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宁夏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第一次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一)(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信息科学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普及,融媒体、互联网+等新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也相应呈现
试题预览
2021年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第一次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一)(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信息科学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普及,融媒体、互联网+等新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也相应呈现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文化艺术变革规律,与时俱进地调整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建设健康繁荣的文化生态,多层次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是新媒介语境下文化艺术行业应当着力解答的重要课题。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往往是对旧媒介兼容与完善的产物,如电报之于书信、收音机之于留声机、电视之于电影,当一媒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被其他媒介兼容时,新旧之别就显现出来。当然,旧媒介未必都会因此销声匿迹,例如电影大银幕、仿真声场和集体观影等特性为电视所不及,电影和电视至今仍然共存。
历史地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造纸术的问世、印刷术的发明、照相机的使用、电影电视的兴起,每次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介革新,都有助于文艺生产力的解放。当前,网络新媒介不仅催生出众多新的文艺形式,同时也在大幅提升文艺创新能力。在突破传播屏障、开拓创作视野的同时,新媒介还以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交融、促进美学与科学交互增益的方式,深刻影响文艺生产理论与实践。
首先,新媒介超越时空的高效便利特性,使文艺创作门槛大幅度降低,极大解放文艺生产力。网络作家、网签歌手、数字画师等“网生艺术家”大批涌现,新媒介文艺社群数量之巨、崛起之快,史无前例。新媒介对文艺生产潜能的全面释放,使人类文艺版图为之一变。
其次,新媒介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有力推动艺术重塑,对文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领城大显身手,一次次为文艺审美创新带来惊喜。“媒介即艺术”的理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文艺创造借助新媒介成为博采众长的跨领域综合行为。
再次,新媒介为文艺生产与消费打造出人机共舞的新平台,在提升文艺消费品质、丰富品类以及改善接受体验等方面收获丰厚。以阅读为例,各类阅读软件“改城略地”,妙趣横生的数字出版声像谐和,网络阅读人机交互特性和自动检索功能,赋予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系列文字声像平台使阅读无远弗届,妙趣横生。
新媒介不仅改变文艺创作生产方式,也在改变文艺存在的基础。新媒介提供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新的作品储存载体与流布通道。对受众来说,新媒介成为接受文艺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新媒介既是文艺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
(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媒体、互联网+等新观念,促使当前文艺的创作生产相应地呈现出了新趋势和新特点。
B.当前的新媒介是在兼容与完善留声机、收音机、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当前的媒介革新,这有助于互联网时代文艺生产力的解放。
D.当前的新媒介催生了大批“网生艺术家”,促使很多文艺创作者进入了俗文学创作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新媒介、旧媒介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当前的新媒介”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B.文章从特性、技术推动、平台打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媒介在文艺生产方面的影响力。
C.文章列举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绘画等领域巨大作用,论证了“媒介即艺术”的观点。
D.文章着眼于“新媒介语境下文化艺术”,阐发了“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这一话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媒介未必能够完全取代旧媒介,从而导致旧媒介的消亡。
B.相对于电影,电视是一种“新媒介”,这种变化带来了影视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变化。
C.网络新媒介突破传播屏障,开拓创作视野,数字绘画就是由其催生的新的文艺形式。
D.受众的文艺消费品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纸质书籍向数字出版声像的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在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
《南风窗》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
《南风窗》: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象征来“讲道理”。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赵汀阳: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我倒不反对谚语。谚语使用修辞法不是在论证,而是为了制造有趣的表达效果,各国的谚语都差不多。
至于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讲逻辑,我无法充分了解其原因,也许是为了饶舌,为了回避真相,为了欺骗等等,总之是故意不讲逻辑。但我还想: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都算在内),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做某事……
《南风窗》: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老外好像都一致唱衰中国。黑格尔说,逻辑在中国就玩不转。爱因斯坦则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即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对于这些说法,您怎么看的?
赵汀阳:黑格尔的“辩证逻辑”,那是逻辑的反面教材。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语法”,请允许我使用这个不太准确的说法……爱因斯坦的说法有些道理,但需要更多解释。逻辑能力来自何处?许多哲学家相信逻辑其实是语言的一种深层语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理解,事实证明,只要有语言能力,就必定有逻辑能力。
《南风窗》:逻辑思维必须讲究概念的明晰。而古代的一些经典,好像喜欢玩模糊、神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古人对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论追求没有兴趣?
