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训练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训练卷(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训练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雎鸠(jiū)俨然(yǎn)篆章(zhuàn)翕忽(xī)B.悄怆(chuàng)垂髫(tiáo)壬戌(xū)寤寐(mèi)C.二黍(shǔ)俶尔(shū)蒹葭(jiā)邑人(yì)D.清冽(liè)罔不(wǎng)阡陌(mò)寂寥(liáo)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
试题预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雎鸠(jiū)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俶尔(shū)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冽(liè)    罔不(wǎng)    阡陌(mò)    寂寥(liá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畔之    B.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未果,寻病终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东坡右手执卷端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记之而去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鸣珮环,心乐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不可久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尝贻余核舟一
D.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翕忽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乃记之而去
7.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关雎》)
(2)微君之故,          ?(《式微》)
(3)          ,悠悠我思。(《子衿》)
(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          。
8.(宿迁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10分)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2月21日人民网)
材料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
材料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
版本
总数(篇) 年平均数(篇) 增长率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2013版 69 64 11.5 21.3
2017版 124 124 20.7 41.3 79.7% 93.8%
【注】小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学制为三年。
(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3分)
 (2)小明拿到语文书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3分)
 (3)西楚中学将聘请丁立梅老师担任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请你以该校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安顺中考)(6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二)(重庆中考B)(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2)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
(3)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
(4)处处志之( 做记号 )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5.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3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释】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三)(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心乐之(          )
(2)佁然不动(          )
(3)益信声无哀乐也(          )
(4)恨僧少可语耳(          )
1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以残年余力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20.【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贬谪后的孤寂悲凉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的情绪。(2分)
(四)(淮安中考)(12分)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色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内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的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进那个土坑里,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那么大的一棵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上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了,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世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仍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仍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看见桃树还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2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22.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23.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2分)
24.揣摩第⑬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字以内)(2分)
2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2分)
三、作文(50分)
26.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以《我心中的宝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规划人生呢?
叶嘉莹的《什么是好诗》启发我们: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字。
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
请你根据对上面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雎鸠(jiū)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俶尔(shū)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冽(liè)    罔不(wǎng)    阡陌(mò)    寂寥(liáo)
【点拨】C项“俶”应读ch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2分)
A.亲戚畔之    B. 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2分)
A.未果,寻病终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东坡右手执卷端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记之而去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如鸣珮环,心乐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不可久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尝贻余核舟一
D.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翕忽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乃记之而去
7.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
(3)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
(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宿迁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10分)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2月21日人民网)
材料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
材料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
版本
总数(篇) 年平均数(篇) 增长率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2013版 69 64 11.5 21.3
2017版 124 124 20.7 41.3 79.7% 93.8%
【注】小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学制为三年。
(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3分)
①2017版较2013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总篇数增加了近一倍;②学生年平均应读篇数增加了近一倍;③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初中增长率比小学高。
(2)小明拿到语文书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3分)
示例:小明同学,古诗文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有一些难度,不要急,要坚持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走进古诗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你会发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古诗文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富内涵。
(3)西楚中学将聘请丁立梅老师担任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请你以该校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4分)
聘请书
兹聘请丁立梅老师为我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
西楚中学
×年×月×日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安顺中考)(6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重庆中考B)(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2)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
(3)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
(4)处处志之( 做记号 )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5.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3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释】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相似点是: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三)(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心乐之(以……为乐)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3)益信声无哀乐也(更加)
(4)恨僧少可语耳(遗憾)
1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以残年余力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20.【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贬谪后的孤寂悲凉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的情绪。(2分)
(四)(淮安中考)(12分)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色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内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的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进那个土坑里,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那么大的一棵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上了一件大棉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下一个『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汇编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