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提升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提升训练(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04诗歌鉴赏【提升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涉江①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
试题预览
专题04 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涉江①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欽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②。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僮佪③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有删改)
(注)①本篇为顷襄王时期,屈原远放江南时,为记叙征程和抒写怨愤而作。②疑滞:即“凝滞”,停滞不前。③儃佪:徘徊不前。④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自述自幼对“奇服”的喜好,表明诗人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象征他洁身自好的品质。
B.“莫吾知”表明当时没有人理解诗人,诗人因此感到悲哀,于是决定涉江。
C.登上鄂渚之后,诗人回头遥望国都,秋冬的寒风让他内心伤感,于是发出了长长的叹息之声。
D.第二段结尾处,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正直的,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表明了他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
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你对屈原的认识,理解“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这些情景反映的内容。

【答案】
1.A
2.这些情景都是诗人想象的与仙人一起生活的情景,突出了诗人理想远大、德行高洁及行为忠贞的特点。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 “奇服”不是表明诗人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是表明诗人有不同于世俗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驾青虬”,驾着那青龙;“骖白螭”,配上白龙;“游瑶圃”,在那天上美丽的花园里游览;“食玉英”,品尝那美玉一般的花朵。这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诗人的想象。这些想象的与仙人一起生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远大的理想、高洁的德行、忠贞的行为等。
参考译文: 
  我从小便喜欢奇特装束啊,如今进入暮年仍兴致不减。我腰间佩有长长的宝剑啊,头戴高高的发冠。身上饰有明月珠啊,美玉佩带在我的腰间。人世污浊无人了解我啊,我正高飞驰骋不再留恋人间。驾着那青龙啊配上白龙,我和重华大神一起在那天上美丽的花园里游览。登上昆仑山啊品尝那美玉一般的花朵,要和天地啊有一样的寿命,要和日月啊同样发出灿烂光辉。哀痛的是南方夷族无人了解我啊,明早我便要渡过江湘。
  登上鄂渚回头远望啊,慨叹秋冬时节大风凄寒。让我的马儿在水边高地上徐行,让我的车子啊来到方林。乘坐舲船我沿沅水上溯啊,众人一起举桨划开水波。船儿徘徊不往前走啊,在急流漩涡中停滞不前。早晨从枉陼出发啊,晚上就留宿在那辰阳。假如我的心正直无偏啊,流放之地即使偏远又有什么可伤感的呢? 
  进入溆浦我又徘徊犹豫啊,心里迷惑着不知该去何处。树林幽深而阴暗啊,那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山岭高大遮住了太阳啊,山下阴沉沉的并且多雨。冰粒雪花纷纷扬扬无边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与屋檐相接。可叹我的生活毫不愉快啊,寂寞孤独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期、阎五朝隐、
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注)
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注)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公元705年,他们都因获罪被贬往岭南各地。宋之问赴贬的途中,经端州驿站时看见了他们在墙壁上的题诗,便感慨地写下这首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用“逐臣”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用“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
B.“谓到南中每相见”与颔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现实与愿望的反差。
C.“分乡县”“音信稀”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D.“自怜能得几人归”用设问的方式,以深沉的长叹收结全篇,极富表现力。
E.这首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读起来音韵和谐。
4.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3.AD
4.首联写虽然被贬,但诗人认为即使远离家乡,能有朋友相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颔联写大家被贬各地,千山万水,难以相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颈联写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体现了孤独寂寞之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被贬之地环境恶劣,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
【分析】
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分析错误,首句意思是: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这里的“承”是遭受的意思,只是客观表明了自身的处境。
D.“用设问的方式”错,没有自答,不是设问句,而是反问,意思是遭到贬谪偏远之地,没有几个人能够回去。
故选AD。
4.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首联“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意思是说当初,他们身受严厉的责罚,被贬岭南,内心满怀惶恐忧惧。唯可自慰的,只是到贬所后,虽属沦落天涯,然尚有相晤之机,彼此可以同病相怜、排除烦忧。诗人虽被贬,但有朋友作伴,也是很好的安慰。颔联“岂料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意思是说: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颈联“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写朋友们在政治地凄风苦雨之中遭受打击,被贬各地,音信不通。表达对朋友们的思念之情。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尾联的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而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题要围绕着诗人的感情从安慰——懊丧和哀愁——孤独寂寞、思念到担心、忧虑的波动,一联表现一种情感,可见行文富有波澜,跌宕起伏,变化多姿。
