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高一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6月15日《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由于缺少儿童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许多面向儿童销售的零食高油
试题预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6月15日《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由于缺少儿童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许多面向儿童销售的零食高油、高盐、高糖、添加剂多。与国外的儿童零食标准相比,国内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此前并无关于“儿童零食”的概念和相关标准。许多食品生产厂家在生产儿童零食时,执行的多是成人标准。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排解能力差,按照成人标准加入添加剂,可能给儿童健康带来风险。
儿童食品标注不规范、家长对国内儿童食品品牌信任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儿童零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儿童零食标准体系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之前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有所缺失,让消费者产生了‘儿童吃零食不健康’的认知”。良品铺子CEO杨银芬表示,儿童零食标准的落地,有望为儿童营养零食规划提供研发依据。
(摘编自《儿童零食有了专门标准》)
材料二:
很多功能饮料的广告强调产品可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或是在运动后能够迅速恢复体力。越来越多青少年被其口感、包装、宣传而吸引,出现过量或不正确饮用功能性饮料。殊不知,这类饮品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
功能饮料一般是在水里加入了维生素、葡萄糖、矿物质、电解质、功能性脂肪酸,还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的调味饮料。在没有补充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功能饮料,特别是糖类、牛磺酸、咖啡因等成分,对老年人、儿童和患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甚至有危害。而氨基酸、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日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如果补充过多,反而会造成不良反应。对室内办公为主的白领和没有大量流汗的普通人而言,盲目乱补,反而适得其反。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量或空腹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摄入过多咖啡因,使神经系统中毒。
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警惕,选购时一定要注意查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别再为了追求时尚而过量长期饮用功能饮料了。
(摘编自《功能饮料真的有特效吗?青少年千万要小心》)
材料三: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表示,3~6岁是预防孩子肥胖关键“窗口期”,学龄前阶段的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与2岁以前婴儿期相比,会有明显下降。这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生长规律。从肥胖角度来说,学龄前的年龄段是生命周期易发生以后肥胖的第三个关键期(前两个分别是胎儿期和婴儿期)。从人类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叫“脂肪重聚”阶段年龄,孩子出生时,脂肪比例比较高,然后逐渐下降,正常发育的孩子,身体的脂肪比例到六七岁开始回弹。“脂肪重聚”的年龄越早,以后越容易发生肥胖。
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进餐时速度过快也会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米杰认为,家长除了要注意预防儿童肥胖,要为孩子的健康打好基础。保证足量钙摄取的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学龄前的孩子推荐每天睡够10~13个小时。运动有利于孩子肌肉和骨骼发育,提高心肺功能,预防肥胖。
(摘编自《3~6岁是预防肥胖关键期你家娃超重了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营养需求,不能简单以成人标准添加营养成分,更不能随意加入添加剂等。
B.儿童日常饮食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其正常的营养、膳食纤维等方面的需求,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功能饮料补充。
C.学龄前是影响一生体重的关键时期,如果3~6岁时体重指数增长过快,青春期及成年肥胖的几率将大幅增加。
D.功能性饮料的成分复杂,是专门针对成年人的能量饮料,成年人饮用无碍,但对老年人或儿童而言有害无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儿童食品没有相关的标准规定,《标准》出台之后,会大大改变家长们盲目在国外买儿童食品的状况。
B.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和潜力都很大,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既是对儿童成长的保驾护航,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C.儿童零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重视,让零食吃得放心、更满足营养需要等消费需求,推动了儿童零食标准的出台。
D.功能饮料中含有的咖啡因,对青少年和儿童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家长不可盲目追求时尚而忽视孩子健康。
6.社区有一个关于儿童营养的座谈会,小区的儿童营养顾问要在会上发言,请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为儿童营养顾问的发言列出几个要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D.“成年人饮用无碍,但对老年人或儿童而言有害无益”错,原文是“这类饮品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如果补充过多,反而会造成不良反应”“盲目乱补,反而适得其反”。故选D。
(2)A.“会大大改变家长们盲目在国外买儿童食品的状况”的推断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与国外的儿童零食标准相比,国内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此前并无关于‘儿童零食’的概念和相关标准”,由此推不出题干内容。故选A。
(3)分析材料一中“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由于缺少儿童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许多面向儿童销售的零食高油、高盐、高糖、添加剂多”等内容,应知孩子要少吃零食,尤其不能吃不符合儿童零食标准的零食;
分析材料二内容,功能性饮料“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量或空腹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摄入过多咖啡因,使神经系统中毒……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警惕……别再为了追求时尚而过量长期饮用功能饮料了”,可知孩子不能喝功能性饮料;
材料三谈到“3~6岁是预防孩子肥胖关键‘窗口期’,家长……要注意预防儿童肥胖”,得出“孩子并非体重越沉身体才越好,预防肥胖要从小抓起”;
再联系现实日常生活,从饮食、睡眠、锻炼角度加以强调。

答案:
(1)D
(2)A
(3)①关于零食。孩子要少吃零食,尤其不能吃不符合儿童零食标准的零食;②关于功能性饮料。孩子不能喝功能性饮料;③关于体重。孩子并非体重越沉身体才越好,预防肥胖要从小抓起;④关于日常行为习惯。孩子三餐要规律饮食,进食速度不能过快,保证睡眠,加强运动锻炼。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苏轼……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说法错误,属于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第一段“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可知,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5.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A项,“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材料二图表中显示的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故不能认为是“绝大多数人”。
C项,“不同类型文章”说法错误,材料五第一段表明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D项,前后句逻辑错误,材料四第三段叶圣陶的原话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6.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
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从中筛选出有关信息,加以整合即可。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可得出“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
“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可得出“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可得出“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
“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推陈出新”“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可得出“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
“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可得出“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
“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可得出“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5分)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 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选B
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2.选D“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3.选D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4.答案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④点。
参考答案:
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
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
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谁是真正的大师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的责任太多、太重、太复杂了。四麻袋手稿和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得要她亲手处置。这时的杨绛早已身心交瘁,连走路都要扶着墙壁。她要让自己伤痛的心静下来,要喘一口气,寻找一个使精神得以安宁的港湾。
1957年杨绛接到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徳》的翻译任务,并被告知用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杨绛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但待她找来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比对后觉得,译本始终代表不了原著。于是,年近六旬的她从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下一个『备战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做:论述类文本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