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昆明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全卷四个大题,共22个小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
试题预览
昆明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2个小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儒道两家思想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这种“韧”的精神,具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的能力。
B.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但同时也存在时代不断加速,人们高度紧张的特点,这就需要重视人与内心的平衡。
C.这次疫情的暴发,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拾我们沉静内敛的精神,力求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道家思想认为,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完全是人们过分放纵物质欲望导致的,要重视对身家性命的养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是解释了“韧”的精神内涵及影响,接着又写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B.文章能够辩证地阐释问题,既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C.文章写人类中心主义,是为了表明道家思想很早就对人类中心主义文明发展观念的缺陷有所揭示。
D.文章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究修身济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思想,可以配合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但有可能会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B.由于具有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特性,道家并不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因而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C.在道家看来,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使万物自行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D.疫情对于人类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即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技术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吕晓娟、李晓漪《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7日)
材料二: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培养大国工匠,还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材料三:
调研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他们中间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36.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此外,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数据显示,57.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此外,各方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热情不高。调查还发现,在日本,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自理能力,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在美国,家务劳动写进教科书,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承担的家务都有明确规定;在德国,劳动课衔接职业和社会实习,注重实践。
(摘编自新华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那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B.构建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C.日本、美国、德国的劳动教育系统成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劳动教育水平越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
D.为了提升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加劳动,社区需在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持续性上下功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B.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可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C.劳动教育与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不同,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同。
D.开展劳动教育,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还要树立和传承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
6.如何有效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7.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D.“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8.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的含义。(6分)
9.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裨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三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想要夺取齐国政权,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逄驿使,寄与陇头梅。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B.作者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运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C.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凉油然而生。
15.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内心愁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4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在《登高》中,杜甫写远望所见,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鸿门宴》)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的历史画卷。3000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天衣无缝
B.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滴水不漏
C.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D.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红楼梦》中,对绘画运用体现最充分的第五回,即贾宝玉梦游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画册。总体看,作者运用①     ,两者互相映照,展现出作者对诗歌和绘画艺术的熟谙,其中众多青春红颜的判词判画,②     ,是未尽的后四十回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林黛玉、薛宝钗的判画恰似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两株枯木是主题,一条玉带是配景,一堆白雪与雪里金簪,都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红楼飞云,一湾逝水——史湘云的判画,是一幅典型的“山色云水图”,③      。曹雪芹用深厚的绘画素养为小说插上了翅膀,让这些文字飞越时空,直抵读者内心。
21.下面是某校文学社社长在专家报告会上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今天我们在百忙之中有幸邀请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立君先生来做报告。夏先生在文坛小有名气,令我们仰慕已久。夏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我校文学社的作品,还把他的获奖拙作《时间的压力》馈赠给我们,我们感到十分欣慰。让我们对夏先生光顾我校表示热烈欢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孔子的理想王国;“保民而王”是孟子的治国之道;“依乎天理”是庄子的养生之道。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请你在理解先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或国家,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观点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月月考语文答案解析
1.D.偷换概念。“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并不是道家认为,“完全”也过于绝对。第三段为: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
2.B.文章没有指出道家的不足。
3.AB.“道家并不适应现代化进程”过于绝对。C.曲解文意。道家反对的是人类只看到自然的工具的价值,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自然,第三段为“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D.牵强附会,于文无据。原文的意思是认识了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最后一段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4.C.“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劳动教育水平越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错误。结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