赵汀阳:古代中国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问题上,伦理、政治、战争、和平之类。不过西方思想也同样关心这些问题。西方思想寻找永恒的、完美的终极概念;追求永恒的“完美概念”——绝对无私的牺牲、绝对纯洁的母亲,千年不坏的城堡……
完美意味着永恒、无变化,而逻辑最适合谈论此种概念;古代中国的思想意图在于理解永远流变的、不确定的存在状态。《易经》想象,阴阳需要动态均衡;在孔子眼中,圣人也有不足;在老子看来,存在如水……这种思想与有没有逻辑能力无关,而是思想问题和意图不同。
《南风窗》:您对中国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样建议?
赵汀阳:人人都有逻辑能力,但逻辑水平可以提高。逻辑学教学应该有助于逻辑知识的普及。但逻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态度,准确地说就是理性态度。如果缺乏理性态度,多高的逻辑技术都无以致用。至于如何才能学到理性态度,我不知道。也许至少需要意识到两点:自己喜欢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正确的观念需要论证或者证据。
(摘编自《是什么让中国人“不讲逻辑”》《南风窗》2012年09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访谈的动机是访谈者针对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泛滥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
B.中国人不讲逻辑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玄学”。
C.西方学者对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的看法,多数充满偏激片面,但也不乏真知灼见。
D.赵汀阳认为不能把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经典乃至于先贤圣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不讲逻辑”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问题。
B.《南风窗》作为组织方,紧扣中国人“不讲逻辑”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采访,充满了忧患意识,话题令人深思。
C.本篇访谈,在问与答之间阐明了诸如“类比、象征”等文学手法在论证中的作用,体现了受访者表述的严谨性。
D.就黑格尔讲“逻辑在中国玩不转”的观点,赵汀阳连用两个判断句来否定其“辨证逻辑”,以批驳其说的荒谬性。
6.《南风窗》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火
杰克·伦敦
冰面上覆盖了几尺厚的积雪。视力所及,白茫茫一片。零下50°就是华氏冰点下80°。这并没有让他想到自己是个恒温动物,这是人类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只能在有限的温度区间内生存。零下50°,就只是零下50°。对他意味着什么,他从未想过。
他继续行走,随意吐了口痰,却被一种尖锐、爆裂的劈啪声震惊。他又吐了一口,在空气中,在痰落到雪地上之前,就爆裂了。他的目的地是亨德森港附近的营地,朋友们正在那里等他。他在兜圈子,四下寻找利用溪流从河中的小岛运出木料的办法。他希望在6点赶回营地吃饭。
他身后跟着一条狗,一条庞大的野狗,是狼和狗的混血品种,灰色的毛。它的本能比人类的判断更能告诉它真相。事实上,气温并不是只比零下50°低一点点,甚至达到了零下75°。野兽有它们的直觉,它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威胁。
他注意冰面的变化以及那些弯道和拐角。他知道踩在什么地方才比较安全。他知道即便是极寒也没有办法把泉水冻住。他能感觉到冰面下流动的水,听见雪面下冰碎裂的声响。这么冷的天气,如果打湿了鞋,是很危险的事。
突然冰面破了,狼狗掉进水里,它挣扎着爬上来,前腿和爪子全湿了,一瞬间,水就变成了冰。它立即咬掉了腿上的冰,然后躺在雪地上继续咬掉脚趾间的冰。冰留在脚上就意味着脚会剧烈疼痛,而它并不知道这些,只是遵循本能,但男人知道。
实在太冷了!一个硫磺湾的老人曾经告诉过他这个国家的寒冷程度,真如他所说,而当时他居然还取笑那人。
半小时了,他都没看到水洼的迹象。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在一个看上去雪比较结实的冰面,他掉进了水里,水并不深,但是一直湿到了膝盖。这让他很恼火,诅咒这坏运气。现在他不得不生火,花一个小时来烤干衣服和鞋子。在如此寒冷的天气,这极危险,他非常清楚这一点。
火堆变旺了。他把粗细不同的树枝依次填到火里,火成功地烧起来了,他也安全了。回想起硫磺湾的老者,他说,没人可以在零下50°的严寒天气中独自旅行。但是现在他做到了。他独自一人,遇到了意外。他生起了一堆火,拯救了自己。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脸和鼻子这么快就冻僵了。他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手指就僵死了。
触摸到一根树枝时,必须看着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拿住了,他却亲眼看到树枝从他的指尖滑落。
火在燃烧,跳动的火苗,伴随着啪啪的声响,以优美的姿态舞出生命的希望。坏事发生了。
他不应该在树下生火的,他头顶的树枝上已经压满了积雪,一个星期没刮风,树枝也到了承受的极限。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大团雪掉下来,火被压灭了。刚才还燃烧的火堆顿时变成一摊碎雪。
他惊呆了,坐在地上呆呆地看着火被压灭的地方,仿佛刚刚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宣判似的。
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也许老人家是对的,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和他在一起,他就不会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了。但是现在只能靠自己来生火,这次绝对不能失败。他又从洪水后的沉积中收集干草和小树枝。一切准备就绪,他把手伸向兜里去摸第二片白桦树皮。他知道它在哪里,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抓不住那片白桦树皮。他的脚冻得越来越僵硬。这让他有点恐慌,但他还是尽量控制住并冷静了下来。他用嘴把手套戴好,前后甩胳膊,用自己的全部力气用手在胸口上拍打。这个男人,在敲拳头、甩胳膊时,对那个畜生天生长着一身温暖安全的皮毛感到无比的羡慕。
