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图表信息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图表信息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突破练4 实用类文本阅读(图表信息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
试题预览
专题突破练4 实用类文本阅读(图表信息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导致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乎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因,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黄河流域各省区2018年水资源总量状况及
近年来GDP总量全国占比

区域 水资源 GDP总量全国占比(%)
总量(亿
立方米) 全国占
比(%) 2019年 2013年 2008年 2003年 1999年
黄河流
域总计 2 947.8 10.73 21.95 23.36 23.85 21.15 20.82

游 青海 961.9 3.50 0.32 0.34 0.31 0.28 0.28
甘肃 333.3 1.21 0.95 1.03 0.97 1.02 1.10
宁夏 14.7 0.05 0.41 0.42 0.37 0.32 0.30

游 内蒙
古 461.5 1.68 1.88 2.74 2.62 1.74 1.59
陕西 371.4 1.35 2.82 2.62 2.25 1.89 1.83
山西 121.9 0.44 1.86 2.05 2.25 2.08 1.92

游 河南 339.8 1.24 5.93 5.21 5.55 5.01 5.19
山东 343.3 1.25 7.77 8.95 9.52 8.81 8.61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
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的破洞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创新机制,黄河流域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
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对点题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体按照上游、中游、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形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与恒河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主张以堤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3.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
以往我们采用传统手工测绘的方式绘制考古测绘图,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都很低。现在,我们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点云,通过点云数据确定壁画的三维位置,依据拼接图像勾勒出壁画物象的线特征,并且在考古测绘图上按照分幅的图幅大小插入标有坐标数据的网格线,便于后期整理成图,并计算出图像的准确位置和实际大小。采用上述技术绘制的考古测绘图准确、科学地记录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
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敦煌艺术,
建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敦煌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个开端,要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工作,我们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随着敦煌石窟艺术数字技术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计划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该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游客中心将设置洞窟实景漫游厅、主题电影演播厅、多媒体展示厅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不仅可以将游客过多对文物造成的威胁降至最低,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充分扩展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展示,使观众欣赏到更加细致精美的敦煌石窟艺术,并获取更为丰富的敦煌石窟艺术信息。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保护与展示
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材料二 全景漫游是虚拟实景(Virtual Reality,缩写即VR)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对象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交互地访问观者感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并提供链接其他媒体格式的功能,拓展信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在使用数字影像的范畴里,有全景漫游技术、传统摄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来实现对环境的记录和重现。在界定了环境重现的功能前提下,我们比较全景漫游、传统摄像和三维重建三种技术手段,如表所示 :

输出分辨率 文件尺寸 交互
能力 其他媒体格式文件链接方式 简单和复杂场景的重现难度 放映平台
简易度
全景
漫游 理论上任意分辨率,通常使用中等尺寸的6 324×3 162 约50MB,任意时长浏览 有 主动链接,交互浏览 不受约束 简单
传统
摄像 1 920×1 080(高清)720×576(标清) 高清格式每分钟约1.2GB,标清格式每分钟约250MB 无 被动链接,线性浏览 不受约束 简单
三维
重建 理论上任意分辨率,但是对计算机运算资源占有量庞大 百M B至G B级不等 有 根据预渲染和实时渲染的不同而不同 很困难。对复杂场景的重现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员和设备投入 复杂,还有预渲染和实时浏览的区别

(摘编自宋利良、李大丁《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
中的洞窟全景漫游技术初步应用》)
材料三 今天,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指尖就能“云游”敦煌。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接下来,我们将携手腾讯持续升级小程序的功能,将很快上线一批壁画的音频讲解,给大家不同的云游体验。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文物数字化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更为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利用创造了条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了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4.对点题下列对“全景漫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景漫游运用了虚拟实景的技术,能够重现文物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从而扩展了游览者的视角。
B.与传统摄像、三维重建相比,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不受场景的重现难度限制,更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敦煌文化遗产。
C.全景漫游的文件尺寸相对较小,放映平台简单,有主动链接其他媒体格式文件的功能,有利于敦煌文化的推广和资源的共享。
D.全景漫游具备与其他媒体格式文件交互浏览的链接方式,还可以使观者访问他们感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获得更丰富的浏览体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实现了信息记录的准确、科学,无论在精准度还是工作效率上,都超越了传统手工测绘。
B.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让参观者既能欣赏到更细致精美的石窟艺术,又能获得比实地参观更为丰富的信息。
C.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永久保存和利用,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数字技术保护敦煌文物,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D.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给游览敦煌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进一步利用新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的实践。
6.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概括说明。


















专题突破练4 实用类文本阅读
(图表信息题)
1.B 解析 材料二表中“黄河流域总计”条目中“GDP总量全国占比(%)”下对应的部分,其中1999—2013年间(1999、2003、2008、2013)的四个数据分别是20.82、21.15、23.85、23.36,显示黄河流域总体上的GDP总量全国占比情况大体上先上升,后有下降的趋势,B项“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有两个错误,一则“GDP总量全国占比数字变化”并不等于“发展速度”,一则先上升后下降不等于“发展很快”。
2.B 解析 B项前半部分所说的“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涉及原文“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由材料一原文可知“大量泥沙入黄”的原因是“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选项遗漏了“水土严重流失”;选项后半部分“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涉及原文“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显然“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是“不少学者”的看法,文中的“但”“必须”“不能仅局限于……的传统模式”等表述说明作者的立场并非如此。黄河难治的原因在于沙多、水少,要解决这两大难题,自然修复、工程措施、从外流域调水入黄都十分重要,并非“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
3.①牺牲自我,一心为公。②心系家国,勇于担当。③关注民生,爱民安民。④求真务实,崇尚科学。⑤善于改革,不断创新。⑥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知行合一)。(意思对即可)
4.B 解析 从表中不能看出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
5.C 解析 原文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
6.①推出“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等线上云展览活动,方便人们居家游览敦煌。②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利用。③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实现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意思对即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综合选择题』  下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