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一)(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考前模拟卷语文试题(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
试题预览
2021年考前模拟卷
语文试题(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是一种礼乐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书写方法,其历史叙事是体现礼乐精神的。《春秋》的历史记载是以政治立场为主要原则的,而对历史事实本身是有所隐藏有所遮蔽的,这就是隐约其事的所谓“讳书”。
    《左传》记载,齐桓公称霸的“葵丘之盟”,周襄王派宰臣孔亲自赐齐桓公祭肉,齐桓公召集各国诸侯齐聚葵丘,发誓“言归于好”,充分显示了一代霸主的形象。而《春秋经•僖公九年》的记载则是“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鲁国出于本邦立场,将自己列于榜首,一个被动旁观者的形象仿佛变成了主持者、召集人,威风八面的齐桓公却成了微不足道的参与者。《春秋》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是典型的思想大于历史的记载,是一种主观史学的婉约其辞、“曲笔回护”方式,但正是这样的记载方式使得真正的历史被遮蔽了被曲解了。 
尽管《左传》与《春秋》在思想上努力保持一致性,但其客观的历史叙述方式又使其离开思想,以客观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某些与主观思想的背离,显示出历史大于思想的倾向。也就是说《左传》在政治上也坚守礼乐文化的立场,但其在客观的历史叙事时,又往往表现出与主观立场的不一致性。 
“直笔”是《左传》坚守的历史叙事立场。“直笔”是一种不畏强权、“书法不隐”的史学精神,坚持“直笔”的史学精神往往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鲁襄公二十五年“崔杼弑其君”的记载,竟然付出三位史官鲜活的生命。“直笔”不仅是一种不畏强权的史学精神,更是一种历史的忠实记录,这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实录”,是社会生活全面而细致的记录方式。其实这种“实录”精神在《左传》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在历史叙事的宏大而细密的描写上更显示出“实录”精神。 
《左传》突破了《春秋》简约蕴藉的历史书写方式,以现实主义的“实录”笔法描述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风云激荡的历史长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风貌和精神风采。《春秋》的历史记载是标题性的纲目式的,往往只是一个历史事件的结果,事件与事件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缺少关联,更缺少历史的过程与细节。而《左传》的历史记载,是一种关联性叙事,着眼于事件、人物、言行之间的联系,找到不同时空历史事件的逻辑联系,从而把简单的历史记录上升为一种复杂的历史叙事。《左传》叙事往往以一个事件为中心,设置多条线索、多重矛盾、多种人物,向中心辐辏延展,这种从多点出发向中心辐辏集中的叙事,是一种“车轮式”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反映了历史的纷纭复杂多种角度,又实现了艺术的中心突出简约通脱。在历史叙述的关键处,《左传》总不忘记放缓叙事的节奏,集中笔墨展现过程描述情节,以生动的文学手法,使历史变得生动趣味而又汪洋恣肆。
——(选自傅道彬《<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革命》,有删改)
     材料二:
“春秋笔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褒贬惩劝,各有义例”,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但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对“春秋笔法”进行了演绎,这是一大进步,使得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在《春秋左传集解》的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进行了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选自《“春秋笔法”集释》,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笔法”是一种礼乐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书写方法,是以政治立场为基本原则的,
可见《春秋》的历史记载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客观书写。
B.《左传》与《春秋》相比,二者在历史叙述方式上最主要的差别是在作品的文学性上,很显然,采用“实录”手法的《左传》要更胜一筹。
C.“春秋笔法”由孔子首创,先后经左丘明进行概括,再经董仲舒进行演绎,最终由杜预完成了普及,从而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D.孔子以后的著史者,只要在记述历史过程中,按照一定义例,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就必然能达到“春秋笔法”的效果。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春秋》中对“葵丘之盟”的记载和《左传》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个不同正是由“春秋笔法”“思想大于历史”这一史学特征决定的。
B.材料一指出,为了坚持《左传》所倡导的“直笔”这一历史叙事立场,鲁国的史官在记叙“崔杼弑其君”这一历史事实时,先后有三人被杀。
C.材料二指出,“春秋笔法”并不隐晦历史事实的真相,以“春秋笔法”记述的历史中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虽委婉含蓄但是非分明。
D.材料二指出,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因为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而被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
3. 下列各项对《春秋》开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中“春秋笔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五月”交代时间,隐含对郑伯兄弟不顾农事、发动战争的批评。
B. 称郑庄公为“郑伯”,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
C. 用“克”字而不用“征”,是批评段割据一城,与郑伯是兄弟争国。
D. 称“段”而不用共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是批评段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
名。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春秋笔法”的描述和评价有什么不同?(4分)
5. 对于网络上流行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一说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棋 王   
 阿城
文本一:
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我野狼似的转悠一年多,终于还是决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资,我便很向往。只是没人来送,就有些不耐烦,于是先钻进车厢,想找个地方坐下,任凭站台上千万人话别。
