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密封线内不准答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在一些
试题预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审视。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决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样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轻易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避免野生动物带来的社会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活体动物的交易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对于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必须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当年因非典疫情,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于后续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大家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范病从口入,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摘编自彭飞《舌实之“鲜”别成社会之“险“》,
材科二:
在我国,有着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美丽诗句中,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兼爱动物的主张里,都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同时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在“野味”名义下捕捉、饲养、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等顽固陋习。科学研究表明,加工食用野生动物并没有神奇养生功效,反而会带来病毒、寄生虫、重金属等健康安全风险,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有集体认同,更要见诸持久的人人行动。这就需要,在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教之外,以更加完善、更大力度的法律来强力加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从立法到执法、司法,各方面各环节齐发力,依法保护野生动物,声音响亮,行动严厉。国家层面,立法上,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火线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执法上,疫情防控期间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将顶格处罚;司法上,严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战疫中这些保护野生动物的系列举措,迅速显著地彰显了法治的力量。
“徒法不足以自行”。保护野生动物,是一场全民法治课,也是一场人与文化陋习的持久战。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人人积极主动走在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前端,就会缓冲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减小末端惩戒倒逼的成本。达此,不仅要学法,更要守法用法,不做清谈客,争当行动派。                             (摘编自茅亩《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人人当做“行动派”》)
材料三:
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确凿无疑的。在实践中,对一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人工繁育、人工饲养,原本目的是挽救珍贵、濒危物种,其中一些却进饭馆上餐桌成为“野味”。有些动物制品难以辨别是来自野外生长还是人工驯养的动物,这就为市场上鱼目混珠、欺骗牟利的现象提供了条件,甚至出现将偷猎的野生动物拿到饲养场“洗白”后高价出售的情况。这些乱象不仅危害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而且存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听之任之后患无穷,确实已经到了不能置之不理的时候了。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为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必须发挥法律制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保护闸”“安全阀”的作用,坚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紧紧抓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这个突破口,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把公共卫生安全的这一道至关重要的关门筑牢守好。                 (摘编自王晨《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会让个人面临感染病毒、寄生虫等健康风险,更可能会引发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B.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鼓励,但必须以不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为基本前提。
C.如果人人都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会缓冲法律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还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类健康与安全问题。
D.保护野生动物是关乎人类重大公共性安全的要事,只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
2.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由食用野生动物现象入手,接着指出潜在风险,然后指出专家学者的权威论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文章指出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的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指出其存在的巨大隐患,体现出客观、理性的态度。
C.文中以对SARS病毒自然宿主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后放归自然为例,证明人类不应利用自然,而应学会顺应自然规律、敬畏自然。
D.文章立足于保障全民生命健康安全,以非典型性肺炎的防疫为依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我国自古就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的一项是(   )(3分)
A.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
B.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
C.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
D.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礼记•月令》
4.三则材料都围绕保护野生动物展开但其侧重点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5~7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6.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B.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C.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D.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7.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4分)

(三)现代文阅读II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8~11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10.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11.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韩雍,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取他尸支解以证。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大学士陈循荐为右佥都御史,代杨宁巡抚江西。岁饥,奏免秋粮。劾奏宁王不法事,王府官皆得罪。石亨既诛,锦衣指挥刘敬坐饭亨直房,用朋党律论死。雍言:“律重朋党,谓阿比乱朝政也。以一饭当之,岂律意?且亨盛时大臣朝夕趋门,不坐,独坐敬何也?”出之。七年议事入觐,留为兵部右侍郎。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成化元年正月大发兵,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雍曰:“贼已蔓延数千里,而所至与战,是自敝也。当全师直捣大藤峡,攻其腹心,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贼益奔突,郡邑益残,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众曰:“善。”遂长驱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十二月朔,雍等督诸军水陆并进,拥团牌登山,殊死战。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贼不能支,遂大败。九年,柳、浔诸蛮复叛。兵部劾雍奏报不实。广西镇守中官黄沁素憾雍抑己,因讦雍。帝遣给事中张谦等往勘。谦还奏,事虚实交半,竟命致仕去。雍洞达闿爽,疾恶邪,坦中不为崖岸,挥斥财帛不少惜。两广人念雍功,尤惜其去,为立祠祀焉。家居五年卒,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韩雍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B.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C.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D.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其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第一名称状元。
    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长官为侍郎,掌管兵籍、军令、军械制造等及选用武官。
    C.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D.祠,本义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引申义是为纪念名士伟人而修建的供舍(纪念堂)。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雍审案缜密,昭雪冤案。砀山教谕某某已被伙夫父亲诬告而屈服,身为御史的韩雍追查伙夫逃亡的踪迹,查得事情真相,为教谕昭雪冤情。
    B.韩雍心系百姓,深受爱戴。他发现年成不好而引起饥荒,上奏要求免征秋粮,此后两广人因此怀念他,尤其惋惜他的离职,建立祠庙来祭祀他。
    C.韩雍疾恶如仇,不畏豪强。他心中坦荡无城府,做右佥都御史时,弹劾宁王的不法行为,使王府的官员被判有罪,又为锦衣指挥刘敬仗义执言,使其得救。
    D.韩雍胆识过人,有谋有勇。他辅佐赵辅平定叛乱,不仅提出直捣大藤峡、进攻盗贼的巢穴的策略,还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士兵爬树攀藤而上。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律重朋党,谓阿比乱朝政也。以一饭当之,岂律意?

  (2)而分兵四出,贼益奔突,郡邑益残,所谓救火而嘘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新  荷  叶①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②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该词是为一位友人祝寿而作,这位友人信息不详。②安石: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上片前四句交代了友人举办寿宴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秋分时节,地点是某处楼台。
    B.这首词上片末尾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侍女,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形象,也表现寿宴场面热闹。
    C.这首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上片中的“簪笏”代指宾客,下片中的“东山”代指友人。
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描写场景,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整首词语言清丽,风格典雅,主旨深远。
17.这首词的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女演奏结束后,通过对江面上的环境描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5)《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人们面对英雄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颂扬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传递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语文检测考点』  下一个『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