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浙江省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石碾(zhǎn)碾麦子前,要先用簸(ò)箕将麦子过滤一下,滤去其中的草屑和砂石,碾玉米后要用簸箕将粉与糁分离开,这些工作除了簸箕任何家什都不能
试题预览
2021年浙江省高考模拟检测(三)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石碾(zhǎn)碾麦子前,要先用簸(bò)箕将麦子过滤一下,滤去其中的草屑和砂石,碾玉米后要用簸箕将粉与糁分离开,这些工作除了簸箕任何家什都不能胜任。
B.土墙的土是从园地里刨(páo)起的,园地的土在一茬茬的播种和收成中,就如收藏那些随机遗落的菜子和草根一样,收藏了一代代洒落在这里的祈(qí)盼目光。
C.莺啼鸟啭(zhuàn)芳草绿,又是一年茶香时。趁着好时节,携亲带友去大自然吧,汲(jí)一瓢清冽的春水,煮一壶清幽的春茶,让一颗喧嚣躁动的心慢慢舒展开来……
D.韶华流转,曾经的风华变成了班驳的回忆,我们也渐渐褪去懵(měnɡ)懂,成长为大人的模(mú)样,多想用一纸素笺记录那逝去的青葱岁月,祭奠曾经的纯真年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日子好过了,囤积生活用品的人少了,但“囤积信息”的人多了,理由也更充分了。[甲]看过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囤积信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不会和生活起居“抢地盘”。[乙]存储介质由1.44MB的3.5英寸软盘扩大到空间以GB、TB计的硬盘、网盘,信息获取渠道从实体书报到群组网站,我们赶上了“攒资料”最便捷的时代。
[丙]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量大、信息迭代快;所幸,信息的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但除了“量变”的视角外,人们更关注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是否带来了“质变”。有人说:“信息囤积,使人们从知识的生产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说:“只存不看,人变懒了,大脑也蜕化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当集纳成为一种影响生活工作的习惯,当放弃无用的物品成为一种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销声匿迹   B.便捷
C.蜕化   D.尤其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在于对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
B.丝绸之路是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旨在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后来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C.我们应当在写作中自觉抵制不故意使用错别字、曲解成语及乱造词语之类的做法,也有责任在语言交流中正确使用母语,抵制一切亵渎母语的不良做法。
D.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化体育改革的重要历史时刻举办,秉承了信息交流、成果交流、感情交流为办会宗旨。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3分)
例句:“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在清明,祭祖先,食青团,中国人有缅怀先人的美德。
材料:
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渴望团圆 追念先贤 追求吉庆
春节 中秋 端午
品月饼 尝粽子 吃饺子
赛龙舟 放爆竹 赏月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的情境,代写一条留言。要求:能够指出座椅设置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这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语言表达连贯、得体;100个字左右。(6分)
邻居王阿姨在××景区旅游期间,发现景区的座椅设置很不合理。回来后,她想把这个情况通过景区网站留言的方式向景区管委会反馈。请你以王阿姨的口吻,帮她代写一条留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是随着缝纫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欢迎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约2 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礼仪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
