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预测猜题卷(新高考版)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预测猜题卷(新高考版)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新高考2021年核心猜题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先秦
试题预览
新高考2021年核心猜题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 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 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
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C.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
D.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至宋元时期的史料。
B.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C.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支持。
D.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
B.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C.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D.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炭河(节选)
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河沿子人把这种鸟叫老等。老等是个阴谋家,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铁锁想着鹳雀就笑了。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
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
爹说: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
师傅浑身是泥,连脸上也是,被太阳晒干了,一说话脸上的泥皮就往下掉。铁锁从没有见过师傅这种滑稽样子。师傅却很郑重,对爹说:你也不能让铁锁再下河。
爹说:这黄河野滩,天王老子都不管,你倒家家都管,我说你就别操这心了,谁不心疼自家娃。
妈说:臭蛋,别跑了,先吃油厚旋,还热着呢。
师傅一乐,嘿嘿笑,说:有油厚旋吃啊,我去找几颗野蒜。说话间就钻进芦苇丛。一会儿出来,手里就有了一把绿生生的野蒜苗。
爹大笑,说: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
师傅说:我是沾八爷的便宜。
爹说:看你说的,咱都是沾河的便宜哩,不捞炭,谁舍得吃油厚旋。
太阳挂在头顶,铁锁朝天上望去,白花花的晃眼。河水涌动,也白花花晃眼。怎么就没有一点风,湿热湿热,太阳晒得人都要蜕层皮。滩上的炭已有一大堆,铁锁想,就是和师傅两家,恐怕三年都烧不完。
爹从水里上来,放下铁筛,说:不捞了,不捞了。
铁锁说:怎么不捞了,水里不是还有吗?
爹说:你当捞炭就光是个捞,还要往回拉,拉不到家里,这炭早晚还是河里的。
才一小会儿,车辙就浸出了水。爹说:不敢多歇,再歇车脚子就陷进去了,走,使劲。走到岔河时,铁锁看见师傅的平车架子还放在滩上,孤零零的,怎么看都不像平车了,那师傅呢,还在水边来回跑吗?
终于把一车炭送到河边崖下,爹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才一趟,铁锁就觉得在河滩上拉炭比捞炭累多了,浑身都快散了。又拉一趟,妈说:娃骨头嫩,就让他在崖边歇着。
爹说:锁,知道捞炭是怎么回事了吧。
爹和妈又下了滩。六一爹妈也开始把炭往上转,却不见六一。铁锁问六一呢?六一妈说:在芦苇里捉蚂蚱找鸟窝呢。六一爹说:就你惯着娃,看人家铁锁,多懂事。铁锁被人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想再坐在崖根让人看见。
河滩上,几个拉着平车的人过了岔河,不等车停稳,爹就喊起来:你看,大水要下来啦!
铁锁朝沟槽里望去,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爹忽然受了惊一样,朝后面喊:大水来了,快上岸啊!后面的人也跟着喊:大水来了,上岸啊!一声接一声,喊声就传到了夹滩上,也被河风吹落到水面上。那边捞炭的人撒脚往回跑,一个个惊得屁滚尿流。
铁锁觉得一股凉气逼来,笼罩了全身,爹当过十几年艄公,也沉不住气了,手忙脚乱。总算上岸了。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朝河里望,转眼间,本来空旷的河滩一片汪洋,河水像疯了,涌动着狂躁的浪。
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
爹说:没拉上来的就不是咱的。
六一妈忽然瘫倒在地,大哭:六一,六一还在夹滩!
六一爹急了,一下子扑到河里。
爹大喊:七叔,你不会水,去找死啊。
马上也跟着下到水里,将六一爹死死抱住,喊:这阵势,就是会水的也不敢去。
六一爹坐在水里,哇哇哭。
河水更大了,那面的夹滩在一点点缩小,被雾霭笼罩,一片苍茫。一群水鸟围着夹滩盘旋,突然又腾向高空。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芦苇丛中钻出来,站在白白亮亮的水边,呆头呆脑地朝四面望,好像还不知道涨大水了,夹滩眼看就要被淹没。
爹说:这下好了,六一有救了。
妈说:臭蛋也不会水。
爹说:不要紧,臭蛋有办法。
铁锁攀上了崖,站在柿树下,朝河里喊:师傅!
