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课时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阅读课文(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到“古之人不余欺也”),回答问题。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
试题预览
阅读课文(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到“古之人不余欺也”),回答问题。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9.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10.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令人感觉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文漫灭          漫:潦草不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不平凡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使……错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浮图,也称浮屠或佛图,是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本义是佛或佛教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指“和尚”。
B.庐冢,也叫“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北面。
D.古代常用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记叙的顺序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华山,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B.第三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C.第三段作者因事说理,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D.第四段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作者看来,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应用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
  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 ① ,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然。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 ② 。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 
1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夸张、排比、叠词    B.比喻、借代、比拟
C.夸张、排比、借代 D.比喻、叠词、比拟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改成“高大的云杉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解析】 考:敲击。
2.C 【解析】 C项,名:名词做动词,命名。
3.B 【解析】 A项,“趣”同“取”。C项,“函胡”同“含糊”。D项,“而”同“尔”。
4.A 【解析】 B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5.B 【解析】 A项,介词,在。B项,前者为“得到”,后者为“能够”。C项,慢慢地。D项,这种,这样。
6.D 【解析】 A、B、C三项中“而”均表转折关系,D项中“而”表并列关系。
7.A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8.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之”的“用法”,没有提到“意义”,因此只需考虑“词性”即可。①⑤“之”,结构助词,的;②③④“之”均为代词。
9.B 【解析】 A项无特殊句式。B项是宾语前置句,“余”是“欺”的宾语。C项是判断句。D项是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10.A 【解析】 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后三项均与文段的内容相符。
11.A 【解析】 漫:指模糊不清。
12.C 【解析】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
13.C 【解析】 第三段重点谈实现目标要具备有力、有志、有外物的帮助等条件,并非单独强调“志”。
14.(1)尽了自己的努力仍然没能到达,便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难道有谁还能讥笑他吗?
(2)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用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缘故。
15.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墓旁的小屋。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模糊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深远幽暗,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我们)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又使人感到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而未能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仍然没能到达,便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难道有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用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16.D 【解析】 “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等是比喻;“重重复复”“深深浅浅”等是叠词;“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然”等是比拟。
17.不可以。理由:①原句以“高山”为陈述对象,与上下文衔接更连贯;②“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在前,体现了由山谷到高山的观察点的变化。
18.①山和谷都是绿的 ②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重点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下一个『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同步作业设计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