(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
材料二: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的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瑛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的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李明《苏绣》)
材料三:
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惠芬等人的《骷髅幻戏图》等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7.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约2 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
B.苏绣能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高度一致,即讲求“顺”。
C.苏绣源远流长,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曲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可惜按丝理规律刺绣这一技艺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没能留传下来。
D.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刺绣的出现不大可能早于纺织的出现,这个推断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顺序,是非常合理的。
B.李娥瑛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进而总结出了丝理规律。
C.按丝理规律刺绣,绣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利于表现牡丹的娇艳多姿。
D.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因此要从针法上去发掘更多的可能性,使刺绣突出本身的特点,从而获得独立的艺术地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苏绣的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4分)
(1)技艺亮点:________________。(2分)
(2)蜕变路径: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圣诞节
[美]纳博科夫
斯列普佐夫踏着渐渐变暗的雪从村里回到自家庄园,走进儿子在夏天当书房的那间屋子,再生起一个温暖的大火炉,然后就呆坐在了一把绒布椅子上。人在遭受巨大的不幸后往往如此。葬礼结束后,你悲痛得摇摇晃晃,牙齿打颤,泪水流得双眼模糊,帽子也掉在了地上。这时有人体贴亲切地安慰你,递给你掉了的帽子。他不是你的兄弟,而是一位偶然相识的人,一位你从没有过多注意过的乡下邻居,也不知姓甚名谁,平时没怎么说过话。
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房间已经有些温暖起来了。他随手打开了最上面的一个书桌抽屉,发现了一个笔记本,几块被用来铺平蝶翅的木板,一些黑色的火头针,一个英国的铁皮饼干盒,里面放着一只异域的大蛹茧。它摸起来像纸一般,似乎是一片卷起来的枯黄树叶制成的。儿子在病中一直惦记着它,后悔把它留在了乡下。不过他又安慰自己,心想包在茧里的蝶蛹也许是个死东西。抽屉里还发现了一只扯破了的捕蝶网,是一个塔勒坦布织成的口袋,缝在一个可以折叠的环口上。
他开始一个一个地拉开立柜的抽屉,边拉边哭,身子越弯越低。每个抽屉上都盖着一块玻璃,玻璃下整整齐齐摆放的蝴蝶标本在昏暗的油灯的照耀下像丝绸一般闪闪发亮。就是在这张书桌上,他的儿子曾处理他捕获的蝴蝶。先是铺平蝴蝶的翅膀,弄死蝴蝶,小心地用大头针别在软木垫底的摆置板凹槽中,凹槽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小木条调整。然后压平还没有僵硬的蝴蝶翅膀,用别上大头针的纸条固定住。这些蝶翅如今早已干了,也移到了柜子里——有好看的燕尾凤蝶,有色彩绚烂的黄蓝斑纹蝶,有各种各样的豹纹蝶,还有一些被制作成仰躺的姿势,以展示其珠母色的腹底。儿子经常念叨它们的拉丁学名,有时候念一个再得意地低哼一下,有时候念一个再不屑一顾地往旁边撇撇嘴。蛾子啊蛾子,第一次念它们的拉丁学名已是五个夏天以前的事了!
斯列普佐夫朝桌子边上的一个木匣子俯下身去。他把儿子的东西都收集起来放进了这个匣子中——有可以折叠的捕蝶网,放梨形蛹茧的铁皮饼干盒,用来铺平蝶翅的木板,装在漆盒里的大头针,还有蓝色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已撕去了一半,剩下的半页上是一次法语听写的部分内容。后面便是每日的记载,捕到的蝴蝶的名称,还有其他事项:
“走过沼泽,远至博罗维奇村……”
“今天下雨,大雨。和爸爸下跳棋。后来读了冈察洛夫的《战舰游》,一本极其乏味的书。”
“今天热得出奇。傍晚骑自行车,一只蚊蝇撞进我眼里。故意骑到她家别墅附近,去了两次,却没见到她……”
斯列普佐夫抬起头,仿佛吞下了一大块儿灼热的东西。儿子这是在写谁呢?
