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配套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配套习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石钟山记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到D.汝识之乎识:认识2.下列句子中,“焉”用作兼词的一项是(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于乱石间择其
试题预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2课 石钟山记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
B.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D. 汝识之乎  识:认识
2.下列句子中,“焉”用作兼词的一项是(  )
A.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D.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3.下列对加线词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以为得其实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自以为得之矣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 ①⑤⑥/②/③④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④⑤/②/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古之人不余欺也
D. 此余之所得也
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 至莫夜月明
B.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 便要还家
二、语言表达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③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7.简要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______________”;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______________”,颇耐人寻味。
(5)《石钟山记》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李渤的观点,以为他的说法只是他自己主观上认为的事实,其中略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9.下列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
B.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坚决
C.如乐作焉        作:演奏
D.汝识之乎          识:知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石钟”的山
C.有大石当中流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央
D.空中而多窍
(大石头)高高耸立在空中,有好多窟窿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韦编三绝
⑤绝:   ;从糸从刀。()
⑥糸:   ;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试推断:“绝”所用造字法是__________,本义(原始义)是______;另写一个用此造字法造的字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石钟山记
章潢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博,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 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   造:前往
B.乃由阁后履崭岩     崭:险峻
C.皆屏列于左右        屏:屏障
D.舟不能舣       舣:停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
B.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C.督学,指视察、监督及指导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他教育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员,文中指到地方视察教育。
D.正统,明朝第六任皇帝英宗的年号。古代有天干地支纪年、年号纪年等多种纪年法。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陈述四位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考察,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起因。
B.南北石钟山皆有观音阁,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上,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下。
C.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
D.关于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与苏轼都认同郦道元的观点,反对李勃的看法。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②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③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厓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注]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8.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B. 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C. 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D. 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癸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0个。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文中“癸卯”为乾隆四十八年,即公元1783年。
B.慈光寺,位于黄山南部朱砂峰下。旧名朱砂庵。明万历皇帝敕封“护国慈光寺”,盛极一时。
C.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都是三足两耳。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也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D.,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神话等多方面的内容,属于杂家作品。
2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②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22.“奇松、怪石、云海”被称之为自然风光中的“黄山三绝”,也称“黄山三奇”。袁枚在中描写的“黄山三奇”有何特点?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23.下列对课文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2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状。磬是用玉或石磨制的;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丁丑,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水师,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指水手。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石钟山之所以得名,苏轼与郦道元看法相近,但描述更为详尽。至于李渤的看法,苏轼是嗤之以鼻的。
B.本文与王安石的一样都是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游江悟出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C.郦道元记叙得太简略,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D.本文描写生动,特别是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
26.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7.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识:知道。
2.【答案】C
【解析】 A、D两项均为语气助词;B项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
3.【答案】C
【解析】 ①③④⑤得到;②能够;⑥心得。
4.【答案】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5.【答案】B
【解析】A项,“莫”同“暮”;C项,“函胡”同“含糊”;D项,“要”同“邀”。
6.【答案】 (示例)①文章叙议结合 ②他注重实践 ③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
7.【答案】 宋元明三代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8.【答案】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2)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4)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9.【答案】 B
【解析】 固:本来。
10.【答案】 D
【解析】 D项介词,同/动词,交好。A项均为代词,他。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C项均为介词,在。
11.【答案】 D
【解析】 “空中”是指石头中间是空的。
12.【答案】 会意 (用刀)断丝(为二) (示例)休、牧、暮、伐、明、林、磊、炎
13.【答案】 C
【解析】 屏:名词作状语,像屏风一样。
14.【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15.【答案】 A
【解析】 谥号有褒贬之分。
16.【答案】 C
【解析】 作者考察南北山石,得出“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但“其音浊”不是钟声,只有钟山“其音如洪钟焉”。
17.【答案】①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下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的)说法不一致。
②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
③只有这块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
【解析】 参考译文 
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当初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在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船来到峭壁下,听到有宏大的声音发自水面上,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下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的)说法不一致。
今年秋天的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侧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 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两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船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船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的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地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下面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块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我)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的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
18.【答案】B
【解析】回答此题,主要凭借对话标志断句。A项,“余笑”和“谓”不能断开;“何所”是问句,后面必须断开。C项,“问”“何也”处是直接引用,必须断开;“何所”是问句,后面必须断开;“纵”后面不能断开。D项,“溪无底”是一句,“则人坠当亦无底”又是一句,“则”是断句标志。
19.【答案】C
【解析】“都是三足两耳”有误,应为“一般是三足两耳”。也有的鼎四足,如“司母戊大方鼎”。
20.【答案】C
【解析】C项,“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21.【答案】①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
②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22.【答案】①奇松:古松特别粗特别矮,紧贴着山石生长,根穿进山石中。
②怪石: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穿过又是一番天地。
③云海:像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朦朦胧胧,一会儿云气散去,又都恢复了原貌。
【解析】[参考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作‘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釜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工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大笑起来。
又一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不错。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23.【答案】 B
【解析】
24.【答案】 B
【解析】 B项,一个皇帝在位可以使用多个年号,且可以不重叠。
25.【答案】 C
【解析】 C项,“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错,原文为“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言,指用文字表达。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传播。
26.【答案】 ①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②可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那事情的真相。
③敲击后能够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啊,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解析】
27.【答案】 描写出了当时夜泊绝壁下环境的阴森恐怖,间接说明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真正原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情景式默写』  下一个『《石钟山记》同步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