师傅拉着六一朝这边跑,很快就被岔河挡住,岔河水也涨了,奇怪,师傅好像并不慌,一手拉着六一,站在水边呆呆地看。
水越来越大,连夹滩也全被淹没了,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铁锁顿时明白,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那平车架子就是一条小船,正好能坐两个人。铁锁看清了,师傅拿在手里划水的竟是自家那柄铁锨。两个人没有半点惊慌,六一还嘻嘻笑着,朝岸上的人招手呢。快到夹马口,都漂下去有七八里了,河面渐渐变宽,岸边水流变缓,爹跳下水,黑狗也跳下水,两人一个扯,一个推,平车架子就靠上岸了。
六一还在嘻嘻笑,像在河里旅游了一趟,很享受的样子。师傅的脸更黑了,上了岸,将铁锨扔到一边,突然一拳把爹打翻在地。爹喊:臭蛋,你疯了,为什么打我?
师傅喊:叫你让铁锁请假,叫你捞炭。
爹爬起来,哈哈笑,说打得好,该打该打。
铁锁不明白,请假是师傅同意了的,这会儿为什么打爹。河水更大了。浪涛连天,雾气弥漫,连西面的崖也看不见了。
(《山东文学》2012年第10期)
【注】
①臭蛋即师傅,本叫刘满强,老高中生,村里的新老师调走后,没人来村里教书,他就被支书安排教课。
②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
【助读链接】
《炭河》所描写的是某个清晨,铁锁被爹叫醒后跟爹去捞炭,顺便跟老师请假,而师傅不放心铁锁的安全,也慌忙拉了平板车去炭河捞炭发生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表现出“爹”对师傅的戏谑和两人的亲密关系。
B.小说多次写师傅反对铁锁来捞炭以及救六一的情节,表现了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铁锁爹把炭拉上岸,又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表现出乡村百姓的朴实与乐于助人的性格。
D.铁锁妈因为很多炭没有拉上来而发牢骚,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不满以及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捞炭、拉炭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如何把炭拉上岸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生活的不易和人情的质朴。
B.小说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体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
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如写铁锁爹和师傅的对话“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我是沾八爷的便宜”,表现力极强。
D.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极强,使小说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8.小说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这篇小说擅长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也。祖稚,魏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父绍远,周小宗伯、上党郡公。览性弘雅,有器量,略涉书记,尤晓钟律。魏大统中,起家东宫亲信。周明帝时,为大都督。武帝在藩,与览亲善。武成二年,宇文邕继位,是为周武帝。武帝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遂赐名焉。天和七年,武帝诛杀权臣宇文护,以功进封薛国公。其后历小司空。从平齐,进位柱国,封第二子宽管国公。宣帝时,进位上柱国、大司徒,俄历同、泾二州刺史。高祖为丞相,转宜州刺史。开皇元年,文帝受禅,立隋朝。开皇二年,将有事于江南,征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八总管出寿阳,水陆俱进。师临江,陈人大骇。会陈宣帝卒,览欲乘衅遂灭之,监军高颎以礼不伐丧而还。上常命览与安德王雄、上柱国元谐、李充、左仆射高颎、右卫大将军虞庆则、吴州总管贺若弼等同宴,上谓之曰:“朕昔在周朝,备展诚节,但苦猜忌,每致寒心。为臣若此,竟何情赖?朕之于公,义则君臣,恩犹父子。朕当与公共享终吉,罪非谋逆,一无所问。朕亦知公至诚,特付太子,宜数参见之,庶得渐相亲爱。柱臣素望,实属于公,宜识朕意。”其恩礼如此。又为蜀王秀纳览女为妃。其后以母忧去职。岁馀,起令复位。俄转泾州刺史,所在并有政绩。卒官,子洪嗣。仕历宋顺临三州刺史、司农少卿、北平太守。
(选自《隋书•长孙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B.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C.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D.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B.高祖,皇帝庙号。庙号是皇帝即位后特起的名号,每个皇帝不一定都有庙号。
C.母忧,又称“丁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官员要在家守孝三年。
D.嗣,本义为(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这里指帝王或诸侯的嫡子继承位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览爱好读书,多才多艺。他出身官员家庭,长大后喜欢经史和音乐,有口才。凡是他宣读诏书,常常受到皇上的赞赏。
B.长孙览有才干,很受重用。西魏大统中曾负责太子的警卫工作;北周武帝时,被提拔为车骑大将军、大都督、小司空等职。
C.长孙览深受信任,奉命平叛。皇帝总让他先览奏章,并赐他名“览”;他奉命率军诛杀宇文护后,因功晋封为薛国公。
D.长孙览为官称职,颇有功绩。他曾受皇帝派遣,以东南道行军元帅身份出兵寿阳,震慑陈国;任泾州刺史期间,很有政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览性弘雅,有器量,略涉书记,尤晓钟律。(4分)
