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同步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同步训练(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5课黄河颂基础练习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黑加点字注音气pò()狂lán()一xiè万丈()山diān()ǎng()样浩dàng()臂膀()浊流()滋长()九曲()哺育()屏()障2.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中华文化典籍(A.烟波浩渺B.浩如烟海),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仍(A.绵延不绝B.络绎不绝),密码就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试题预览
第5课  黄河颂
基础练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黑加点字注音
气pò(   )      狂lán(  )       一xiè万丈(  )      山diān(   )
 bǎng(  )样    浩dàng(  )      臂膀(    )         浊流(   ) 
滋长(   )       九曲(   )       哺育(    )         屏(   )障
2.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中华文化典籍     (A.烟波浩渺 B.浩如烟海),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仍      (A.绵延不绝B.络绎不绝),密码就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自觉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信念中,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时代新人”开拓创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装备”。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沐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学习先辈事迹,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还可以与李白“举杯邀明月”,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双溪泛舟”,在精神世界里与     (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者对话,抒写精彩人生。
(1) 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2)对文中加点的“装备”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B.指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C.指实现民族复兴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D.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相关配备,如武器、军装、器材等。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 。②铜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品质的凝聚、精神的载体。③我站在博物馆的铜鼎前,无尽的遐想油然而生。④“鼎”字文化内涵丰富,除了本义,它还被赋予“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等意义,如“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⑤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依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A.第①句里的“之一”与“唯一”语意矛盾,应删除
B.第②句使用了排比修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鼎文化的礼赞之情。
C.第④句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中的“鼎”分别是“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的意思。
E. 第⑤句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4.下面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词“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臂膀”是形容黄河的诸多支流。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诗歌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5. 填空。
(1)1939年春,       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洗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母亲河的                  。
答案:1.魄;澜;泻;巅;榜;荡;bì;zhuó;zī ; qū;bǔ;píng
2.(1)B;A;A (2)B
3.C
4.D
5.光未然;(2)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我站在高山之巅,          啊!黄河!
望黄河滚滚,              你是伟大坚强,
奔向东南。                像一个巨人
惊涛澎湃,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掀起万丈狂澜;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浊流宛转,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结成九曲连环;            啊!黄河!
从昆仑山下                你一泻万丈,
奔向黄海之边;            浩浩荡荡,
把中原大地                向南北两岸
劈成南北两面。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啊!黄河!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发扬滋长!
从你这儿发源;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多少英雄的故事,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在你的身边扮演!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概括这部分诗歌的主要内容。(2分)


2.“啊!黄河!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3 分)


3.将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3分)


4.诗人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屏障”? (3分) 


5.诗中,诗人把黄河描绘得一往无前、无坚不摧,以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这样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二、核心素养练。(5分)
“2020行走黄河”采访组一路向东,开启为期一个多月的“黄河之行”。为此,班级组织了“行走黄河,感悟大美河山”语文活动。
[活动一:聆听新涛声]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 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6.采访组朗诵了散文《倾听黄河》(节选)。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黄河水声势的浩大。
B.轰——哗——”中 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C.语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中,“一声”为数量词,“恢宏”是副词。
D.在现代汉语中,“间”“擂”“弹”都是多音字。

[活动二:寻访黄河情]
  风吹着黄土层上的黄色的泥沙/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风吹着无数的古旧的渡船/风吹着无数渡.船上的古旧的布帆
  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古旧的布帆/突破了风,要把我们/带到彼岸
  风陵渡是险恶的/黄河的浪是险恶的/听呵/那野性的叫喊/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和鯨吞我们的生命/而那潼关啊/潼关在黄河的彼岸/它庄严地/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7.采访组荐读了艾青的诗歌《风陵渡》(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诗歌记录了艾青乘坐渡船渡黄河到潼关去的心境),并设置了下面两个小题供小组讨论学习。(3 分)
(1)请用“//”为下面诗句标出两处停顿。(1分)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分)

答案:一、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2分)
2.“啊!黄河!”在诗歌中出现三次,将对黄河的赞颂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2分)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1 分)
3.不好。(1 分)“望字表示向远处看,可以写出黄河奔流浩渺的气势,而“看”字,是单纯地用眼看,无法体现这种效果,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因此换成“看”不好。(2分)
4.把黄河比作“摇篮,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1分)把黄河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同时,黄河所体现的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上的屏障,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更加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2分)
5.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祖国。(3 分)
二、6.C
7.(1)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2)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不懈追求和必胜的信念。(2分。意思对即可)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 分)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 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 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一 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在春夏时节,更在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时,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让人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是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 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让船老板回心转意,因此一个个满脸遗憾,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已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
    ⑨其实,他不 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一我 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 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般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
晚秋时节,作者去观景。由于天气不好,他没能看到_             ,却意外地看到了                                ,和                                   ,并从中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和精神。
2.第②段写了晚秋芦花的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百花凋零?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3.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4.有同学认为第⑧段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可删除。你怎么看?请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角度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1.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怒放的芦花.(或者咆哮的芦苇荡、不惧生死的芦花等);
发怒的黄河(或者喝醉的黄河等)
2.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通过百花凋零与芦花怒放的对比,突出芦花不畏环境的恶劣,顽强倔强的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
3.运用一连串的叠词,强调了黄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怒吼的黄河的赞美之情。(2 分)
4.不能删。(1 分)内容上,写了朋友想看到“我和别人一样的遗憾而不得的事;(1分)结构上,为下文解释不遗憾的原因和点明主旨做铺垫;(1分)表达效果上,增加行文的波折和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经典练习』  下一个『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课时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