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却发现还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手拢在袖管儿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会!”他不相信地看着我说:“这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说着就抬身从窗钩上取下书包,往里掏着。我笑起来,说:“你没人送吗?这么乱,下什么棋?”他一边码好最后一个棋子,一边说:“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来,你先走。” 
就在这时,车厢乱了起来。好多人拥进来,隔着玻璃往外招手。我就站起身,也隔着玻璃往北看月台上。站上的人都拥到车厢前,都在叫,乱成一片。车身忽地一动,人群“嗡”地一下,哭声四起。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我实在没心思下棋,而且心里有些酸,就硬硬地说:“我不下了。这是什么时候!”他很惊愕地看着我,忽然像明白了,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
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这儿?你妹妹刚才把你找苦了,我说没见。没想到你在我们学校这节车厢里,气儿都不吭一声。你瞧你瞧,又下上了。”
我这时听出点音儿来,就问同学:“他就是王一生?”同学睁了眼,说:“你不认识他?唉呀,你白活了。你不知道棋呆子?”我说:“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
王一生简直大名鼎鼎。从前,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后来拼出几个高手。几个高手之间常摆擂台,渐渐地,几乎每次冠军就都是王一生了。
我说:“你妹妹来送你,你也不知道和家里人说说话儿,倒拉着我下棋!”王一生看着我说:“你哪儿知道我们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儿?你们这些人好日子过惯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儿多着呢!你家父母大约是舍不得你走了?”我怔了怔,看着手说:“哪儿来父母,都死球了。” 我禁不住问他:“你总在说你们、你们,可你是什么人?”他迅速看着其他地方,只是不看我,说:“我当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欢下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我瞧着他说:“你有什么忧?”他仍然不看我,“没有什么忧,没有。‘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王一生又想了想,对我说:“那你这两年靠什么活着?”我说:“混一天算一天。”王一生就看定了我问:“怎么混?”我不答。呆了一会儿,王一生叹一声,说:“混可不易。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摇摇头,说:“我可不是这样。”说完就去看窗外。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我每看到他吃饭,就回想起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终于在一次饭后他小口呷汤时讲了这个故事。我讲完了,他呆了许久,凝视着饭盒里的水,轻轻吸了一口,才很严肃地看着我说:“这个人是对的。他当然要把饼干藏在褥子底下。照你讲,他是对失去食物发生精神上的恐惧,是精神病?不,他有道理,太有道理了。写书的人怎么可以这么理解这个人呢?杰……杰什么?嗯,杰克•伦敦,这个小子他妈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饥。”我只好苦笑,不再说什么。可是一没人和他下棋了,他就又问我:“嗯?再讲个吃的故事?其实杰克•伦敦那个故事挺好。”我有些不高兴地说:“那根本不是个吃的故事,那是一个讲生命的故事。你不愧为棋呆子。” 
文本二:
《棋王》写的是什么?我以为写的就是关于吃和下棋的故事。先说吃,再说下棋。文学作品描写吃的很少。大概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有点清高,认为吃是很俗的事。其实吃是人生第一需要。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吃当做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写的是一个馋人的故事,不是关于吃的)。他对吃的态度是虔诚的。《棋王》有两处写吃,都很精彩。一处是王一生在火车上吃饭,一处是吃蛇。一处写对吃的需求,一处写吃的快乐——一种神圣的快乐。写得那样精细深刻,不厌其烦,以致读了之后,会引起读者肠胃的生理感觉。正面写吃,我以为是阿城对生活的极其现实的态度。
——选自《汪曾祺说阿城小说〈棋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寥寥数语便交待清楚了知青下乡插队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我”过往的身世遭遇和此时烦闷的心境。
B. 王一生瞄了“我”一眼后“眼里突然放出光来”,是因为他敏锐地观察到“我”手指细长,肯定是个会下棋的人
C. “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这一句话写出了“棋呆子”的大名鼎鼎,且有种眼前的陌生人竟然是熟悉人的惊讶与欣喜。
D. 棋呆子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由崇高的“生命的故事”解读为平庸的 “吃的故事”,这让故事的讲述者“我”感到十分不悦。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一篇“知青小说”,它的叙写始终是淡淡的、不动声色的,没有强调任何内在、外  
在的冲突,但它包含的人生感慨与痛楚却是丰富的、震撼人心的。
B. 小说写“我”与王一生的初见时,用一“精”字形象地体现出他的瘦,而独用一个“孤”字彰显他的与众不同,文字朴实、精炼,颇见笔力。
C. 小说用了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了棋呆子在火车上“惨无人道”的穷酸吃相,寄寓了作者对他在吃方面极其贪婪的调侃。
D.小说语言的“俗”,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中多处使用口语,但阿城所运用的口语是再加工后的产物,简洁明了、鲜明生动、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8.小说名为《棋王》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请根据文本一,分析“我”的作用。(4
分)
9.如欲以“吃与棋”为题写一则《棋王》的小评论,请根据文本二、结合文本一,列出评论
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阿桂,字广庭,章佳氏。父大学士阿克敦。乾隆三年举人。十三年,从兵部尚书班第参金川军事。讷亲、张广泗以无功被罪,岳钟琪劾阿桂结张广泗蔽讷亲,逮问。十四年,上以阿克敦年老,无次子,治事勤勉;阿桂罪与贻误军事不同,特旨宥之。寻复官,擢江西按察使,召补内阁侍读学士。二十年,擢内阁学士。
二十五年,移驻伊犁。阿桂上言伊犁屯田、阿克苏调兵诸事。时西域初定,地方万馀里,伏莽尚众,与俄罗斯邻。上诏统兵诸大臣议,咸谓沙漠辽远,牲畜凋耗,难驻守。阿桂疏言:“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伊犁河以南海努克等处,水土沃衍,宜屯田。请增遣回民娴耕作者往屯;增派官兵驻防,协同耕种;次第建置城邑;预筹马驼,置台站;运沿边米赴伊犁;简各省流人娴工艺者,发备任使。”又奏定山川、土谷诸祀典,上用其议。阿桂造农器,督诸屯耕获,岁大丰。           