他拿出一把火柴,手指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他想到一个办法,用牙齿把火柴咬住,在大腿上摩擦,大约划了20次,火柴着了。他衔着这根点燃的火柴去引燃白桦皮,但燃烧的硫磺气体窜进他的鼻孔,引起他不住咳嗽。结果火柴掉到雪地上,熄灭了。
那位老者的话是对的,绝望再一次让他想到这点:零下50°的天气里确实应该结伴而行。
突然,他用牙齿把手套咬掉,露出双手,然后用双掌夹着这一束火柴,他的胳膊还没有冻僵,还能夹住火柴,在腿上划。点燃了,70支火柴一下子全点燃了,他这样拿着火柴,手上又有了知觉,他闻到自己的手被烧焦的气味,才感觉到疼痛,他忍着痛,笨拙地夹着燃烧的火柴去点白桦皮,却没法引燃,他的手掌挡住了火焰。他实在忍受不了,手猛地抽搐,燃烧着的火柴都掉在了雪地上,一股青烟升起,火柴熄灭了。
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向他袭来。这种恐惧使他深刻认识到,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他陷入恐慌,跳起来开始沿着古老的河床往前跑。狗跟在后面,很快就追上了他。他疯狂地跑着。在他的生命中,从未有过这种恐惧。奔跑让他感觉好一些,也不再颤抖了。好几次,他都失足摔倒,最后只能蹒跚地坚持着,他已经无法感觉到自己的鼻子、手指、脚。寒冷正在全面入侵他的身体。如果他跑得足够远,还可能跑到营地。但他脑海中另一个声音却说:“你到不了营地,那太远了,你会很快冻僵死去。”这种想法促使他站起来,可是跑不过100步,又摔倒了。太可怕了,一旦他停下来,这种想法就会促使他开始奔跑。
他想不停地跑到营地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他没有那么大的耐力。
这是他最后一次惊慌了。
他又想到了那个老人。他能清晰地看到老人的模样,暖和、舒服地抽着一支雪茄。他闭上眼睛,进入了生平最舒适的梦乡。
狗就坐在他对面,等着他起来。短暂的白天就要被漫长的黑夜取代,却没有一点火的影子,它从来没见过一个人那样在雪地上坐着却不生火。他一动不动,最后,狗靠近他,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它扭过头,向着黑夜中寒冷的星空发出了一声悠长又深沉的嚎叫。然后,掉过头,朝着它所知道的营地的方向跑去,因为它知道那里有食物和火的提供者。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一个男人不听劝告,固执地在零下七十多度只身一人穿越冰天雪地的旷野去营地与同伴会合,但因生火失败而在低温中冻死的故事。
B.作者以传统小说中的冲突为线索,将两条冲突线索交叉迂回,一条是主人公与冷酷大自然的冲突,另一条是主人公的理智与狗的本能的冲突。
C.小说中男人多次回忆起硫磺湾的老者,每一次想起老人的话语或者形象的情境都不一样,反映出他自信-焦虑-恐惧一失望一绝望的心理变化。
D.作者以一个旁观者,观察家以及过来人的身份,用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平静语气详细描述了人在严寒的天气中行进生火求生至冻死的过程。
8.小说用“他”和“男人”来指称小说的主人公,没有确切的名字,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分)
9.“自然主义”是一种展现真实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悲惨命运的文学创作倾向。《生火》蕴含了浓厚的自然主义,请据此谈一谈小说中作者如何表达自然主义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识性明悟,疾恶如仇。好属文论,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
时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②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求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改)
 【注】①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②伊周:指伊尹和周公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B.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C.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徙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D.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是在成年后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在我国古代,男女都可有表字。
B.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多为皇帝的儿子,他的身份是与生俱来的,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C.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至明代废除。
D.赠,即追赠,也称追封、追晋,指加封死者的官位、勋位,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咸聪厦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有规劝鉴诫之风。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政速。他上书皇帝,认为国家、人民不富足的原因是官员太多,蚕食侵占的人多,重视农耕的人少等。
C.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任用罢免官员的行为不满,便独自上奏罢免夏侯骏的大中正之职。
D.傅咸指陈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奢侈之风,主张清廉应如毛玠;他为皇帝出谋划策,主张厚赏文武百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
