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充高中2019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命、审题人:屈可馨姚永会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
试题预览
南充高中2019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审题人:屈可馨  姚永会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选自《宋词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D  )(3分)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解析】D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运用引证法,论述了词的产生与其音乐属性有关。
B.文章将诗与词进行对比,论证了词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C.文章引用王国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为了论证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
   复杂的感情世界。
D.作者在论证诗词的不同文体特征时,认为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解析】D项“诗的语言晦涩艰深”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解析】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C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错误;D“因为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于文无据。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出现之初,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媒与科技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预言了“theDailyMe”(我的日报)——一个完全个人化的报纸的出现。在theDailyMe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他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对于社会普通公众中的某些人而言,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也是风险,有时会给商业和民主带来不幸的结果。
    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开篇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桑斯坦解释说,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舒适的代价。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魇。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与“信息茧房”相关的常见讨论中,最常被指责的对象,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大热的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最大的卖点,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许多以推荐算法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都凭着这一优势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然而,事物总有两面,这种“量身定做”常常会令人怀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
    由于这些质疑,与“信息茧房”的形象正好相符,于是,许多人都认为“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然而,结合“信息茧房”的原始定义,我们却不难发现,这口“大锅”并不能轻率甩给算法。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当时连互联网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荐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为的不是警告互联网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因为久而久之,这种看似“舒适”的选择,很可能将个体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算法的影响,而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对问题本质的误读,也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
    对于推荐算法,曾经有人总结道:“算法没有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既对也不对。之所以说它对,是因为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逻辑组成的代码,它既不会主动思考,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然而,之所以说它不对,是因为算法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很可能在算法的运作过程中受到算法的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作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
(摘编自杨鑫宇《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信息茧房”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认知陷阱。既然是陷阱,便必然有诱饵、有伪装,而不可能直接以其险恶的真实面貌示人。在“信息茧房”这种陷阱里,起到“诱饵”作用的,便是唯有身处“信息茧房”之内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的观点与表达得到他人的认同,不过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做到“一呼百应”的人注定凤毛麟角。“信息茧房”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的信息来源完全被与其观点相近的媒体或个人“包圆”时,他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在这个看似众声喧哗,其实无异于“回音场”的环境里得到精准的呼应。
    这种人人都能“一呼百应”的快感,是各种不同立场每天都在激烈对撞的真实舆论场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虽然在理智上不难理解“信息杂食”的重要性,但要直面那些和自己的立场全然对立的观点与事实,确实需要拿出一点勇气。离开“信息茧房”的好处,当事人的心里未必不清楚,但是,就像自然界里刚刚学会飞翔的雏鹰离巢时的样子一样,又有多少人能对安全、安逸的环境全无眷恋呢?
    如果说“信息茧房”给人提供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陷阱的“诱饵”的话,那么这个陷阱自然也要有相应的“伪装”。对一般人而言,“信息茧房”最有力的伪装,就是“独立思考”这一社会迷思。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会在各种各样的人口中听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把“独立思考”理解成不随波逐流,对问题有自己的判断,那么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实之中,却有不少人扭曲了“独立思考”的内涵,将其曲解为“完全不受(和自己主观意见不同的)外部信息影响”,以至于许多人不仅盲目拒斥自己不愿相信的信息、屏蔽不同观点,还言之凿凿地自称自己善于“独立思考”,甚至引以为豪。这也是许多人身处“信息茧房”之中而不自知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鑫宇《识破信息陷阱的诱饵与伪装﹣﹣“信息茧房”系列谈之三》)

4.下列不属于人们落入“信息茧房”陷阱的原因的一项是( A   )(3分)
   A.在信息茧房中,个人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这样茧房就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梦魇。
   B.“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自己的习惯与偏好,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
   C.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信息茧房能给人们带来认同感,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D.有人将盲目拒斥自己不愿相信的信息、屏蔽不同的观点当成不受外界影响,善于独立思考。
【分析】A.依据原文“桑斯坦解释说,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这一项是信息茧房所带来的后果,不是原因。故选A。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信息茧房”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可能给社会普通公众带来机会,也可能给商业或民主带来不幸。
   B.推荐算法会使用户看到的信息越来越极端单一,会屏蔽与用户认知相异的信息,所以我们应当拒绝推荐算法。
   C.设计推荐算法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程序设计员,他们的价值观会在算法的运作过程中被放大从而影响受众。
   D.不同于每天都有不同观点激烈冲突的真实舆论场,信息茧房能让人们从观点相近的媒体或个人那里获得快感。
【解析】A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在the Daily Me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他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对于社会普通公众中的某些人而言,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也是风险,有时会给商业和民主带来不幸的结果”,给社会普通公众带来机会,也可能给商业或民主带来不幸的是“个人日报”,“个人日报”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但它本身不是“信息茧房”。B.推断错误。依据原文“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作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原文虽然说推荐算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决定性因素还是应用者本身,所以不能得出“拒绝算法”的结论。C.依据原文“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作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错在“程序设计员”,原文中“算法背后的人”,是指应用推荐算法的人,是指用户,而不是程序设计员。

6.请结合材料分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6分)
【参考答案】①摆脱个人偏好,广泛涉猎信息。警惕推荐算法带来的弊端,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圈。②摆脱信息茧房的诱惑。不能沉迷于“一呼百应”的快感,一味地追求认同感,要了解并接受不同于自己认知的观点。③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学会辨析外界信息真伪和价值,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能力。(每点2分,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仙人掌
欧•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一下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新郎,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
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弯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该怪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拉回现实之中:“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来看我,尝尝老加西亚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人掌?”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召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眼前,中间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小说第二段中对仙人掌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更为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的“她”内心已经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解析】C项“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错误。结合“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特里斯戴尔笑了笑……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可知,特里斯戴尔虚荣自负,不懂装懂才是根本原因。故选C。
8. 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构思精巧,层层铺垫,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②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无穷回味。③谜底揭开后戛然而止,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共6分)

9.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非常喜爱她,为她着迷;她对他更是十分欣赏,甚至奉为天神。两人相互爱慕,却因男主人公的小小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阴差阳错,互相误解,错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
示例二:我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因为不学无术、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实是自食其果。她本来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故事结局偶然中含有必然,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
(给出观点2分,结合原文进行分析且言之有理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B.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C.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D.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解析】“蔡伯坚”为人名,作动词“师”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怀英”为人名,第二处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节度使,官名,唐睿宗时开始成为正式官职,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政、财及监察大权,所辖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宋朝成为虚衔。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千古流传。
C.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D. 长短句,词的别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其别称还有曲子词、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解析】C项“与《水龙吟•登建康赏 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同为今江苏省南京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耿京聚兵山东之时,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和义端有交往,并劝他归顺了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杀了义端。
B. 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任司农寺主簿时,适逢滁州战乱,民生凋敝,他出台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训练民兵等政策。
C. 辛弃疾很有文才,他曾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櫂歌》。他的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D. 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曾经写文章祭祀辛弃疾;德祐初年,又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解析】“任司农寺主簿时”错,原文为“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应为“任滁州知州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曰:“丐我三日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宜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