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30分钟)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说“木叶”》同步练习(30分钟)(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说“木叶”》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
试题预览
《说“木叶”》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 启示  钟爱  奥秘           B. 启发  钟爱  奥妙
C. 启发  喜爱  奥秘             D. 启示  喜爱  奥妙
2. 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二、阅读能力提升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3. “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4.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 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 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 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传嬗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6. “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 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
7. 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8. 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
9.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 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 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的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 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3)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10.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说“木叶”》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2. B  解析:B. 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3. 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4. 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5. B  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6.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7. 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8. “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9. C E  解析: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10.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30分钟)』  下一个『《中国建筑的特征》随堂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