技术。”
    袅袅白云,在山间飘移。这时,有一群灰鹭,从林中腾起,飞过我们头顶。
    小巫又介绍说:“其实,我最高兴的事是能看到村民脱贫。另一件就是搞起了传统有机种植,让蔬菜有了儿时的味道!”
    不知不觉间,太阳西斜,天边的云朵全都镶上一道道绚丽的金边。我怀着依恋的心情告别一再挽留我的小巫,启程回城。当车在树影婆娑的山道穿行,夕光映照的绿油油植被里,时而传来清亮的蛙鸣。一想到这深山里有小巫这样的“职业农民”,我心中充满了欢喜,也看到了这翠色中闪亮的希望。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巫回乡创办农庄主要是考虑餐桌安全的问题,希望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农庄取
    名“丁町”,是想让村民守住当地的山田。
  B.从文中看,当地能实现乡村振兴,有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当地良好的地理条件、小巫这样的年轻人的带动等多种原因。
  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山村以前的贫穷和现在的美好,“我”来时的疑惑与走时的
    欢喜,小巫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
  D.文章以“白云生处有农庄”为题,富有诗意,饱含深情,寄托了作者对乡村发展变化的赞
    美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
8.小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多次写到“白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大行设九宾,胪传。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汉十二
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B.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C.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D.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精通一艺、教授生徒。
  B.平明,指正午时分,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如夜半、鸡鸣、黄昏等。
  C.九宾,我国古代外交或朝贺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孙通抓住时机,建立礼仪制度。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
    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
  B.叔孙通举荐弟子,获得诸生称赞。叔孙通趁机说弟子们和他一块儿制定了朝廷礼仪,
    刘邦任命那些人都当了郎官,儒生们称赞叔孙通能知晓当代最重要的事务。
  C.叔孙通规劝皇帝,不要改换太子。刘邦想让赵王刘如意取代刘盈当太子,叔孙通称说
    刘盈忠厚孝顺,天下人全都知道,刘邦当即彻底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D.叔孙通辅佐皇帝,制定各种礼法。孝惠帝即位,对叔孙通说,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先帝
    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还不会,让他去制定,后又让他制定其他方面的礼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成代汉语o(10分)
  (l)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o(5分)
(2)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o(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①冠中秋。骚人②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画栏开处:化用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的诗意。②骚人:指屈原。屈原《离骚》
中以众多名花珍卉喻君子美德,桂花却没有提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前两句直接写出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为下文评论桂花的品性作了铺垫。
  B.词人认为内在美更重要,只要味香性柔,何必需要浅绿或深红色这些外在的华美东西呢?
  C.下片前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梅、菊来衬托桂花的高贵,表达出词人对桂花的赞美。
  D.这首词借物抒怀,以艳压群芳、情操高洁的桂花来暗示词人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感伤。
15.这首词下片的用典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职责的一句是“      ”,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水击江岸、浪花四溅的壮阔景象的
  两句是:    ,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叙写了社日祭祀的欢乐场景,寄寓了词人对人们忘却历史的哀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4月24日,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层层____,
最终“祝融号”    。
    中国上古神话中最早的火神——祝融是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古语中,“祝”的本意,是
古代主持重大祭典的部落首领,“融”有光明的意思。故“祝融”意为祈祷光明。在人类的文
明进程中,火象征着光明、进取、活力。祝融传火、造福于民,让人类走出蛮荒、走向文明。
    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     ,例如“嫦娥”“墨子”“天问”“北斗”等,中国人把自己的航天梦____在名字里,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中国人不仅彰显了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航天人也体现了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于1931年上映,距今已过90年了。
  B.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告不告诉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是怎么回事?
  D.长大后发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18.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筛选    崭露头角    薪火相传    蕴藏
  B.遴选    崭露头角    一脉相承  潜藏
  C.筛选    脱颖而出    薪火相传    潜藏
  D.遴选    脱颖而出    一脉相承  蕴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航天人不仅体现了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中国人
    也彰显了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B.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中国人不仅彰显了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航天
人也体现了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
  C.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不仅体现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也
    彰显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D.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也
    彰显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o(6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总量共141 178万人,虽比2010年有所增  加,  ①  ,这十年的年平均出生增长率比2000一2010年期间下降0.04  个百分点。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8%,这一数据表明,    ②    。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    ,16~60岁劳动人口减少了4 000多万;其次是社会养老压力的加大,对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挑战。
21.从下列文学家中再选两位,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修辞与示例相同,
  内容切合,语意协调。(5分)
  李白    柳永    莎士比亚    鲁迅
  示例:杜甫的诗就像一坛苦涩难咽的浊酒,充溢着沉郁的悲悯情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o(60分)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际上面临美苏霸权国家威胁。中  国人民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各行各业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锻造出雷锋精神、铁人精神、  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时至今日,我国逐步实现富起来、强起来,有人就认为,现在已是国富民强之时,不需  要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那些苦精神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举行的讨论会上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扩大作用,原文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与原文相比,偷换了主语。B项,表述不全面,原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D.“决定性影响”言过其实,原文是“推动”作用。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比较了现代学术研究的局限和
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的不同”说法不当,通过原文“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
看出,不是比较二者不同,而是有因果关系。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就能够实现理论创新”
说法绝对化,根据原文“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科交叉融合工作……”中“这”指的是“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