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基础过关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基础过关练习(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6.阿房宫赋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六王毕,四海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晋陶渊明独爱菊C.奈何取之尽锱铢青,取之于蓝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骊山北构而西
试题预览
16.阿房宫赋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
C.奈何取之尽锱铢         青,取之于蓝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且焉置土石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吾妻之美我者            D.栗深林兮惊层巅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齐楚之精英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 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几千万落”,极言亭台楼阁之多,不计其数。
B.“长桥卧波……何虹”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突出官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以不辨楼阁的方向来突出这一庞大建筑群的错落有致。
D.“歌台”“舞殿”运用互文的手法,表明台既可舞,殿亦可歌,官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等,突出了阿房官的恢宏气势。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二是写秦王朝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3段写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且最终亡国;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能引以为戒,必将重蹈覆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官赋》中,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官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官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官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官赋》中,作者谴责秦王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极尽奢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钳民之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统治者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阿房官赋》中,作者指出秦王朝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阿房官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牧诗歌中虚实的运用和处理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之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10.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写一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①________________,你能不能付诸实践,怎么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合理的目标。当然,②________________,你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还需要什么呢?③________________。抓住发展的机会,你将更容易成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13年4月,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正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阿房宫遗址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阿房宫景区破土动工,2000年正式运营。2006年,这一景区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但据悉,该项目一直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时任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军表示,该景区处于限高8米的建设控制区,但现有的建筑超过30米,且位于阿房宫遗址正南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与南山之间应该有个视觉通廊,因此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中要求保持阿房宫南北通视,现有的公园景观必须拆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写作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秦朝时,中国就拥有了许多建筑奇迹,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秦直道、万里长城等。
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座古建筑物或建筑群,要求仔细观察并准确描写出该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特点,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被现代村庄覆盖。为了了解台基底部结构,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部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
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具有成败攸关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学家们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
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这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已实属不易。
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李毓芳认为下结论为时尚早,“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
(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考古学家认为《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池水”,就是西周已有的“彪池”。彪池位于沣镐村西,虽历经沧桑,但现在仍能看清其低洼的地势,水向北流恰恰经过现被认为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的西面。
B.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官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官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这说明阿房官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C.李毓芳分析判定,当地群众反映的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的这一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D.虽然阿房官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官——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
2.有人说“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请结合全文阐述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毓芳指出“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你是如何理解“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阴:水的北面
B.不识干戈耒耜          识:知道,懂得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骛          骛:奔驰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以远,则至者少
B.乃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盍求配于古人            辇来于秦
D.惟得之而不能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以及此时的心境等内容,表明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集稀罕之物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员到处搜夺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C .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想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的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②禁:消受,享受。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一样,用“无赖”一词,灵动全出,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B.第二句与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一样,着一“恼”字,反语用之,表达春色惹人心动到了极点。
C.前四句描绘韦曲幽雅美景,写惜花之情;而以顾不得石角钩衣的赏春热望,反势一转,写寻幽寄慨之意。
D.诗家常借“韦曲”寄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首句即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9.前人曾引《南史》注释“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复杂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高考练
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较常见的句式,在翻译句子中往往是得分点,因此,能判断、会翻译状语后置句尤为重要。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按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泰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阿房宫赋
基础过关练
1.B  A.统一/专一。B.喜爱。C.夺取/提取。D.灭族/类。
2.A  A.①②都是动词,往,到……去。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到达。②介词,比。D.①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②疑问代词,哪里。
3.D  D项中的“栗”“惊”均为使动用法,例句与A、B、C三项中的加粗词均为意动用法。
4.C  ①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③古今都形容“星光或灯烛光明亮的样子”。④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⑤古今都指“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⑥古今都指“泥土沙石”。⑦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⑧古今都指“说的话”。
5.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6.C“错落有致”错,应为“交错纷杂”。
7.A“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说法有误,应为“向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8.答案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6)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A根据“发现”“把握”“创造”这三个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排除B、C两项;“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是“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的根源,因此应是“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 (示例1)河曲夏夜图:天空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缥缈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火,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浅唱。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清明。
(示例2)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无边的泪水滚落了,那是滂沱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
解析  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描绘的是一幅图景;其次,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并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最后,通读例句,把握描写的重点。
11.答案 ①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  ②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  ③还需要把握发展的机会
解析  ①处,需要理解前文“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的含意,即梦想容易产生;再结合后面的分句分析可知,应填写“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②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语句是对前文的轻微转折,再联系后文“你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还需要……”可知,应填写“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③处,所填语句是对前文“还需要什么呢”的回答,再联系后文的“抓住发展的机会”分析可知,应填写“还需要把握发展的机会”。
12.答案  陕西省耗资2多亿元的阿房宫景区因违建被拆
解析  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标题是新闻中最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拟写新闻标题时,首先要题文一致,突出主体;然后要一语破的,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最后拟题要简洁。

微写作
【写作指导】
写作对象必须是古建筑,描述时要突出古建筑物的特点,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具体而言,可从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整体布局以及古建筑物的屋顶形状、瓦、椽梁、门窗、花纹、色彩、配饰等方面进行描写。表述时可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阅读提升练
1.B“这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错,原文说的是“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下结论为时尚早……事实之上”,这说明目前人们对阿房宫的了解非常有限,无法给出科学的论断。
2.答案 ①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②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③阿房官前殿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解析  联系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7至8段。研读这两段,筛选出能证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的信息,然后整理成答案即可。
3.答案  ①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官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证明,阿房富有可能不存在。②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不能作为阿房宫真实存在的依据。③人们更关心阿房宫前殿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④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文中“全部事实”的挖掘,即结合文本,找出考古界目前有哪些考古发现,同时也要分析历史文献与“全部事实”的关系。然后整理成答案即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随堂检测』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拓展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