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临考预测语文试卷B(新课标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临考预测语文试卷B(新课标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B卷(新课标版)(本卷共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
试题预览
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B卷(新课标版)
(本卷共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3小题。
《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由此可以明确与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带来的,如年龄、性别、血缘等;有的则是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如身份、等级、官职等。不管何种因素所带来的差异,礼乐制度都是表征这种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固化差异的主要途径。随着礼乐表征的差异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由形式上的差异带来了实质上的差异。这种实质上的差异意味着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使得礼乐制度具有了政治意义。《礼记》以及其他礼书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体现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这为古代中国政治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范式参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礼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活政治”的政治哲学范式。
所谓“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指的是将政治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指的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生活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广为接受,成为促成社会凝聚的途径;“生活政治”的消极意义是使得日常生活被“泛政治化”,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公私不分,使得社会逐渐失去自由和生动。汉语里所指的“生活政治”特别体现在传统的礼乐文明中,礼乐制度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礼仪规范起来,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标志着等级、身份、权力的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作用场域,并将政治价值通过礼乐仪式的载体,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
在《礼记》中,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都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
饮食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能够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由此,在一定意义上饮食成为政治事务,成为权力、秩序的展示场,尤其成为等级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标示物。《礼记》里所体现的饮食之道,正是通过围绕饮食问题的礼仪制度性安排,将人们限制在不同的宗法等级、爵秩等级、官僚的秩品阶位等级等一系列社会等级“框架”里。这种“生活政治”的色彩,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从生存欲望的满足以及饮食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而应该关注到古典饮食之道背后的政治关切。
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区分等级、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以及落实儒家伦理政治观念的多重作用,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文明和政治文明。历史地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朱承《<礼记>中的礼乐制度与“生活政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
B.《礼记》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维护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
C.《礼记》中的官民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
D.《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关涉政治认同、身份等级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阐明了《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体现儒家“生活政治”范式这一观点。
B.第二段先从概念、展现路径、意义等方面对“生活政治”进行介绍,再谈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紧扣标题。
C.文章在论证“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这一观点时,以饮食为例,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肯定了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及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政治”的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文章只做客观介绍,不带主观情绪。
B.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在果腹及饮食审美之外,还应关注它背后的政治关切。
C.礼乐制度是用礼仪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衣食住行中体现儒家主导的价值观。
D.从历史的角度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是我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反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6题。
材料一:
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方案”的一大特点。
意大利岐黄中医学院院长何骏1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意大利疫情暴发以来,不少中药店根据中国国内专家总结的配方调配了方剂销售,不仅是华人,不少意大利人也购买服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温成平表示,用中药对轻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转重率非常低;对于中度或重症患者,中西医组合治疗的疗效也优于单纯的西药。根据温成平在杭州西溪医院的救治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转重率约为5%,治愈率已接近90%。运用中医药防治瘟疫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提高免疫的作用,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编自赵觉珵、宋琳《疫情之下,中药“走红”意大利》)
