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试卷(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语文第三次周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试题预览
高二语文第三次周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タ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然”采菊,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舒展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摘编自刘光祖《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的诗歌通过抒发对草屋茅舍、鸡鸣狗吠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依恋。
B.陶诗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源于他善于以理来统摄情与景。
C.“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锄归”中的“带”,都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D.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他的诗歌具有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揭示了陶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B.文章认为陶诗是将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典范,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
C.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锄归”中的“带”的独特表现力。
D.文章用《饮酒・其五》的例子论证了陶渊明田园诗层次丰富、浑然天成的意蕴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
B.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
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
D.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写作与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但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
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
(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
材料二: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王立彬《“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
材料三: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近5年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品种上,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
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全球农业领城论文总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巴西和印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指出,中国是2014—2017年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授权率仅为13.2%,在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中国发明人主要申请地区仍在本国,国外专利布局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农业企业表现极弱。
(摘编自杨舒《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0亿后,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但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粮食仍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B.从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且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有力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C.老百姓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断升级,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国际贸易是调剂余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D.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这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B.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及全球的十分之一,人口却近全球五分之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任何时候都需要把耕地保护好。
C.尽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多,但质量方面仍有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结构需调整,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
D.“少占”意味着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转用管控,“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6.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才能障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很多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D.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8.从文中看,作者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9. 对本文题目“寂静钱钟书”中“寂静”二字的含义,该如何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巡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熬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俾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汝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汝矫制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传》,有删改)
注:①繻:用作通行的帛 ②传:凭证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汝矫制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B.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汝矫制/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C.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汝矫制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D.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汝矫制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11.下列对古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最早是我国古代官名,源于战国,是朝廷和各级衙门的顾问官。至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B.“太守”,是州的最高长官,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州的长官的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矫制”,“矫”是“假托,伪造”的意思,“制”是皇帝的命令,“矫制”即假托君命。
D.“阙下”,“阙”是指古代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即帝王所居之处,多借指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心不胜愤懑。(5分)

(2)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4~15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4.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七言绝句写的是池上雨后的美景,笔随景迁,清新怡人。
B.第二句运用比喻修辞,明镜一般的水面,池边檐楹的倒影清晰可见,表现出雨后池塘波平如镜的静美。
C.第三句的“忽”字,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颇具情味。
D.第四句以静衬动,用“万点声”展现了雨后风起后湖面的纷杂与喧闹。
15.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中体现出游感悟的诗句是“            ,            ”。
(2)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            ”也曾出现过。
(3)《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无依,只能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     、刀耕火种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少的动物也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成为家畜。但自从进入农耕文明,尤其是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更不会千方百计花大钱去买野味。支持吃野味的人中,卖家的心态很容易     ,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是视生命于尘芥,“吃”心不改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     、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难吃的养起来、好吃的放生。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尤其是野生动物身上有多种寄生虫,长期吃下去,就算吃不出大病,用它养生肯定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要吃呢?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如果穿山甲、猕猴窜得满街都是,在很多小区泛滥成灾,要靠爱心人士救助“流浪穿山甲”、“流浪猕猴”,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     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典型代表就是“药引子”,“童子尿”都是最简单易得的,难度大者如《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小说毕竟是小说,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信这个邪,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相信“以形补形”。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最后,我们还要再引用梁从诫先生的告诫:“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任何一个孔洞对人类来说都是绝对危险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茹毛饮血    揣度    筛选    过于
B.筚路蓝缕    揣测    删选    过于
C.茹毛饮血    揣测    筛选    仅仅
D.筚路蓝缕    揣度    删选    仅仅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B.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C.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D.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19.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
B.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D.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0.化用古人诗句为孩子或为自己起名字,既显文雅,又有所寓意和寄托。请仿照示例,从“冰心(文学家)、程千帆(国学大师)、姬鹏飞(外交家)、陈三省(数学家)、屠呦呦(科学家)、莫砺锋(大学教授),刘海粟(画家)、周星驰(影视明星)”这几位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句式、阐释角度与示例不必完全一致,但表达应准确连贯。(6分)
   示例:朱自清: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字取自“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坚持廉洁正直的精神品质使自己保持清白。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据预报,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水位将持续上涨,即将超过警戒水位。鉴于当前长江流域洪水防御的严峻形势,经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自7月4日12时起将长江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长江委要求,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贵州省(直辖市)水利厅(局)要进一步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强化水工程科学调度,加强水库、堤防巡查防守,全力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江苏省共有34.83万考生,白湘菱同学以430分一举获得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然而选修科目政治是A+,历史却考了一个B+。许多名校在江苏招生除了高考分数要求外,还严格要求选修双A+。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希望名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录取白湘菱;也有人说招生还是要按录取规则,规矩不应视同儿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通过抒发……喜爱之情”错,原文中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意味着陶渊明对“草屋茅舍”等只是客观描写,并未抒发主观情感。B项,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分析可知,“以理来统摄情与景”不是陶诗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原因,而是因为在说理中融入了情与景才使得诗歌清新自然、毫不枯燥。D项,“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张冠李戴,结合“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分析,沾染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不是田园生活、田园景物,而是诗歌语言。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没有涉及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B项,“文章认为陶诗……”无中生有,文中并未将陶诗奉为典范,并且在文本中“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统一”只是对《饮酒・其五》的艺术评价。C项,“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结合“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分析,对“见”字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强加因果,结合原文内容可知,“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才是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的原因。
4.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多年连续增产”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材料中并无涉及“多年连续增产”。
5.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错误。结合“‘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郎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