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充高中2018级高三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试题预览
南充高中2018级高三第十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 
   B. 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C.“敦煌文学”在特定意义上是指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
      它们鲜活明快,极具研究价值。 
   D.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只有认识敦煌壁画才能认识中古时代中
      国绘画史。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开篇,同时将之作为全文的中心观点,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
   B. 文章基于“古为今用”的逻辑前提,重点论述了敦煌文物遗存、文献、文艺作品等几方
      面的内容。
   C. 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凹凸法”都是来自西域的画法,在敦煌壁画中大量
      使用。
   D.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述结构,具体分析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佛教、道教及其它外来宗教在敦煌大体都和睦相处,这是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体现。
   B. 敦煌曲子词属于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没有关系。 
   C. 敦煌壁画在绘画技法、经义内蕴上都极具特色,是研究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
   D. 我们进行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古代敦煌的经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樨是木樨科木樨属的常绿木本,又被称为桂花、木犀等。木樨常丛生于山岭岩石之间。所以又得名“岩桂”或“山桂”。木樨的花朵有黄白、淡黄、橘红三色,花朵馥郁芳香,可飘十里。木樨属都是花具香味的灌木或小乔木。其中以木樨最香。
木樨因其叶片的叶脉形如“圭”字而被称为桂、圭木等,它树干纹理如犀牛,因此得名“木樨”,后来又衍生出“樨”字专指木樨。很多人知道桂花都源自“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有人还会说:“桂皮用来烧肉可香了。”但很可能多数人并不清楚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桂”究竟是指“木樨”,还是指“樟树”。
在很久之前,大家生活中欣赏崇拜的“桂”都是樟树。汉武帝信奉神仙,在太初四年建造了一座宫殿,取名叫“桂宫”,接着再建迎神的桂馆、桂台,在甘泉宫南的昆明池中直接以桂木为柱修建了水上宫室灵波殿。汉武帝选桂木来建造桂宫,大概是因为“以桂为柱,风来自香”吧。
在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的“桂”几乎都指樟树,而木樨鲜少以“桂”的形象出现。《楚辞》大概是文学作品最早写到“桂”的,如“沛吾乘兮桂舟”“桂栋兮兰橑”“桂棹兮兰枻”“辛夷车兮结桂旗”。看来,用桂造船(桂舟)、建房(桂栋)、做船桨、旗杆等在屈原那个时代十分普遍,樟树树形高大,树干、枝叶等都散发着一股香味,古人对其极其崇拜。而木樨花香浓烈,枝叶却无半点香味,多为灌木,能长成顶梁柱的木樨十分稀少。这个时期,大家崇拜的“桂”还是樟树。
可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首《桂之树行》:“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这里的“朱华”指红花,而樟树的花为白色或黄绿色,没有红色,但木樨却有橙红色花。如果这种理解没错,这“桂”指木樨,这是第一首吟咏木樨的诗歌。另有南齐王融《临高台》写道:“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逐秋开”说明这里的“桂”也指木樨,因为几乎所有的樟树都是春季开花,而木樨恰是秋季开花。
到了唐朝,诗歌迸出,咏桂佳作频现。樟树逐渐被木樨取代,木樨以“桂”的形象正式走进文学作品中,而真正的桂却鲜有人吟咏。到了宋朝,咏桂文学普遍繁荣,木樨将樟树挤下文坛,以“桂”的形象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而樟树此后几乎与“桂”相离。除了文学作品中,木樨还在很多地方抢占了樟树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会饮用桂酒,但这里的桂酒并不是桂花酒,而是樟树皮切块后放入酒中制成的。当时的人们热衷的是樟树的香,后来木樨的花朵放入酒中也有香味,这样的桂花酒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桂酒。我国古人将桂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做装饰用,如三国时《弭愁赋》诗云:“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这里的“桂”指的是樟树。
无独有偶,古希腊人也会用桂枝编成花圈戴到胜利者头上,这种习俗还保留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这里的桂则是与樟树同科的月桂。后来中外思想碰撞,国人也偷梁换柱,将桂冠的桂当作木樨了。
月亮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各种神话故事,而“月中有桂树”这一传说最早见戴于汉代的《淮南子》,此时的桂还是樟树。久而久之,“月”与“桂”变得不可分割。自唐代后,木樨盛而樟树衰,“月中桂树”渐渐变成木樨。一些诗人再不明就里歌颂一番,木樨彻底与月亮相绑在一起,“桂”也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唐代段成式《西阳杂俎》记载了吴刚伐桂的故事,说“月中有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研之,树创随合。人姓吴....”这里的桂说不清是樟树还是木樨,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木樨的可能性大一些。吴刚自己也很郁闷:本来这树就砍不断,可我砍的是木樨还是樟树?桂生于月中,这是人们的美好遐想。月中住着嫦娥,嫦娥被惩罚变作蟾蜍,于是,人们又将“蟾宫折桂”比作中举。在很久以前,古人会提到“桂折”一词,本意是折断桂木的枝条,可“桂折”常用来指人死亡,这里折的是樟树的枝条。折桂折樨意及第,桂折折樟意人离。
——(摘编自翦翳翎《“蟾宫折桂”,可不要折错了》)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木樨被称为桂、圭木等,是因为其叶片的叶脉形如“圭”字,丛生于山岭岩石之间,所
      以又得名“岩桂”或“山桂”。
   B. 传说中的“月中桂树”,最早应该是指樟树。但唐代以后,“月中桂树”渐渐变成木樨。
     “桂”也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C. 奥林匹克运动会还保留着古希腊人为胜利者佩戴桂冠的习俗,这里的“桂”指的是与樟
      树同科的月桂而非木樨。
   D. 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木樨的花香,饮用的桂酒就是用木樨花制作的桂花酒。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樨属都是花具香味的灌木或小乔木”,由此可以推断汉武帝以桂木为柱修建灵波殿
      大概是因为“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B. 樟木的“木香”和木樨的“花香”都为人所崇拜,但到了宋代木樨抢占了樟树在文坛中
      的地位,樟树此后与“桂”完全相离。
   C. 作者推测曹植的《桂之树行》和王融的《临高台》里提到的“桂”应为木樨,是因为诗
      中描写符合木樨的花色和花期。
   D.“折桂折樨意及第,桂折折樟意人离”,虽然“折桂”“折樟”不同,但“折桂”和
   “桂折”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和遐想。
6. 文章题目为“‘蟾宫折桂’,可不要折错了”,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区分樟树和木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 父 吟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 ”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选自《台北人》,有删改)
[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写活了一群在国
      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
   B.小说主要围绕朴公与雷委员的对白展开,既使情节紧凑集中,又使王孟养的形象在有限
      的篇幅内得到充分的展示。
   C.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
      添了悲凉的气氛。
   D.小说标题“梁父吟”,巧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王孟养取得功绩的赞赏,含蓄地暗
      示了文章主旨。
