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限时练习(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限时练习(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人大附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限时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
试题预览
人大附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限时练习
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
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xiá xiǎng。
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23个月,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365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687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水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24小时39分35秒,比地球长了近40分钟。
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1960-1970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跨度为1970-1990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从1990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xúnshì探测,其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
(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2000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1. 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暇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ǎn)
B. 暇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ǎn)
C. 遐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án)
D. 遐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án)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
B. 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
C. 火星和地球相似,在火星上也有四季 变换,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
D. 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3. 下列有关《天问》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B. 《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 《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
D. 《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文字收集起来整理而成的。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 “天问一号”。
B. 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 “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
D. 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5.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开元杂报
【唐】孙樵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所仰给耶?北虏惊啮边甿,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警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齰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乎?安有廷奏争事耶?”
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云。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事,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正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取材于《全唐文》)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赏赐有差                         差:差别
B. 及穷虏自溃                       穷:贫穷
C. 力屈不支                         屈:竭尽
D. 明日畋于某                       畋:打猎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樵曩于襄汉间                     盖当时条布于外者
B. 其略曰                           如奋臂出其间
C. 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然尚以为前朝所行
D. 则射礼废已久矣                   则旱败苗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樵当时未知何等书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哪一个层次的书籍
B. 就视得石刻
走近去看找到一块石刻
C. 况宰相陈奏于仗乎
何况宰相在仪仗中陈述奏议呢
D. 日见条报朝廷事者
看到每天报道朝廷事情的文书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樵曾得到几十幅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而按日期逐条记事的文书。
B. 记录朝廷近来所做事情的文书中有大臣为国事长久争论的场面。
C. 孙樵出示的文书引发了这位长安来的人对当代朝政的无限感慨。
D. 用开元年间朝廷中的材料核对后验证了这些文书内容的真实性。
10. 作者是怎样逐层写出“不是太平男子”之“恨”的?结合全文加以说明。
(二)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今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1. 请解释划线部分“一以贯之”与“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12.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夫子之道”的内涵,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最高楼
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①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②。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③,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逸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④。闲饮酒,醉赋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⑤,更说甚,是和非。
【注释】①词人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因朝政腐败,奸佞误国,故想退休。②语出《晋书》。东晋诸葛长民位高权重,贪婪奢侈,后被刘裕所杀。③穆先生:汉代楚王刘交的门客,因其不善饮酒,每次宴饮,刘交都为他“设醴”(摆上度数不高的酒)。后来有一次主人忘了这样做,他便称病离去。④亦好:语出唐戎昱《长安秋夕》诗句“在家贫亦好”,借以表达安贫乐道之意。⑤休休:通“咻咻”,指吵闹、乱说话。
13.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富贵何时” “须”与“须行即骑访名山”、“须晴日”中的“须”同义。
B. 词人尊穆、陶二人为师,是因为两人都不慕名利,坚守气节,双双辞官归隐。
C. “便休休”以下三句,语气强烈,表达词人对儿子阻止“乞归”的强烈不满。
D. 这首词借“骂子”表明了词人对待财富的人生态度,显示了词人的高贵品质。
14. 下面诗句中都提到了“酒”,请选出与辛弃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近的一项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 李白《行路难》)
C.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 杜甫《登高》)
15. 对《最高楼》这首词,有人评之曰“亦庄亦谐”、“亦雅亦俚(俚:俚俗,通俗)”。请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16.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范仲淹《苏幕遮》“_________,________”即是借“酒”来传达相思之愁。
②古代有许多描写音乐的名句,常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凸显乐曲的高妙,如苏轼《前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人写文章注重针砭时弊。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
④《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新冠疫情众多优秀青年以“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的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奋战在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后浪”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 (共5分)
17. 《红楼梦》中晴雯是贾宝玉房中一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理解。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8.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 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 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 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19.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 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 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 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20. 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21. 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4分。
22.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写作(10分)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3. 今年春节,为了支持防疫工作,很多人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留在平时工作生活的地方过了一个特别的年。请你以其中某个人的身份,给远方的家人或朋友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180左右。
24. 中国人重视过年,过年的一项重头戏就是“年夜饭”,“年夜饭”不仅色香味俱全更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请你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下你家今年的“年夜饭”。要求:详略得当,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80左右。
25.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原著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条理清楚。180左右。
作文(50分)
26. 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处有高处的风景,低处有低处的景观。人生和社会亦有高处与低处。高处与低处并不矛盾,还可能相互转换……
请围绕“高处与低处”,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7. 根据要求作文。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江河奔流,山峰静默;稻束低首,鸟鹊欢歌……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姿态和意义,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不一样的生命姿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人大附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限时练习
语文(解析版)
一、本大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
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xiá xiǎng。
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23个月,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365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687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水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24小时39分35秒,比地球长了近40分钟。
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1960-1970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跨度为1970-1990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从1990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xúnshì探测,其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
(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2000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1. 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暇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ǎn)
B. 暇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ǎn)
C. 遐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án)
D. 遐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án)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
B. 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安徽省皖智教育A10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