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六国论》同步习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六国论》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ào) 弊在赂秦(lù)B.思厥先祖父(jué)为国者(wéi)洎牧以谗诛(jì)C.日削月割(xuē)一夕安寝(qín)小则获邑(yì)D.六国互丧(sāng)如弃草芥(jiè)抱薪救火(xīn)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
试题预览
《六国论》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ù)
B.思厥先祖父(jué)   为国者(wéi)       洎牧以谗诛(jì)
C.日削月割(xuē)     一夕安寝(qín)    小则获邑(yì)
D.六国互丧(sāng)    如弃草芥(jiè)    抱薪救火(xīn)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不能独完
3.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④/②⑤/③/⑥⑦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断定
D.此言得之                        得:得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与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与郑人盟.
C.则秦之所大欲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 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①而按剑,则乌获②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有删改)
(注)①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②乌获:古代大力士。
9.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B.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C.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D. 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烽火。古代边防警报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B.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C.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 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D.冠胄衣甲:冠,帽子。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衣,衣服。甲,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A.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B.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C.要使战斗力无穷无尽,既要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又要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
D.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因为刘掸的昏庸,蜀国的百万大军才会束手就擒。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所有不可措手足也。
                                                                               
                                                                               
(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三、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                    ”。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                    ,                    ”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们开辟事业的艰辛。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                    ,                    。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_____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_____,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_____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_____,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及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1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正对强敌契丹(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
B.对“伶官”的解释:因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C.“序”:写在著作或正文之前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按用途可分为书序、诗序、文序、赠序。
D.韩愈,字退之,他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18.下列对所学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B.良有以也:原因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经
D.夫子哂之:笑
19.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临夏中学将于5月上旬举行文化艺术周活动,届时每个班都将有各自的节目登场。快来给自己的班级想个口号加油鼓劲吧!要求主题鲜明,有一定的文采,且不超过16个字。
                                                                               
                                                                               
五、微写作
20.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有人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请你结合你了解的史实,选择六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对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00字左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下一个『《六国论》基础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