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较秦之所得 ②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 可谓智力孤危 ⑤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⑦ D. ④⑥⑧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不能容于远近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 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6. 《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在第三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两国委秦,而四周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 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① 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 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 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 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 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8. 下列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 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 而为天下出身当秦兵。 ⑤ 若此可以应付无穷。 ⑥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 ①③⑤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②③ 9. 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 乃没水而死。 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10. 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 彼秦者将何为哉? ②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11. 苏辙、李帧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苏辙: 李桢:
《六国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B项中“厌”应为“满足”。 2. C 解析: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3. B 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4. D 解析: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5. 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继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6. 作者在第三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7. B 8. D 解析:①“山西”古义为“崤山之西”;④“出身”古义为“挺身而出”;⑤“无穷”此处译为“源源不绝”;⑥“至于”此处为“以至于”“以致”。 9. A 解析:①“为,是”的意思;②竟然;③“就,便”的意思;④竟然;⑤竟然;⑥“就”的意思。所以②④⑤跟例句意思一样。 10. ① 那秦国将做什么呢?② 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11. 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