【点睛】
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远游
屈原
悲时俗之迫阨①兮,愿轻举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③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④。意荒忽而流荡兮⑤,心愁悽而增悲。神儵忽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⑦,澹无为而自得。
(注)①迫阨:困阻灾难。②轻举:升,登仙。③徙倚:徘徊不定。④怊(chāo)惝(chǎng)恍(huǎ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⑥儵(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
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
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
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
6.“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
5.D
6.①自我反省,坚持操守;②不断地追求,探索真理。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错误,“哀人生之长勤”指哀叹人生的辛苦坎坷,这里指自己不被理解,仕途艰辛。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要理解诗句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就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然后并结合诗人的思想品格、精神追求等加以分析即可。
句中“内惟省”“端操”和“求正气”意思是对内自省、坚守正道节操、探求真理,由此可知“内惟省以端操兮”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是自省、坚守正道的高洁品性;“求正气之所由”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
参考译文:
悲愤于世俗对人的迫害啊,真想飞升登仙到远处周游。禀性鄙陋又没有依靠啊,怎能得人援引上天周游?处在污浊黑暗的尘世啊,独自苦闷向谁去倾诉?漫长的黑夜里心事重重不能安眠啊,孤单独守直到天明。
想到天地的无穷无尽啊,哀叹人生的坎坷苦辛。过去的事我没能赶上啊,未来的事我难以知闻。我徘徊不定思绪遥远啊,惆怅失意心气不顺。神志恍惚而心神不定啊,心中愁苦而悲哀愈增。忽然间魂灵飞散不复返啊,只留下枯槁的肉体身形。自我反省以端正操守啊,寻求天地正气从何而生。我清虚宁静以安然自乐啊,淡泊无为而怡然自得。
7.下列对《氓》(节选)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陈述多年为妇艰辛操劳却反受欺侮的生活。一个 “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B.选文第一节后四句陈述了女子被弃返家后遭到了兄弟家人的嘲笑。一个“悼”字,既写出了她当时所受精神压力之大,也可以窥见女子由此而产生的哀伤情怀。
C.第二节以“淇”和“隰”比兴,以淇水虽盛也有堤岸,湿地再大也有边界,暗示自己的痛苦无边,有力控诉男子的“始乱终弃”,表达了与男子的决绝之情。
D.从节选句式来看,诗歌每句四字,两字一顿,音韵和谐。从其表现手法来看,以赋为主,兼用了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表达了与男子的决绝之情”错误。这两句不能表现出与男子的决绝之情。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8.对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一项是(   )
A.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丁宁 B.逆以煎我怀  足以荣汝身
C.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D.渠会永无缘  问渠那得清如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有亲父兄 B.处分适兄意 C.否泰如天地 D.叶叶相交通

【答案】
8.D
9.C
10.C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文表达技巧的能力。
具体分析,划线句子“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几句是写刘兰芝离开时的装束打扮,属于正面描写,渲染了她“精妙世无双”的美好形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运用比喻的修辞;夸张“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运用铺陈排比;不含有“兴”的手法,“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君既若见录”中“见”,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府吏见丁宁”中“见”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B.“逆以煎我怀”中的“以”,表示原因或方式的语助词,是“用”之意;“足以荣汝身”中的“以”,表示原因或方式的语助词,是“用”之意。
C.“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出嫁;“处分适兄意”中的“适”,按照。
D.“渠会永无缘”中的“渠”是代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是代词。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
A.“父兄”古今异义,此处是偏义复词,在文中指兄;今义是父亲和兄长。
B.“处分”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在诗中是“安排、处理”的意思;今义是“对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处罚”;
C.“否泰”古今同义,指世道盛衰,人世通塞或运气好坏;
D.“交通”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诗中是交错相连的意思;今义是各种运输与邮电通信的总称。
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羌村三首[注](其二)
杜 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此次还家所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的孩子“不离膝”,怕父亲再次离家,说明诗人常在外奔波。
B.“萧萧北风劲”中的“劲”表现出秋风之大,渲染了凄苦的氛围。
C.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构成今昔对比,寄托了诗人胸中的苦闷。
D.诗歌的前八句叙事,并在叙事中融入情感,后四句则是抒情。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D