材料二: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一直在抗“疫”主战场上积极攻敌,从板蓝根到连花清瘟胶囊,从双黄连到清肺排毒汤,中药写入手册指南,进入临床治疗……成效也日渐凸显。中医药的抗“疫”战果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弗雷亚尔认为,中国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中国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抗疫情。中医药可以帮助退烧或排痰,发热或咳痰正是病毒性肺炎的两种症状。
匈牙利卫生部补充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艾瑞·阿扬道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中医药是否能够在匈牙利防疫中发挥独特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多年实践不断证明,中医是西医的有效补充疗法。”匈牙利具有使用草药的医学和民间基础,也是欧洲第一个对中医立法的国家。
2月14日,多国中医药专家联合发布《中医药国际抗疫倡议书》,倡议全球中医药人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借助“海外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互联网公益服务平台”,为海外同胞免费提供中医药抗疫知识和方法线上咨询。目前,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多位中医药专家已开展线上咨询服务。
(摘编自《中医药抗“疫”成效明显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材料三:
统计显示,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在抗疫治病上的显著效果,让世卫组织专家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中国的方法是成功的。”
中医药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再次验证它在人民防疫治病上的显著效果。中医药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上,不愧是当今世界医药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摘编自欧廷君《疫情后的机遇中医药发展可否按下加速键》)
材料四:
积累了中国战“疫”实践经验的中医和中医药,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防疫大礼包。中医出海战“疫”,大显身手,让海外华侨华人和疫情严重国家的人民心里暖暖的。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中医专家出海战“疫”,他们是全球战“疫”的参与者、贡献者,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他们对中医药在海外战“疫”中的作用充满信心。
当前,多国疫情形势严峻。在尚未有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明显疗效,全球有目共睹。意大利等疫情严重国家对中医药的需求大大增加。世界多国医疗机构纷纷来信,希望中国分享中医抗疫经验。为此,中国中医药界及时回应国际关切,大方分享国内就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经验,以药品赠送、提供海外中药配方服务等形式,加强国际防疫合作。这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彰显大国担当。
近年来,中医不断圈粉海外,落地生根。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大疫当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自然成为世界汲取智慧的战“疫”秘籍。
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海外蔓延,中医药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防疫大礼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西医结合成为治疗新冠肺炎“中国方案”,我国中医药参与率和有效率均超九成。
B.用中药治疗轻型和中度新冠肺炎患者效果显著,转重率约为5%,治愈率已接近90%。
C.我国中医药抗“疫”战果引起了国际上广泛关注,得到世卫组织和多国政要的肯定。
D.随着我国国际医疗驰援和国际交流的开展,世界对中医药的认知将会进一步提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国中医药专家联合倡议借助互联网公益服务平台,为海外同胞免费提供抗疫知识和方法。
B.中医药能在疫情中成为意大利人的选择,表明中国传统医学在欧洲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C.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法规上确认。
D.中医药出海,与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6.援助意大利战“疫”的中医专家的信心来自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7~9题。
梅花为谁开
徐慧芬
他一身唐装,怀抱一束梅花。要不是这身唐装的过于华美,我简直要怀疑这是一位古代雅士穿越到我面前来。
几天前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还记得他这位学生。当然是记得的,绘画有禀赋,美术作业常受到我夸赞。虽然毕业后师生少有往来,但还是知道他离校后一直与绘画结缘。
雪天里,迎面扑来的清香,让我感动,我欣喜地把他迎进屋。
坐下来,他从信封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指着上面一篇文章给我看。原来这是我几天前刊登在晚报上的一篇文章。
“老师,我才知道你还写作呢,这篇《梅花为谁开》,借花说人,切中时弊,许多话说到我心坎上。我还记得美术课您教我们画梅花时的情景,您讲了古人是如何喜欢梅花的故事,比如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王冕的梅花墨池,您还给我们介绍了古今画坛上的一些画梅高手……”他进入了回忆,我眼前也开始出现了教室里一张张质朴稚嫩的面孔。
“老师还记得我们班那个最调皮的大雄吗?那次画梅花,您说可以题两句诗在自己的画上,结果大雄在他的画上题了‘梅花梅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结果他同桌的女生林梅花一下子哭了起来。”
“难得你对过去的美术课还有这么清晰的记忆,过去的同学你还联系多吗?”我问。
“大多不联系了,人大了以后各有各的生活圈子,我也忙得很,现在的精力主要是在画画上,平时交往的也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啊,那你今天怎么有空来呢?”
“看老师说的,前几天我读了您的这篇文章,真后悔没及早来拜访您,我和您一样喜爱梅花啊,梅花的精神太令人神往了!”接着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卷梅花图,一一展开来。
呀,真炫人眼睛!浓墨重彩,构图不拘……
“过去我什么都画,人到中年了也没搞出啥名堂,这两年我改变路数,集中精力盯着梅花这一个品种来画,老师,您给提提意见。”
“哦,你很有想法,胆子也大,借用了现代画的一些理念。”
“老师到底是行家,我的想法是,任何画都要跳出古人的窠臼,梅花为什么一定要画得那么孤傲冷清呢,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也会变,我的梅花就要让它奔放,绚丽,热闹,在表现形式上,我也尽量‘不择手段’……”
他滔滔不绝,把我最后想要表达的一点意见堵住了。
停下来,我没话找话,指着画上的题句问:“这都是你自己撰写的吗?”
