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时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石钟山记》课时同步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2.石钟山记一、基础知识巩固练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绝:陡峭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2.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噌吰如钟鼓不绝鼓:敲击B.一鼓作气鼓:击鼓C.令赵王鼓瑟鼓:弹奏
试题预览
12.石钟山记
一、基础知识巩固练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绝:陡峭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证
2.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噌吰如钟鼓不绝     鼓:敲击
B.一鼓作气           鼓:击鼓
C.令赵王鼓瑟         鼓:弹奏
D.微风鼓浪           鼓:鼓动、掀动
3.选出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对着。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地方去。
C.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尉:做尉官。
D.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臆: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想法。
4.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     )
A、水石相搏(击)       
B、虽知不能言(语言)
C、扣而聆之(听)       
D、桴止响腾(传播)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D、 汝识之乎(识:记得)
6.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得双石于潭上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9.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10.对文章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人觉得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二、阅读理解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葉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 综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其,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其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和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1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
三、常识默写课课练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
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18.(2018•新课标Ⅲ卷•T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石钟山记》精选练习』  下一个『《石钟山记》作业设计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