“又像往常那样骑自行车,”他继续往下看,“我们几乎四目相对。我的宝贝,我的爱人……”
“真是不可思议,”斯列普佐夫低声说道,“我再也无从知晓了……”
他又低头往下看,如饥似渴地读孩子稚气的手忽高忽低、歪歪斜斜写下的文字。
“今天见了一只新品种的坎伯韦尔美人蝶,这意味着秋天到了。傍晚下雨,她可能已经走了,我们还未曾相识。别了,我的宝贝。我觉得特别悲伤……”
“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呀……”斯列普佐夫一手搓着前额,竭力回忆。
最后一页上是一幅钢笔画,画的是一只大象的后面——两条柱子一般的粗腿,两只耳朵垂下的尖角,还有一条小尾巴。
斯列普佐夫站起身,摇摇头,再一次控制不住悲痛欲绝的哭声。
“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抽抽搭搭地哀叹道,接着又说了一遍,比刚才说得更缓慢,“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明天是圣诞节,”他突然想了起来,“我却要死了。当然了,就这么简单。就在今夜……”
他抽出手帕擦擦眼睛,擦擦胡子,擦擦脸颊。手帕上留下了一道道污痕。
“……死去。”斯列普佐夫轻轻地说道,像说完好长一句话似的。
打开的笔记本亮亮堂堂地摊在桌子上,旁边放着捕蝶网,灯光透过捕蝶网的细纱布照在打开的铁皮饼干盒的一角上。斯列普佐夫双目紧闭,产生了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感到尘世的生活摆在他眼前,无遮无盖,一览无余——因充满悲伤显得可怕,因毫无意义令人心灰意冷,到头来毫无结果,不可能出现奇迹……
就在此刻,只听见突如其来“啪”的一声响,像是绷紧的皮筋突然断裂。斯列普佐夫睁开眼睛,原来是铁皮饼干盒里的那个蛹茧从蛹尖上破裂开来。一个皱皱巴巴的黑东西,有小老鼠那么大,正在沿着桌子上方的墙往上爬。它停下了,六只黑茸茸的爪紧紧地贴在墙面上,身子开始很奇怪地颤动。它是从那个蝶蛹里破茧而出的,原因是一个悲痛欲绝的人为这个铁皮盒子营造了一个暖和的房间,暖气穿透了那个紧紧包着它的枯叶一般的丝茧壳。它已经等待这一时刻很久很久了,早已形成蓄势待发之势,一旦破茧而出,便缓缓地、神奇地成长起来。渐渐地,它尚带褶皱的薄翅和毛茸茸的翅边显露出来,扇状的翅脉也随着空气的充入越来越坚实。不知不觉间它变成了一个有翅膀的东西,它的双翅——还很脆弱,还带着湿气——眼看着在长,在伸展,眼看着就长成了上帝为它们设定的尺寸。再看那墙面上爬着的已不再是一个生命的小不点,已不再是一只黑乎乎的“老鼠”,而是一只硕大的蛇头蛾。
它那厚实的黑翅,每一片上都有一个亮闪闪的眼状斑点,还有一朵淡紫色的花,轻拂着黑翅如钩子一般的翅尖。只见它几乎像人一般陶醉在温柔的幸福中,然后猛一使劲儿,展翅而去了。(选自《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有删改)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对父亲翻看儿子日记这一部分的描写,在叙述层面上有何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全文,概括斯列普佐夫的人物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的结尾有多重意蕴,试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避风岩记
[明]张明弼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帏。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骛,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宿三十里外。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车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石崖磔磔不沾土壤而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身住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观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岩壁立路绝,猿徒鼯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腾空蹑虚,不能一到。天亦哀山灵之寂寞,伤水伯之孤清,故特牵柅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  厌:厌恶,厌烦
B.九月朏,宿三十里外   朏:月初生未大明的样子,代指农历初三
C.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   鼓:扇动,振动
D.猿徒鼯党,犹难托寄   托寄:寄托,此处指寄情感于此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完成公事之后“遍谒粤之大吏”,然后“买舟过肇,谒制府”“将返杨山”,避风雨于一巨岩之下的故事,并借此抒发人生遭际的感慨。
B.作者在文中将优雅、神奇的自然风物与险象环生的官场进行对比,倾吐了与其在险恶的官场上忍气吞声,还不如到避风岩下去领受狂飙、恶浪、崩峦之惊险的心声。
C.作者写官场繁弦密鼓、东驰西骛、令人窒息,写避风岩则渲染了“阴氛交作”的氛围;抒发感慨时情绪激昂,色彩浓郁;议论则口若悬河,言语铿锵,极富穿透力。
D.作者为此岩取名“避风岩”有两重含义,一是在此躲避自然界的风雨,二是于此摆脱官场颓风。全文构思巧妙,借景言情,多用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行文有气势。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石 崖 磔 磔 不 沾 土 壤 而 紫 茎 缠 带 青 芜 数 尺 一 偃 一 立 若 青 狮 奋 迅 而 不 得 去 又 若 怒 毛 之 兽 风 过 毛 竖 不 能 自 休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8分)
羸 骏
白居易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注]肉。
注 驽骀:劣马。
19.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____的呼吁。(2分)