“哦,这倒不是,我平时看到别人画上有意思的题句就抄下来,有时候就在唐宋诗词里摘录几句套用一下。”
“这方印章‘梅道人’是指?”我有些疑惑,因为我想起这是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名号。
“这是我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激励自己做人要像梅花那样,迎风霜而傲然开放。”
“那当然好,现在能看点书的时间还有吗?”我问。
“不瞒老师说,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今年五月我的‘百梅图画展’准备在一家大宾馆里举行,这次画展结束后,我还要赶去香港举办,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刚才提到的林梅花,后来嫁给了一个香港富商,我这次香港开画展就是她帮忙牵线搭桥的。”
我突然悟到了点啥,问:“你这次是专程来看我,还是有什么事呢?”
他听我说话这么直接,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我就是来探望老师的,老师文章写得那么好,我真佩服,当然我也是想请老师给我写篇文章,在晚报上介绍一下我,您知道,现在都这样,要想有点名声,卖得动画,没人鼓吹捧场可难哪!您一定要帮学生这个忙啊!”
“啊,我不是专门写艺术评论的,可能写不了呢。”
“不不不,老师随便写,晚报读者面广影响大啊!”说着他又掏出一张折叠好的纸片说,“我列了几点提纲,供老师参考。”
我看了一下,好几条,但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作品高雅画如其人,二是人品淡泊不趋名利。
他走后,我陷入苦恼,怎么写呢?违心说点假话吗?突然手机响了,声音传来:“老师,我刚才在你家卫生间洗漱台左侧的抽屉里留了一个信封,里面两千块钱是感谢老师帮我写文章的一点辛苦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用对比,文章开头的“雅士”和后面学生的“俗举”形成了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
B.小说的标题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真正欣赏梅花了。
C.小说很多地方颇具匠心,比如两次提到“林梅花”同学,后来嫁给富商,前后照应,暗含深意。
D.小说中的老师对学生的画作其实并不是很欣赏,可以看出老师的高雅,也隐约表现出老师保守。
8.小说中“学生”这个人物颇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小说结尾“突然手机响了……”之后的情节是多余的,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10~13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岀/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C.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14~15题。
常宁道中怀许介之①
乐雷发②
雨过池塘路未干,人家桑柘带春寒。
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
柳下两妹争饷路③,花边一犬吠征鞍。
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
【注】①许玢,字介之,衡阳人,曾在衡阳东溪筑屋五间。②乐雷发,南宋诗人,蒙理宗知遇之恩,很想施展身手,干一番事业,然因数议朝政,指斥权臣,终不得用,归隐雪矶。此诗是访东溪归途上所作。③饷路:供应路人饭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了节令,描绘了一幅早春图景,显示了一派素朴自然的乡野风光。
B.颔联摄取了两个镜头,展示了古风犹存的自然野趣和静谧闲适的村居生活。
C.颈联写诗人离开东溪时的情景,进一步地渲染了乡村野趣,对仗十分工整。
D.尾联扣题,说明了写作此诗的原因,委婉含蓄,再现了村民热情淳朴的形象。
15.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如果说城市的表情在过去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①      。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古罗马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赌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②      。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轴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
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调、比拟、夺张
C.反问、对偶、引用 D.比拟、反问、引用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胰岛是人体内的负责调节物质储存与动员的器官,_______。胰岛素是一种肤类激素,来源于胰岛B细胞。胰岛素可以调节人体内血糖的浓度,当血糖浓度过高时,______;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可以提升血糖浓度。胰岛素的不足可引发原发性的糖尿病。______:其中Ⅰ型糖尿病是相对少见的胰岛素依赖型,诊断比较简单;Ⅱ型糖尿病是临床上多见的非胰岛素依赖型。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5分)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浴血奋战功勋赫赫的革命老兵,艰苦攻关毕生奉献的科学泰斗,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姑娘,熊熊大火逆行捐躯的消防战士,严峻疫情挺身而出的快递小哥……哪一个不是我们眼中的英雄?
学校要举办以“新时代,我崇拜这样的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B卷(新课标版)
参考答案
【答案】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B项,“最终维护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错误,根据原文“最终体现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可知,不是“维护”,而是“体现”。C项,“《礼记》中的官民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中的“官民”表述不当,根据原文“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可知,应是在《礼记》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故选D。
【答案】2.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肯定了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及积极意义”错误,原文是“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而非“肯定了……”。故选D。
【答案】3.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