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年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
试题预览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年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卷共10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
(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材料二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时代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及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受到了反抗和冲击。
B. 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
C.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要素。
D. 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以致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B. 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
C. 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 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D. “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
A. 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B. 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
C. 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
D. 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
4. 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驿站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塘报?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丁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了,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们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发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驿站》选自《湮没的辉煌》,后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文的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词典释义入手,随意而富有生活实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则暗示了“驿站”文化意蕴的厚重。
B. 文章从农夫、思妇等多角度展开叙写,“砧声”和驿站本无直接联系,是作者有意要将其与驿站马蹄声相类比。
C. 杨贵妃的故事中,进献荔枝需途经驿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马嵬驿”恰好也是个驿站,如此行文十分巧妙,也发人深省。
D. 文章从“驿站”切入,看似写驿站,实则重在“讽喻”,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辚辚,马萧萧”是杜甫《兵车行》的开篇,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
B. “捣衣”也称“捣素”,是古诗中思妇 典型动作,如“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污渍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
C.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等名篇。
D. 张恨水的作品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左翼作家鲁迅也曾写过同一题材的作品,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的名句。
8. 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
9. 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颜杲卿,琅邪临沂人。以荫受官。性刚直,有吏干。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时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在其部内。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陷东都。杲卿忠诚感发,惧贼遂寇潼关,即危险宗社。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至是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掎解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等,谋开土门以背之。
时禄山遣蒋钦凑、高邈率众五千守土门。钦凑军隶常山郡,高邈往幽州未还,杲卿遣吏召钦凑至郡计事。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是夜,稿城尉崔安石报高邈还至薄城,即令冯虔与安石往图之。诘朝,高邈之骑从数人至稿城驿,安石皆杀之。俄而邈至,安石绐之曰:“太守备酒乐于传舍。”邈方据厅之下马,冯虔等擒而絷之。是日,贼将何千年自东都来赵郡,冯虔又擒之。即日缚二贼将还郡。杲卿遣子安平尉泉明等,函钦凑之首,械二贼,送于京师。
十五年正月,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城陷,杲卿、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安,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乾元元年五月,诏曰:“颜杲卿任彼专城,志枭狂虏,艰难之际,忠义在心。愤群凶而慷慨,临大节而奋发,遂擒元恶,成此茂勋。属胡虏凭陵,流毒方炽,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嘉其死节之诚,可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
B. 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
C. 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
D. 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
A. 天宝,是唐玄宗 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摄,指代理官职,文中指代理常山太守。与“摄”词义相似的词语还有“假”“权”“守”“署”等。实授官职可用“真拜”“真除”等。
C. 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原是西汉时期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东汉后发展成为豪强地主,并成为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D. 太保,西周始置,是监护与辅弼国君的官员。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地位最高,有实权。文中的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杲卿忠诚报国,不从叛贼。他在常山时是安禄山的属下,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颜杲卿怕叛军侵犯,将危及宗社,就参与了颜真卿的谋划,共同对付安禄山。
B. 颜杲卿精于谋划,擒杀叛将。他与属下用计策杀死蒋钦凑,并活捉了高邈、何千年两名叛军将领,然后让儿子颜泉明派人将钦凑之首和高、何二贼押送京城。
C. 颜杲卿大义凛然,誓死不屈。他抵御叛军,因寡不敌众且装备竭尽而落入贼手,面对安禄山 责备,他慷慨陈词,最终触怒安禄山而遭肢解酷刑,为国捐躯。
D. 颜杲卿身后荣光,优诏褒奖。天子下诏评价他,在局势艰难的时候,胸怀忠义之心。愤群凶而慷慨,临大节而奋发,于是捉住叛贼首领,成就丰功伟绩。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绐之曰:“太守备酒乐于传舍。”邈方据厅之下马,冯虔等擒而絷之。
(2)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嘉其死节之诚,可赠太子太保。
14. 颜杲卿身陷安禄山之手时,面对安禄山的指责,忠贞爱国的气概表现在哪些言行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峽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
B. 颔联紧承首联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饮酒相送之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不言情而情自显。
C. 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D. 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泰王”的故事,被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
历史一脉相承,文明仍在延续。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是思想上的自觉、精神上的自制和升华道德,也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    )成为全社会的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D.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让自私与冷漠被美德与善举挤压,并让它开枝散叶,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
B. 让自私与冷漠被美德与善举挤压,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
C. 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
D. 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并让它开枝散叶,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____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_________。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_______。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及的革命精神有很多,大概提到的革命精神有40多种,论及过的、阐述其内涵的有20多种,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前不久的2月2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行的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炼概括了脱贫攻坚精神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精神源泉。
辽宁省共青团省委要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举行以“赓续革命精神,向两个一百年献礼”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振兴中学魏建国同学的身份,写一篇参赛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年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答案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卷共10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全国卷Ⅲ2021年衡水金卷先享题信息卷(四)语文』  下一个『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朝鲜族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