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拓展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拓展作业(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黑洞是什么?白洞、虫洞又是什么?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因为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可以被它吸引,所以要观测到黑洞如同________。要知道我们观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要依靠光的反射,
试题预览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洞是什么?白洞、虫洞又是什么?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因为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可以被它吸引,所以要观测到黑洞如同________。要知道我们观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要依靠光的反射,既然连光都被黑洞吸引进去,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________的一片。所以现在科学界所说的黑洞只是理论推测。
打个比方,总星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台风体,其形状结构和地球上自然生成的台风一样,上下两端是台风体的进入极和释放极。台风能量巨大,所到之处________,巨大的台风可以把地表的大树、建筑物、汽车等吸到台风体里面,再由释放极喷发出来。任何星系运行到总星系的进入极也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到里面,经过碰撞、破碎,最后由释放极喷发出来,重新组合成星系、恒星、行星等。如果可以________,站在总星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这个总星系——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总星系的进入极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释放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能够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直接观察到的真实的黑洞。
B.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
C.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那个真实面目。
D.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
D [A项,“能够”语序不当,应移至“直接”前;“真实的黑洞”表意不明。B项,“真面目是黑洞”主宾搭配不当。C项,“黑洞是真面目”主宾搭配不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方夜谭 乌漆墨黑 一片狼藉 登高望远
B.白日说梦  乌漆墨黑  一片狼藉  游目骋怀
C.白日说梦  黑咕隆咚  凌乱不堪  游目骋怀
D.天方夜谭  黑咕隆咚  凌乱不堪  登高望远
A [天方夜谭:①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②形容事情不可能成功。白日说梦:比喻毫无根据地说话。乌漆墨黑:形容没有光亮,漆黑一片。从语体色彩看,“黑咕隆咚”是口语,与本文科技文语体不谐,应选“乌漆墨黑”。一片狼藉:指多而散乱堆积或比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凌乱不堪:形容没有秩序、十分不整齐的样子。登高望远:指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巨大的台风体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
B.作为虫洞的巨大的台风体连接黑洞和白洞
C.虫洞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巨大的台风体
D.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就是巨大的台风体
A [从语境看,括号处应该对虫洞做出解说,涉及的要素有:巨大的台风体、黑洞、白洞、虫洞。前三个要素都有解说,可视为已知;虫洞没有解说,可视为未知。汉语表达的一般规律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后两处语境对括号处表述对象和语序的制约与限制看,A项的表达最恰当。其余三项在对象、句式、语序方面都不如A项。]
4.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生物社团 王哲
2019年10月10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所选材料为书信体,因此要考虑目的,注意谦敬等。①“霸主”,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最有声威、势力的人或集团;“大家”,著名的专家。此处用“大家”更显对对方的尊重。②“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用在此处不当,改为“屈就”。③“绵薄”,谦辞,指自己微弱的能力。④“佼佼者”,美好、突出的人物,多用来评价他人。此处改为“爱好者”。⑤“编安”只适用于编辑人员,对象不当,改为“安康”。
[答案] ①“霸主”改为“大家”;②“忝列”改为“屈就”;③“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④“佼佼者”改为“爱好者”;⑤“编安”改为“安康”。
5.把下列句子排列成逻辑合理、语意贯通的一段话,其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②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③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④水池就是一切。
⑤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A.②④①⑤③    B.④③①⑤②
C.①⑤②④③ D.①⑤②③④
C [本语段先写自己的幻想,然后又具体写幻想中鲤鱼“科学家”的局限。]
6.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等离子体杀死细菌的过程,请依次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每点不超过6个字。
等离子体是一种离子化气体,一般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科学家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让等离子体的温度平均保持在35 ℃到40 ℃之间;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破坏细菌的DNA结构,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由于低温等离子体直接瞄准了小面积的特定感染区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周围组织不会受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控制温度 瞄准感染区域 破坏DNA结构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引力波也称重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运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形象地说,如果把时空比喻成大海,    ①    。生物晃一下尾巴,    ②    ,同样的,天体如果产生对时空的扰动,也会产生一种波,    ③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文段介绍引力波,即使不理解专业概念,也可理解其形象的比喻,再根据前后照应的语句,可推测出空句内容。根据“天体如果产生对时空的扰动”,可确定①句的本体是“天体”;根据“也会产生一种波”,可推测②句内容也是产生一种波;最后③是总结句。
[答案] ①那么天体就像是海中的生物 ②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水波 ③这就是引力波
8.请根据图表及材料内容,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调查统计图
 
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调查统计表
2001 2003 2005 2007 2010 2015 2018
1.44% 1.98% 1.60% 2.25% 3.27% 6.20% 8.47%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是呈    ①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目前这一发展态势为    ②    奠定了基础。科学素质既是    ③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乃至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既构成了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逐渐递增的趋势 ②2020年目标的实现
③个人素质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敏行讷言的屠呦呦,却不是一个乐于表达、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于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依然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等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 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D.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C [A项,第二则材料虽然也用到了侧面描写(张伯礼院士的评价),但却是为了表现屠呦呦在中医药科学上的贡献,并非表现她的坚守。B项,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主要在于表现她的爱国情怀。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这句话首先有一个时间限制,其次ACT疗法只是有效防治措施中的一种,并不能说明全部是青蒿素所起到的作用,更不能说是屠呦呦“用‘醚中干’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10.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形象生动地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平实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B [A项,材料一确实注意到了新闻人物的形象美,所采用的语言也比较优美、舒缓,但“含蓄”一说则在文中找不到较为有力的依据。C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这句话在文中查无此据。D项,材料二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
11.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②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屠呦呦对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也没有放弃工作,是青蒿素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④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后基础知识练习』  下一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品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