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东至二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三月检测考试语文学科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
试题预览
东至二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三月检测考试
语文学科测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人获得情感满足、终生幸福的源泉。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安宁,应着重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
当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要保持夫妻关系和睦,就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未成年子女,夫妻双方有共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年老父母,夫妻应互相协调,以物质上、精神上尽到对老人的赡养职责。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以及工作、学习、人格。应认识到家务是夫妻的共同事务,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现代家庭中的夫妻常忙于工作或应酬,彼此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鉴于此,夫妻双方应注重在家庭中培养共同、健康的兴趣,以此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从中感觉到被爱、技尊重、被接纳,从而对家庭产生更多依恋和热爱。
在家庭中,中老年长辈应摆正位置、不以家长自居,理解支持年轻一代:在处理家庭重大事情时,应发挥示范主导作用,并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多听取子女意见;当子女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在婚姻、就业问题上,长辈应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选择。在当代社会,中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渴望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渴望来自家庭的浓浓亲情。孝敬父母,不仅在于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在于给予他们精神上、情感上的赡养,让父母有闲暇时间,尊重、支持父母通过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老年活动追求精神享受。
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子女在敬爱自己父母兄长的同时,对家庭之外的人也要尊敬与礼让。当每个家庭都能自觉地按照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尊重他人、札让为先,就一定能够保持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健康发展,从而使家庭伦理新秩序的构建具有良好社会氛围。邻里之间应相互关心帮助,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而置左邻右舍于不顾。比如为了家里整洁宽敞,将杂物堆放在楼道:楼道公共卫生从不打扫:在小区随意丢弃垃圾等,这些缺乏起码公德心的行为都会疏远邻里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邻里关系,就应遇事多为左邻右含的方便想一想,注意自身行为对左邻右舍的影响并努力约束自己,这样才会化解矛盾、保持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摘编自王燕《构建新时代家庭伦理新秩序》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代的急剧变化对人们造成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家万户的人伦亲情。
B. 新时期的家庭伦理秩序,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相匹配。
C. 夫妻之间要树立起平等相处的观念,相互尊重、配合,构建和睦的夫妻关系。
D. 中老年长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尊重年轻一代,及时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首段以家庭的重要作用及当下时代的变化引出中心论点。
B.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夫妻伦理等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C. 在论证要构建平等互尊的代际伦理关系时,文章采用了递进的论证结构。
D.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遇事应该多为邻居的方便着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较多的工作或应酬,较少的沟通和交流机会,久而久之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
B. 只要夫妻双方培养了共同、健康的兴趣,就会对家庭产生更多的依恋和热爱。
C. 中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以家长自居造成的。
D. 邻里团结互助是家庭和谐的外延和社会和谐的保障,邻里之间应坦诚、宽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 ,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4. 下列对材料中 “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 现实问题,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 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C. 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只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D. 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等载体上。
5.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价值对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B. 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荣所指向的乡之“愁”,是属于群体性问题;而乡愁更多的“乡”之愁,是针对于个体而言的。
C.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来解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次内涵,论证层次清晰。
D. 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6.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騰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東,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的角,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叔官的时候,父来就给母亲写俯,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倍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的动、岛的趣、的的乐,没有平句的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暮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来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誉红薯十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顺策得把胆汁部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儿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蟹抓海参。他们把钠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液,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啤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晨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已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誉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已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 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 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 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 《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義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B.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C.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D.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唢/羲之于是始知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指堂房亲属,如《李将军列传》中“广从弟李蔡”,“从弟”即“堂弟”,此处指王羲之是他的侄子。
B. 草,指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C. 迁,可指晋升或官职调动,不能指贬谪。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小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 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 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特别擅长隶书,评论者称赞他书法的笔势飘逸如浮云,刚健如惊龙。他评价自己的书法时说,他的书法并不比书法名家钟繇、张芝差。
B. 王羲之的オ能并没有一开始就受到人们认可,他的书法成就也不是天生的,他的书法起初没有超过庾翼、郗愔,等到了暮年方才显得精妙。
C. 王羲之虽然后来寄情山水,远离官场,但之前他也关心国事,考虑到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和陸,他写伯给殷浩,提醒他处理好和桓温的关系。
D. 晋时期人们对生命、自然很敏感,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以后自己为悲哀的音乐所感伤,尤其是同亲友分别,心情就会变得很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 ,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 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 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 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15.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官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人们打开手机“走进”大部分博物馆,都可以体验到运用VR技术建设的虚拟展厅,一部手机就可以720度欣赏精彩的展览。陈列在“掌心”的展品既可缩小一观其全貌,又可放大其细节       ,详实的介绍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高冷”文物背后的故事。3D版《清明上河图》采用当代数字与动漫技术相结合的巨型投影画卷,让观众 到裸眼3D带来的震撼,“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也为观众们带来了      的体验,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经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通过有趣的互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收获更多文博知识。时至今日,那些融入了博物馆的“新技术”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拉近了博物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使博物馆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期待新技术能与博物馆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让人们的文艺生活更加      。
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其它三项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人们打开手机“走进”大部分博物馆。
B. 清楚地了解“高冷”文物背后的故事。
C. 使博物馆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D. 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揣摩  体会  面目一新  五花八门
B. 揣摩  体验  耳目一新  丰富多彩
C. 观摩  体验  面目一新  五花八门
D. 观摩  体会  面目一新  丰富多彩
19. 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新科技的加持下,不仅博物馆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关文物经历“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B. 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经历“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题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C. 在新科技的加持下,不仅博物馆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通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D. 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通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_____,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____,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_____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科技传播助力企业发展”第八场网上路演——大数据专场活动日前成功举办。该路演行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单位主办,旨在帮助科技企业精准对接创投机构,支持复工复产和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中国科协已举办在线教育、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先进制造、智慧医疗、大数据专场8场路演,共为27个优质科技项目对接了400余位投资人,其中100余位投资人表达投资意向并和项目进行更深入对接。主办方透漏,下步还将继续根据科技创业者和创投机构的需求,开展系列路演活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广东13岁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靠着行云流水的运球、投篮视频火遍全网,他也借此实现了很多心愿:完成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见到偶像易建联、为CBA复赛开球……但是成名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很多人登门探望,其中不乏一些企业想邀请他直播带货,有些学校希望他转学就读,还有机构想签约他成为网红……张家城表示:“我只想好好练球而已。” 
材料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走红的医生张文宏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强调,“大家不要叫我网红,还是叫我文宏医生吧”。对于自己的走红,他非常淡定,“病毒很快就会过去了,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以后我就是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普通医生。传染病也不是个‘红’的学科,但我还是非常享受我的工作。”
材料三: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范围。



东至二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三月检测考试
语文学科测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人获得情感满足、终生幸福的源泉。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安宁,应着重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
当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要保持夫妻关系和睦,就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未成年子女,夫妻双方有共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年老父母,夫妻应互相协调,以物质上、精神上尽到对老人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