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说“木叶”》课时作业
(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说“木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________自然的和谐,在衣食住行、日用伦常中把握社会的脉搏,这都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美育,正是要让人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
试题预览
说“木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________自然的和谐,在衣食住行、日用伦常中把握社会的脉搏,这都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美育,正是要让人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美育正是指向心灵的成长与建设,离不开对心灵的________与研究。美育,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精神风貌。 从人类文明史看,刚健质朴的审美,背后是一个时代蓬勃的生机。(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现实中,那些城镇中奇形怪状的建筑,那些________的网红产品,也都说明,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小课堂,更存在于社会的大课堂。近些年,正由于《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而那些有着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在美育中更是________。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正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中慢慢提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聆听 观照 千篇一律 责无旁贷
B.倾听 观照 五彩缤纷 责无旁贷
C.倾听 关照 五彩缤纷 义不容辞
D.聆听 关照 千篇一律 义不容辞
解析: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观照:仔细观察,审视。关照:关心照顾;照应。千篇一律:文章公式化,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五彩缤纷:颜色非常多,非常好看。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说不允许推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外化后,才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B.经过外化,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C.社会文化价值是审美活动凝结的,外化后,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D.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价值,经过外化,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解析:“审美活动”紧承上文,A、D项和上文衔接紧密,但A项话题是社会文化价值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条件,这和下文“环境也创造人”不衔接,所以答案为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近些年,正是《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
B.近些年,正是《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
C.近些年,正是《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渲染出审美底色。
D.近些年,正由于《朗读者》这样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渲染出审美底色。
解析:A项、D项,成分残缺;A项、B项,“衬托”和“底色”搭配不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说村落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通过“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这句话告诉我们: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B.文章第二、三段分别描写了北方、南方的村落的具体场景,作者借此说明,要想了解村落的真正意义,唯一途径便是亲自去村落体验。
C.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采用了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D.文章第四段以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八大家”和现代人作比较,说明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包含着愁味,而现代人却体味不到了。
解析:B项,“唯一途径”错。
5.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答:①农民的居住地;②诗意与温馨;③愁苦与艰辛;④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6.文末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和无奈;③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25个字。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颅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颅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③如果被证实是真的,则大颅榄树灭绝的疑团会被采纳;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说“木叶”》随堂检测
』  下一个『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评估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