(2)朕亦知公至诚,特付太子,宜数参见之,庶得渐相亲爱。(4分)
14.隋文帝为什么留下命令让长孙览辅佐其子?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
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
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16.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水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景象。
(2)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指出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与“马踏飞燕”雕塑凝固了奔腾中的瞬间,静中有动。对于捕捉角色瞬间的动画而言,这些是难得的造型语言资源,可以成为动画造型的关键帧。每个雕塑都可以成为一个动画片场景中的道具,其构成部分,可以是动画的一个角色形象,也可以是动画角色的一个动作,甚至是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
当然,这种思维还只是直接的“剪取”。要做到真正的_________,国产动画从业者还要了解古代这些雕塑形象设计的文化脉络。汉人酷爱骏马,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所以,汉代的雕塑是当时人们多年大漠追杀的豪迈记忆与_________的情怀的折射,是对血脉贲张的烈马性情与行为细节的熟知与提炼。这些是如今的动画从业者无法_________的。所以,(            )。
在国产动画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时候,既要能理解其神韵的表达与由来,捕捉一个时代的风格,更要能移用外形。只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样式的感观、体验、临摹记忆之后,并迁移到动画角色造型的创作中,其角色才能_________,而不只是一个单调麻木的外壳形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融会贯通     马革裹尸     感同身受     栩栩如生
B.举一反三     马革裹尸     身临其境     活灵活现
C.融会贯通     赴汤蹈火     身临其境     栩栩如生
D.举一反三     赴汤蹈火     感同身受     活灵活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是熟悉汉代历史的必要前提
B.熟悉汉代的历史就可以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
C.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的必要前提是熟悉汉代历史
D.熟悉汉代历史的必要前提是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对于教育惩戒的概念,①____________。《规则》同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厘清了惩戒与体罚之间的边界。教师在实施惩戒时,②____________,父母、社会各方面也不宜跨越这一边界对教师实行的正常惩戒加以质疑或干扰,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惩戒的教育效能。《规则》明晰了惩戒的分寸,为各方面就教育惩戒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必将大大减少家长、公众以及社会对教育惩戒的歧义及争议。③____________,该负责人指出,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规范,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因此《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根据上面的文段,请简要概括三条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目的。要求:每条不超过13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 D【解析】A偷换概念,“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文应是“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B概念表述错误,“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C“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错,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
2. D【解析】原文中没有关于汉族服饰图案的论述,于文无据。
3. D【解析】乾隆的做法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4. 【答案】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
②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础”,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5. 【答案】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③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
④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二)』  下一个『(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