四十四年秋,河决河南青龙冈,命自甘肃赴河南会河道总督李奉翰督塞河。故事,河决,当决处两端筑坝,渐近渐合,谓之“合龙”。十二月,两坝将合,副将李荣吉谓水势盛,宜缓,阿桂督之急。既合,属吏入贺,荣吉独不至,召之,则对使者曰:“为荣吉谢相公,坝不可恃,不敢离也。”越二日,果复决,阿桂驰视。荣吉已堕水,悬千金赏救之起,解御赐黑狐端罩覆之。
阿桂屡将大军,知人善任使。诸将有战绩,奖以数语,或赉酒食,其人辄感激效死终其身。师薄噶拉依,索诺木约以明日降,城栅尽毁。日暮,诸将谒阿桂,谓:“今日必生致索诺木,不然,虑有他。”阿桂不答,入帐卧。明旦,索诺木自缚诣帐下。阿桂谓诸将曰:“诸君昨日语,盖虑索诺木他窜,或且死。我已得险要,窜安之?且能死,岂至今日?故吾以为无虑。”诸将皆谢服。及执政,尤识大体。
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阿桂内念位将相,受恩遇无与比,乃坐视其乱政,徒以高宗春秋高,不敢遽言,遂未竟其志。
                                          (选自《清史稿•阿桂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A.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B.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C.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D.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11.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时指男子年满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年满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社交中称其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B.举人,原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明清时则称乡试中榜者为举人。
C.高宗,文中是指乾隆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擢,犹升也,进也。李密《陈情表》中有“过蒙拔擢”,在古代的官职中擢、拔、陟、升,都属于官职的升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钟琪劾阿桂贻误军事,但是皇帝因为阿克敦年老且无次子,治事勤勉,所以下旨赦免了阿桂。
B.阿桂曾在河南监督河工,当黄河堤坝合拢以后,手下的官员都来祝贺,唯有李荣吉认为形势不容乐观,没来祝贺。
C.阿桂带兵讨伐索诺木时,手下的将领都认为今天就能够活捉索诺木,但是阿桂认为索诺木会按照约定主动来投降。
D.乾隆末年,阿桂因为皇帝年事已高加之自己所处的地位,不敢贸然说话,所以就坐视和珅的乱政的行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运沿边米赴伊犁;简各省流人娴工艺者,发备任使。 (4分)      
(2)诸将有战绩,奖以数语,或赉酒食,其人辄感激效死终其身。(4分)
14.请简要概括阿桂是在何种背景下向皇帝上疏在伊犁地区开荒、建城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中途寄友人
杜牧
道傍高木尽依依,落叶惊风处处飞。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
烟霞旧想长相阻,书剑投人久不归。
何日一名随事了?与君同采碧溪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依依”“处处”分别突出树枝随风摇摆和落叶纷飞状,“惊”字用比拟手法形象描绘风之凄冷凌厉。
B.颔联写大雁于高空中声声鸣叫,早早南飞,衬托诗人未能回乡,仍然独自在旅途中接受远方寄来的寒衣。
C.颈联虚实结合,写原来梦想投入山水胜景的怀抱,但长期受阻,是因怀文韬武略却寄人篱下,志向未达。
D.尾联直抒胸臆,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了厌恶功名和世俗之情。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2)《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不会被世俗污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鹧鸪的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诗宋词中与“鹧鸪”相关的著名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此多的磨难。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困难。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但是,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B.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C.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D.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
19.下列各项中,和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然情趣的兴起,在中国约五世纪左右,在西方起于浪漫运动初期,约十八世纪左右。所以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   ①   。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我以为这是一个   ②    。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艺术美也有  ③  。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三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等。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第三种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觉得超于人而时时在支配人的力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4年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邓小平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2012年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为之共同努力。但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就是要率领全体中华儿女脚踏实地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
可以说,实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机遇,在把握机遇中续写历史,一步步靠近无限风光的顶峰。
振兴中学团委准备举办以“实干兴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年考前模拟卷(一)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解析】A项“理性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南平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  下一个『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