(2)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送集贤①崔八叔承恩括图书
钱起
雨露满儒服,天心知子虚②.还劳五经笥③,更访百家书。
赠别倾文苑,光华比使车。
早云随客散,寒树出关疏。
相见应朝夕,归期在玉除。
[注释]①集贤:集贤殿书院的省称。②子虚:指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子虚赋》。③五经笥:藏五经的竹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崔八叔受天子恩宠的原因,以雨露喻恩宠,以子虚喻文学才华。
B.崔八叔文才横溢,学识丰富,才被朝廷派去搜寻遗失的先秦诸子典籍。
C.崔八叔离京,文坛人士纷纷写诗为他送别,荣耀堪比朝廷派出的使臣。
D.诗人想象崔八叔出关赶路的情景,实际是在想象崔八叔努力搜寻图书。
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
(2)“比”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使用这种手法,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来表现女子的容颜亮丽。
(3)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则由花谢之景触发伤春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在黄河流域各地普遍出现的剪纸窗花中,在安塞农民的图画里……不同地域、不同材质 的民间艺术品,大家都        地采用了花卉意象。从田野作业汇集而来的样品来看,似乎是共时性的共振;沿着历时性的脉络         ,这里有着凝聚性的共同源头么? 
在每个民族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特定的某些意象抒发情怀,这些意象一经确立便是一种文化原型。花卉就是有着这种原型的民间艺术,其原型乃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图腾之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吟诗予以历史性定位:“华山玫瑰燕山龙”,意即华山花卉图纹是在燕山龙之前我们民族最早的文化图腾。古来“华”“花”两字,相通且可互换。他认为花卉图纹可能就是华族(新石器时代活跃于此地的华胥氏——伏羲女娲之母)得名的由来,从此花卉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标识。一个花的图纹,便串联起我们民族数千年不曾改易的文化记忆链条,这        是英雄佩花、逢喜戴花的欢乐点缀,这不正是有着数千年的谱系性的花卉根脉?花之意蕴源远流长,         ,融于血脉,成为我们不思量自难忘的集体记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约而同 穷源溯流 哪里 根深蒂固
B.不约而同 追根溯源 岂止 根深蒂固
C.不谋而合 追根溯源 哪里 根深叶茂
D.不谋而合 穷源溯流 岂止 根深叶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每个民族在文明初萌时期,都会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情不自禁地抒发情怀
B.每个民族在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抒发情怀
C.在每个民族文明初萌时期,都会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情不自禁地抒发情怀
D.在每个民族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抒发情怀
19.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华”“花”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如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
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C.这天孩子们要放雄黄炮,还要在额头上用雄黄酒涂一个“王”字。
D.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眼下,中国电影的发展不缺资金、技术,也不缺人才,但许多花费高成本请来豪华阵容的电影,没有取得《你好,李焕英》所得到的好成绩。有人说,①_________ 。其实不然,这种情感的珍贵和动人,人人都懂,但并不是类似题材的电影都能得到观众的肯定。说到底,光有情感还不够,②_________ ,才是俘获观众的关键。贾玲在自己的处女作中投入的不仅是情,更是真情。这份真,不只是贾玲在表演上的投入,更是她对待电影、对待创作的态度。事实证明,在艺术创作中,认真、纯真、本真的态度是根本。一部作品的创作态度无法被掩饰,观众们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③_________ ,已无法让今天的中国观众买账。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上升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与地面起飞不同,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不具备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着陆器相当于上升器的“临时塔架”,上升器起飞存在起飞初始基准与起飞平台姿态不确定、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地月环境差异等问题。点火起飞前,着上组合体实现月面国旗展开以及上升器、着陆器的解锁分离。此次国旗展开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随后,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者将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
③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宁夏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重庆市江津中学、铜梁中学、长寿中学等七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