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抓分专题十 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中的“宦游”“无为”分别是什么意思?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试题预览
抓分专题十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用现代汉语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8.《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首诗做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上面的诗歌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
10.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1.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的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写景,扣题目中的“望洞庭湖”;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悲愤不平之情。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1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5.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16.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 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倾斜。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19.请用“/”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限划两处)(2分)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20.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一、二空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3分)
21.请比较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无论魏晋 无论: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徙:
(4)虽有甲兵 兵: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4.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限划一处)(2分)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类别文章 衣 食 居 俗
甲 ①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② ③ ④
25.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4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②,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③正:只。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
(3)上诘之 诘:
(4)安可诬一世之人 诬: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28.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3分)
29.请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宦游”指出外做官;“无为”指无须,不必。
2.示例一:“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辅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诗人设想分别后,只要与友人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低沉、伤感的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心上人儿她在哪,在水的另一边。
5.D
6.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7.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相思之苦。(意思对即可)
8.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如《蒹葭》全篇分三章,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和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渲染了一种凄苦的氛围。
12.反映安史之乱这一社会背景下老百姓苦难的生活 表现诗人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13.C
14.这一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状写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蒸”写出了洞庭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15.“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宁静清幽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开阔、俗念顿消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6.以动衬静。用古寺的钟磬声,衬托出了环境的寂静。
17.解析: (1)题,“邃”为课内重点词语,“悄怆幽邃”的意思是凄凉幽深。根据意思,“邃”应解释为“深”。(2)题,“而犹不忍去”为课外语句,可联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中的“去”的意思来判断。
【答案】 (1)深。(2)离开。
18.(1)解析: 根据上下文语境,字字落实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斗”“蛇”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的意思。同时注意这是一个省略句,应在句前补上主语“溪水”。
【答案】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解析: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这是一个判断句,“……也”要翻译成“……是……”。同时注意关键词“愈”“观”的翻译。
【答案】 水的气势更加雄壮,这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19.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这是一个单句,因此应该依照主谓宾之间要划开的原则来划分。“游人”很显然是主语,所以在其后划分;后面写了游人的两个动作,一个“坐欹”,一个“望”,由此可知在“岩”后划分第二处。
【答案】 游人/坐欹岩/下望
20.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甲文由“水尤清冽”等句可判断,乙文抓住“水态愈伟”可判断,注意“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的要求。第三空要填写写作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作品,其突出特点都是借景抒情(移步换景),由此可判断。
【答案】 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2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甲文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由“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流露出的是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由“山行之极观也”“而犹不忍去”可判断作者表达的是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答案】 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 从山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我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经过一道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色的山壁间落下,震撼摇动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这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上向下望,用脸接住溅起的水沫,看上去就像披着丝线,空中的(水)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下山崖,还留恋着不想离开。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奇妙,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2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答案】 (1)同“邀”,邀请。(2)不要说,更不必说。(3)迁徙。 (4)兵器,武器。
23.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言要通顺。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答案】 (1)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2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提示语句,找到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
【答案】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甘其食 ③安其居 ④乐其俗
【参考译文】
[乙]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乘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26.(1)同“饲”,喂。(2)想要。(3)责问。(4)冤枉。
27.(1)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28.托物寓意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 重视人才,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29.示例:一个人总会有优点和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参考译文】
[乙]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举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举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学文化常识
』  下一个『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