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2回考点整理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2回考点整理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考点:1.情节梳理2.经典情节复述3.典型问题研讨探究【考点研究】(一)《红楼梦》知识1.《红楼梦》简介《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
试题预览
考点:
1.情节梳理
2.经典情节复述
3.典型问题研讨探究

【考点研究】
(一)《红楼梦》知识
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版本与成就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3.写法与红学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二)试题对接
1.下列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C.《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有七百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时,都真实而细腻。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E.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3.以下对《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刻画了种种人情世态。
B.《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
C.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她贪婪、凶狠、狡诈,设计害死贾瑞,因此王熙凤身上没有丝毫人性之美。
D.在《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给作品增添神秘气息,吸引读者兴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               。            
①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②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③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
④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
⑤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信,而且内涵深刻
⑥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A.②③①⑥⑤④                    B.③①⑥④⑤②
C.④③①⑥②⑤                    D.③⑤⑥②④①
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④③②⑤① B.⑤②④③①
C.④②⑤③① D.⑤①②③④
6.《红楼梦》原名           ,该书以          、          、          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三)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士隐丫头娇杏被贾雨村看中。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四)试题对接
7.选出以下不正确的两项(    )(    )
A.第1回,贾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
B.第1回,元宵佳节之夜,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启要去方便,便将英莲放在门槛上坐着。回来时,人已不见了,找了半夜,到天亮也没找到。没办法,霍启又不敢回去见主人,就逃往他乡。
C.第2回,林黛玉念书时,凡书中有“敏”字,都念做“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贾雨村并未如此教她,当时只觉得黛玉言语举止另是一样。直到冷子兴告诉他林如海的夫人是贾敏,他才知其中原因。
D.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见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由两个舅妈带着,分别见了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吃过晚饭后,才见到宝玉。
E.第4回,薛姨妈带着儿子薛蟠,女儿宝钗到金陵城投奔亲戚,贾政母子留他们住在梨香院,薛蟠也很乐意住在此处。不上一月,贾宅中有纨绔习气的子弟,引诱得他比以前更坏了。从此打消了移居之念。

【考题对接】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一、情节梳理填空
     贾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虽才干优长,未免有①     之弊,且又②       ,不到两年,便被上司参③      。于是遍游天下,到了扬州,被④        聘作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谁知黛玉因母亲⑤       一疾而终,哀痛过伤,连日不曾上学。一日,贾雨村闲居无聊,饭后到村肆沽饮三杯,遇上故人⑥       ,和贾雨村谈论贾府貌似鼎盛,实则已有⑦       。特别说到了⑧     出生的宝玉。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⑨     的骨肉,男子是⑩     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⑪      ”的奇异说法。贾雨村驳斥冷子兴关于宝玉将来为色鬼的结论,并由此引出了“⑫                         ”的讨论。谈论中贾雨村得知黛玉原来就是府中⑬       三女儿之女。这层关系,正是贾雨村日后进身的门路。
     本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⑭                 ,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⑮         。

二、经典情节复述
1.宝玉得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抓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研讨探究
1.(2009年江苏省高考题)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2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年1月海门中学期末卷)《红楼梦》中,作者除了在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粗粗演说了荣国府,点出“一代不如一代”,他还通过哪些人的视角来展示贾府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2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3届高考信息卷)《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情节发展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4分)【2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届南京二模卷)《红楼梦》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来介绍贾府的?(5分)【2、3、6、39-41、113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回答问题。
冷子兴: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
秦可卿: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
兴儿: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1)请选择其中一种评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原著中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理解,谈谈你对她的评价,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一)孙伟科《〈红楼梦〉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
《红楼梦》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
孙伟科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所传达和培育的人文精神、智慧、气度、神韵,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灵魂,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红楼梦》及其伴生的红楼文化,更是成为被广泛讨论和使用的文化元素,国家外交到百姓生活,从学术研究到普及型阅读,几乎随处都能看到《红楼梦》的身影。
人们常说《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可以联类无穷;或者如当代作家王蒙所说:“《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的确,《红楼梦》不仅是绵延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同时又开启了现代小说的先河。但“红学”一诞生,就具有超越文学经验的学科性质。“红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门类,文学经验是基础,多学科研究不能偏离此宗。一门学科成为显学,往往是跨越了雅俗,超越了时代,成为新的知识与文化的生长点。“红学”有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民族学、美学、艺术学、园林学等的研究板块,有作者研究的板块、文本研究的板块、读者反映(审美接受)研究的板块,因此它的开放性是学科自身的要求和必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红楼梦》既然有“百科全书”之誉,有“千门万户”之喻,那么排斥其他学科的研究,排斥其他方法的使用,不承认其他学科研究的成果,显然是不明智的。
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红楼梦》及红学也已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经典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民众。《红楼梦》作为一种文学资源的意义,在今天,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红楼梦》作为文化创意之源,已经深刻地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红楼梦》为内容的文化创意活动和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例子有河北正定县的荣国府及宁荣街、北京恭王府、北京大观园等。这些地方而今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化旅游胜地,也成为推动《红楼梦》当代传播的文化基地。在丰富当今的文化建设上,《红楼梦》率先垂范,比如建造大观园、修建曹雪芹主题公园或纪念馆、弘扬红楼美食、创造红楼绘画等。
《红楼梦》作为文化创意资源,需要找到正确的结合点。但有许多与《红楼梦》相关的项目仍存在着缺乏学术支撑的问题,找不到正确的切入口和契合点,在错误的前提下和认识基础上展开地域文化建设,存在着沙上建塔、难以长久发展、难以突破地域限制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文化小镇建设正在大规模有声有色地展开,文学经典《红楼梦》也成为创意之源。这里要严防以《红楼梦》为文化内容的所谓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缺乏真正的美学意蕴,出现庸俗化和泛滥化的倾向,互相重复。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创造,唯有创造力才能激活传统资源,洋溢在《红楼梦》文学精神中的也正是创新和创造精神。创意为先的红楼文化的终极目标,与《红楼梦》的宗旨是一致的,最终会归结到对文化创造力的认识、研究、继承上,归结到对新的文化经典的呼唤和创造上,归结到对民族文化复兴能力的呼唤上。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经典《红楼梦》对于培育民族的人文精神、智慧、气度、神韵具有重大意义。
B. “红学”具有开放性,要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是《红楼梦》自身的要求和必然。
C. 河北、北京等地将《红楼梦》中的一些元素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D. 红楼文化的创意活动要有创新和创造精神,否则,《红楼梦》中的资源难以被激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指出了《红楼梦》及其伴生的红楼文化被广泛运用,为后面的论述张本。
B. 文章主要从“红学”研究、红楼文化资源创意运用状况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C. 文章论证“红学”的研究要立足于文学经验这个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 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红楼梦》作为文化创意资源时的一些不良问题,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经典,而红楼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源,它们既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百姓生活和国家外交。
B. “红学”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又超越了文学经验,一般情况下,“红学”超越了时代,是新知识与新文化的生长点。
C. 我国的文化小镇建设虽然正在有声有色地展开,但缺乏真正的美学意蕴,出现了庸俗化和泛滥化的倾向,互相重复。
D. 各地只有将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红楼梦》作为文化创意之源,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做好地域文化建设。

(二)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6.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7.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1回考点整理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查缺补漏(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