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天津一中2020-2021-2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四月考质量调查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第1页至第2页,第II卷第2至第5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共33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试题预览
天津一中2020-2021-2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四月考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第1页至第2页,第II卷第2至第5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共3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          ,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甲] 2021年春节期间,一档歌舞节且“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节且多次登上网络热搜。[乙]人们在看过视频后不禁赞叹:“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这场5分多钟的舞蹈讲述了夜宴的乐师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14位“丰腴”又灵动的唐朝少女仿佛从画中走来,完全再现了          于唐代女性面部的潮流妆容“斜红”,服化道的考究让博物馆中的唐俑形象“活”了起来。
传统文化经典回归人们的视线,          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根植传统文化,才能唱响时代心声、奏出文化强音。
(    )这个舞蹈之所以能“霸屏”多日,[丙] 是因为它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青网)。[丁]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曲高和寡    盛行    毋庸置疑    一举两得
B.曲高和寡    风靡    毋庸置疑    两全其美
C.束之高阁    盛行    无疑        两全其美
D.束之高阁    风靡    无疑        一举两得
2.文中[甲] [乙] [丙] [丁] 四个划线句子,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填写在括号内的语句,表达最准确、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遥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
B.但如果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过去,远离现代生活,裹足不前,固步自封,也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
C.但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远离现代生活,人们就会遗忘它。
D.但如果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遥远,裹足不前,固步自封,人们也会很快遗忘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材料一: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秦汉至宋元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民本思想、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得到丰富和完善。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相反,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今天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又是通向未来的起点。缺乏历史关怀、历史自觉的民族,不可能拥有远大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道路的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有改动)
材料二:
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与对材料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融会贯通紧密相关。为此,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会贯通,也要在思考问题时把相关联的问题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还要把问题与材料融为一体,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融会贯通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需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真正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思维逻辑与历史进程的高度统一。
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摘编自王震中《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有改动)
材料三:
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它是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较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这文献材料本是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王贵元《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先秦是其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大一统”的价值追求成为主线。
B.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古老中焕发新生,不断发展。
C.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讲求逻辑的准确,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D.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从而提升了研究的纵深程度。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只有自觉地关怀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B.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基于此,要学好历史,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就要注重学科的融合。
C.在史学的创新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D.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新局面,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而是要实现跨学科的贯通融合。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之后,结合自身扎实的学术知识,完成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B.某生选择报考古汉语方向研究生,导师建议他除了古汉语,还要学习一些训诂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古代哲学等学科知识。
C.在语文课堂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整合各类史料及相关文学评论,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让学生在“史中学”、在“文中学”。
D.我们在鉴赏唐诗时,除了分析遣词、理解字面意思,往往还要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略有改动)
[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         存:慰问
B.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感激:感慨
C.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D.近揆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测,揣摩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因其言而求之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或信其言而疑其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其有不合者乎                  其皆出于此乎
D.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B.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C.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D.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即书信,又称“尺牍”,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谈论文学、政治,如曹丕的《与吴质书》、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也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本文。
B. “太史公”“韩退之”“庐陵欧阳公”分别用官职、字和籍贯来指称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史书体例,韩愈、欧阳修则一改六朝骈俪文风,推动了唐代散文的进步与发展。
C.文中的“执事”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用法相同,都是对对方的敬称。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文中给予曾巩极高的评价,表达了无限敬意。
D. “左氏”“丘明”都指鲁国太史左丘明,相传他所著的《左传》开创了编年体记史的先河,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文章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无论语言华美、简朴,还是迂曲、疏荡,我们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第II卷(共117分)
四、(24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4分)
译文:                                                                                      
(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3分)
译文:                                                                                      
13.张耒借君子之文阐述了“言”与“德”怎样的关系?(2分)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9分)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
[注]①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渭水畔的原野。②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不事雕绘,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田园晚归图,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B. “墟”,即村落,夕阳将余晖撒于其上,给人以凄清冷落之感,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诗句。
C. “倚杖候荆扉”虚实结合,实写“野老”斜倚柴门迎候的情态,虚写了他们等待归家的牧童。第三联描写野鸡在麦田自由自在,蚕儿吐丝作茧,充满了生活气息。
D.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与前面诗句形成因果关系,这样安闲恬静的田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抒情与写景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2)简要分析“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在全诗的作用。(2分)
                                                                                             
(3)试分析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
                                                                                             
15.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6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苏幕遮》)
(3)                 ,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
(4)会桃花之芳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苏轼《赤壁赋》中用“                 ,                 ”两句表现出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这与李贺“老鱼跳波瘦蛟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蝼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1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前两节采用倒叙方式,从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入笔,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E.小说要塑造典型人物,本篇却反其道行之,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而不出现名字,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17.文章描写了一个不谙人事的“婴儿”,试分析其作用。(6分)
                                                                                             
1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19.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20.小说以“蝼蚁”为题,有何深意?(5分)
                                                                                             
六、(10分)
21.阅读下面图片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图中的女孩名叫柯恩雅,今年七岁,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疫情复工后,她的父母在集贸市场卖卤菜,她就在卤菜店的案板下对着一台旧款笔记本电脑上网课,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她专注学习一个多月。这张照片被新华社发布后,感动了很多人。

(1)请给这则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2)根据图片新闻,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60字以内的新闻短评。(4分)

22.“顺境中的美德是节制,逆境中的美德是坚韧。”我们的很多作品,都彰显弘扬了这种美德。请你从《三国演义》《红楼梦》或《论语》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上面这句话,通过具体的事例谈谈他(她)身上的美德。
要求:符合原著,情节具体,人物突出,字数不超过90字。(4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这个词有时是温暖的,它把“我们”放置在一起,以对抗生活的残酷、现实的局限。但有时候,“我们”也是危险的,它让某些人成为一群人的代表,假借“我们”,也扼杀了“我们”当中的其他人或“他们”。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9分)
1、D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毋庸置疑作谓语,无疑作状语。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前者是在做事情之前就考虑到的,后一种强调结果。)
2、C(A节目名用书名号B句号在引号内D一冒到底)
3、A(BC语病,关联词与主语位置。后文强调创新,故“僵化”与之照应)
二、(9分)
4、D (A“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对应材料三“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已然未然错)
5、A (B“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错,对应材料二“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C无中生有,D“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错,对应材料三“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
6、D
三、(15分)
7、B (感激:感慨激愤)
8、D (A凭借、根据/经由通过 B表转折/表因果 C表反问/表揣测D表结果,以致)
9、A
10、C (A本文是说理B欧阳修是宋代散文家D开创编年体先河的是《春秋》)
11、B(张冠李戴)
四、(24分)
12、(7分)
(1)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
(介词结构后置+游、佚乐、向、稍稍)(4分)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3分)
(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惟古之求:宾语前置,惟求古,只追求古文。一个关键词得1分)
13、作家的品德、经历决定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其作品是内在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透过探究作品的语言来了解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备考黄金十卷语文试题(三)』  下一个『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备考黄金十卷语文试题(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