20.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1.“罔”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殆”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2分)
22.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孔子治学的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不见复关,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诗经·氓》)
(5)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精析
1.C [A项“碾”读niǎn。B项子—籽。D项班—斑。]
2.C [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不合语境,应改为“退化”。]
3.A [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
4.A [B项成分残缺,应在“交流”后加“的主要道路”。C项不合逻辑,应删掉“故意”前的“不”。D项句式杂糅,应将“为办会宗旨”中的“为”改为“的”。]
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在端午,赛龙舟,尝粽子,中国人有追念先贤的传统。“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在中秋,赏月亮,品月饼,中国人有渴望团圆的期盼。“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春节,放爆竹,吃饺子,中国人有追求吉庆的习惯。
6.(示例)
××景区管委会:
在欣赏过贵景区的大好风景之后,我发现贵景区的座椅设置还有待改进。比方说,在个别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座椅设置太少,许多游客只能席地而坐,或靠在栏杆上休息。这可能会使部分游客的游览体验不佳,同时也会有安全隐患。希望贵景区对此引起重视。
7.B [A项“苏绣起源于约2 500年前的吴地”错,材料一说的是“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文中只是提到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并不能判断其起源于何时。C项“可惜按丝理规律刺绣这一技艺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没能留传下来”错。材料二中说“任何事物都有丝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意思是关于丝理的讨论没有文字记录,并不能说以前有“这一技艺”。D项“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错,由材料三中的“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可知,此处的回归为创造性回归,而非普通意义上的回归。]
8.B [B项“李娥瑛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错,由材料二可知,李娥瑛是偶然间自己发现并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的。]
9.(1)按丝理规律刺绣
(2)创造性回归传统,凸显针法
10.①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补叙了斯列普佐夫回家之前发生的事情,表现了他的悲痛。②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同身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1.①对日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情。②对日记进行有限视角叙述,隐藏了许多信息,有利于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③日记采用儿童口吻叙述,形成欢快活泼又纯真的叙述基调,舒缓了节奏,与上下文形成对比。④中间多次插入父亲的感想,不断打断日记中的叙述,在回忆与现实的交叉中,增强了叙述的感染力。
12.①富有。他有一座庄园,并且有能力支持儿子制作繁多的蝴蝶标本。②绝望。他呆坐在房里的椅子上,回忆儿子时悲苦万分,甚至想去死。③虽关爱儿子,却对儿子缺乏了解。他通过儿子的日记,第一次了解到儿子的生活。④孤独。文中除了死去的儿子,没有任何关于其妻子或其他亲人的描写。
13.①蛇头蛾借助一点温暖就破茧而飞,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个生命的奇迹。②蛇头蛾证明着日记内容的真实性,它的飞去说明儿子来过、爱过又痛过的一生是无比精彩的。③蛇头蛾的飞去暗示了父亲在儿子热爱的事物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获得了走出痛苦的勇气。④结尾呈现的温暖色调与整个小说冰冷、压抑的基调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慰藉。
14.D [托寄:托身、安身。]
15.B [A项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B项均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 C项音节助词,不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D项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向。]
16.B [B项“优雅、神奇的自然风物”错,文中的自然风物并不是“优雅”的,而是险象环生、奇险无比的。]
17.石崖磔磔/不沾土壤/而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
18.(1)急骤的狂风不停下来,(我们)整天待在这处危崖下边。随从仆人搀扶着我,朝停船的地方走了几步,在岩石空隙里的草地上得以坐下。
(2)可是我的心却被时运改变,以至于落入世间尘俗的束缚里,往返奔波几千里路,白白地充当服侍人的差役,(虽然)有才华(却)没有好的时运,甘心做地位低下的人。
参考译文
避风岩在端州北边三十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四)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