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精品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六国论》精品练习
(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B.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3.下
试题预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始速祸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B.可谓智力孤危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戍卒叫,函谷举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庭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论有两体,一曰史论,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D.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C项,与:亲附,亲近。
2. 【答案】A
【解析】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3. 【答案】C
【解析】A项,“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B项,“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D项,“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4. 【答案】A
【解析】B、C、D三项均为被动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
5. 【答案】(1)拿它来送给别人,就像丢掉一根草芥一样。(2)拿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烧不尽,火是不会熄灭的。
6. 【答案】A
【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是“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可以先根据两个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两处;排除CD项;“甚当”是形容其“学识”,不能分开,排除B项。
7. 【答案】C
【解析】C项,“荀子……法家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8. 【答案】D
【解析】D项,“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节说“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意思是“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9. 【答案】(1)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觉得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2)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带来天下的混乱。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来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法家治国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秦国的便利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釆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秩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自于商鞅之法,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 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一样的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更是他自己求取的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把李斯的祸患怪罪到荀卿,不是(离真相)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说法家和权术的理论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10. 【答案】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讲了六国灭亡的背景和原因,这包括秦国强大后逐步吞并六国的土地,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割地赂秦。另外,文段指出了苏洵只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的意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六国论》基础强化训练
』  下一个『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