12.①有心报国,却被放还回家的痛苦;②国难当头,却只能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的无奈;③迟暮之年,壮志难酬的苦闷。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诗歌的前八句叙事”是错误的。诗歌前六句是在叙事,而第七句是在写景,第八句是在抒情。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通过小注可知,《羌村三首》是作于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的时候,并且首联写到自己在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人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缺少欢趣。所以写出作者有心报国,却被放还回家的痛苦之情。中间四句通过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所以写出了国难当头,却只能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的无奈之情。最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所以表达了作者迟暮之年,志向难展的苦闷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河广①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②。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注)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14.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3.D
14.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杭之”是说乘着一片苇叶,就可横渡黄河;“歧余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宋国,可见作者归国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是说容不下一只小船,“曾不崇朝”是说来回不过一个早上,二者强调黄河的狭窄和渡河很容易。这样多次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无可抑制的思乡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分析】
1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项,“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错。本诗并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和“谁谓宋远,跂余望之”“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是运用重章叠句手法。
故选D。
1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夸张修辞手法。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它的作用。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跂予望之” “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应是春秋时代客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作者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抒发胸中的哀怨。
首先分析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表现。朱熹《诗集传》说:“极言河小,意谓宋近也。”他道出了本诗语言夸张的特色。本诗仅两章,全诗只是两章,每章四句,却用了四个夸张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句中的“一苇杭之”是说乘着一片苇叶,就可横渡黄河。“谁谓宋远,跂余望之”句中的“歧余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宋国,可见作者归国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句中的“曾不容刀”是说容不下一只小船,“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句中的“曾不崇朝”是说来回不过一个早上,二者强调黄河的狭窄和渡河很容易。
然后分析作者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诗人如果不夸大其辞,作者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夸张也使欲归不能的心情在诗中表现得更强烈。作者不但运用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通过反复问答,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苦闷倾诉了出来,且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
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
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②。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①本诗是诗人谢翱路过姑苏对,为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招魂而作。②傞傞:醉舞不停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总叙月下歌舞概况,仙人散乱的身影犹如云雾,缥缈迷蒙。
B.第四句中的“杳”字描绘出了余音飘散很远,在江河之上回响的情景。
C.本诗铺叙详赡,层次分明,主要对仙人们起舞欢歌的场景进行了描写。
D.本诗无一字涉及为文天祥招魂之事,而是通过空灵迷离的境界来表现。
16.请简要分析“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两句在全诗的作用。

【答案】
15.C
16.内容上:描写了夜色深沉、万籁俱静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结构上:由上文的仙人起舞高歌的场景描写陡然发生转折,进入抒情,并戛然而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
C项,“主要对仙人们起舞欢歌的场景进行了描写”分析不正确,能使诗人“宛转愁奈何”的“楚歌”,显然不是“欢歌”。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本题需要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描写出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形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万般愁思,也表达了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之情;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文勾勒了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而结尾两句进行抒情,情感氛围转入“愁奈何”,发生结构上的陡转,并与前文形成对比。这样的手法让诗歌更具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纪:经营。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这首近体诗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8.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案】
17.D
18.①在美好的时光登高赋诗。②邻里乡亲关系融洽,淳朴自然。③农忙时各自耕种,农闲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兴趣无穷。
【解析】
17.
本题考查鉴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知识和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  下一个『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基础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