8.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分析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6分)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考讳洵,赠太子太师。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熙宁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上书议其不利,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
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上终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公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绍圣元年,遂以本官知英州。寻复降一官,未至,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独以少子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
(选自苏辙《栾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
     有补于国/
  B.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
     有补于国/
  C.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
     有补于国/
  D.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
     有补于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考”指苏轼的父亲苏洵,“大父”指父亲的父亲,“曾大父”指苏轼的曾祖,
     苏轼一家四代人都做过官。
  B. 服除是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服阕、终丧都有类似意思,古时父亲去世需居丧二十
     七个月。文中指“丁先君忧”指苏洵去世后,苏轼服丧。
  C. 表,是臣子送呈君王的奏章,多为大臣根据事件逐条陈述意见或建议,议论性较浓,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在分条陈述北伐的理由。
  D.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想象奇幻、汪洋
     恣肆,《逍遥游》便出自于此,表达了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不惧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想进行科举改革,而苏轼则建议皇帝治国不 
     宜急速,最终这件事没有立即施行。
  B. 苏轼遭受诬陷,受尽酷刑。在御史台的监狱,言事者想置他于死地,长时间施用酷刑,
     但最终神宗怜惜苏轼,用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了他。
  C. 苏轼还没有到达汝州时,上书说自己饥寒贫穷,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到常州居住。
     早晨上奏,傍晚皇帝就答复同意了。
  D. 苏轼读《庄子》,感慨《庄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却又表达不出来的语言,并受此
     启发写出了《中庸论》,其言辞简洁精妙,都是古人所没说明白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
(2)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①遮掩窗儿黑。
注释:①亏伊:也有版本作“生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词按照由外到内再到外的顺序写景,视觉、听觉巧妙交织,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B.“一片伤心白”中“白”字,既是月光在夜空洒落的真切写照,也衬托出词人思友怀乡
       的愁绪。
    C.“蟋蟀灯前欺病客”一句,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两句,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
15.“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可谓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分析童子之师时,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____________”,而韩愈所定义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
(3)“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回首过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多少        的奋斗绘就了美好生活的画卷,多少埋头苦干的付出推动中国号航船破浪前行。“牛马年,好种田”,2021年,一个注定熠熠生辉的重要年份。乘势而上开新局,         再出发。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
  星汉灿烂,洪波涌流。新的一年,让我们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砥砺“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的大党        。走过百年历程,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英雄与模范,那些从历史星空中闪耀的热血与功勋,汇成无与伦比的力量源泉,推动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挑起更加光荣、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新征程上,继续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百年大党必将焕发出更加刚健旺盛的生命力、         的战斗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胼手胝足     扬帆启航    品格     无坚不摧
    B. 锲而不舍     扬帆起航    品德     坚不可摧
    C. 胼手胝足     扬帆起航    品格     无坚不摧
    D. 锲而不舍     扬帆启航    品德     坚不可摧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走过百年历程,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英雄与模范,那些从历史星空中闪耀的热血
       与功勋,汇成无与伦比的力量源泉,推动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挑起更加光荣、更
       加艰巨的历史重任。
    B. 走过百年历程,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热血与功勋,那些从历史星空中闪耀的英雄
       与模范,汇成无与伦比的力量源泉,推动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挑起更加艰巨、更
       加光荣的历史重任。
    C. 走过百年历程,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英雄与模范,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的热血
       与功勋,汇成无与伦比的力量源泉,推动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挑起更加光荣、更
       加艰巨的历史重任。
    D. 走过百年历程,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热血与功勋,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的英雄
       与模范,汇成无与伦比的力量源泉,推动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挑起更加艰巨、更
       加光荣的历史重任。
19. 高二年级我们进行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A. 林黛玉    潇湘妃子      堪怜咏絮才   脖子上有金锁 共读《西厢记》
    B. 王熙凤    贾琏之妻      弄权铁槛寺    一从二令三人木    协理宁国府
    C. 薛宝钗    薛蟠之妹    丰年好大雪   金玉良缘       魁夺菊花诗
    D. 晴雯      宝玉的丫鬟    病补雀金裘   拒绝给贾赦做妾    撕扇子
20. 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21.请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5分)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从积贫积弱、几乎被“开除球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孟津一高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猜题卷语文试题』  下一个『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