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二部分 攻坚决胜专题练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八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试题预览
第二部分 攻坚决胜
专题练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20•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八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悌”的价值与意义不可忽视。
关于“悌”的含义,可以从三个逐步递增的意义来理解:首先,就悌的本义来说,“悌” 字最初使用是在汉代,由“弟”字演化而来,故前文经典中将“悌”通用为“弟”,《三字经》中说“悌于长,宜先知”,可见悌是对年幼者提出的,要求其对兄长恭敬顺从。其次,悌道从兄弟关系扩展到家庭,家族。与弟对兄的悌相对应,兄对弟的道德要求则是友,兄友弟悌,以达到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再次,悌道进一步拓展到尊敬非血缘关系的同辈,“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理论上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和形式上的“义结金兰”,都为悌在社会上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悌者,所以事长也。” 举凡年纪、辈分、职位、德行、学问较我长者,都应尊敬逊顺。而尊老尚齿更与悌密不可分。《礼记•祭义》云:“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悌之道内在地包含着对长者和老者的尊敬与照顾,以达到“民知尊老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老养老”。
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 孝在中”。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兄姐弟妹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其三,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取代。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摘编自丁成际《悌之道》,
《光明日报》2020年3月21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孝为横,悌为纵,二者构成中国人伦关系的“十字形”,成为为人的根本,人道的根源。
B.兄友弟悌,悌由弟演化而来,可见悌是对年幼者提出的要求,友则要求兄视弟为朋友。
C.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故能在中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D.孝与悌是人道的根源,贯彻悌道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解析】 A项,“孝为横,悌为纵”错,张冠李戴,原文是“‘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可见应是“孝为纵,悌为横”。B项,“友则要求兄视弟为朋友”错,曲解文意,“友”是“友爱、亲爱”之意。C项,“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曲解文意,原文是“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不能理解为“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对比中引出观点,再层层深入论述悌的含义、作用及当代意义。
B.文章第三段的分析论述与第二段构成一一对应的内容关联, 体现其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C.文章主要运用引证法分析论证,如引用《礼记•祭义》论述尊老尚齿与悌的密不可分。
D.文章结尾正面论述悌文化在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侧重于当下的现实性。
【解析】 A项,“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对比中引出观点”错,应为“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区别及关系中”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孝与悌、悌与义紧密联系,孝悌是个人修养的核心,是实现仁义礼智的前提,所以在孟子看来,尧舜之道的根本在于孝悌之道。
B.悌德能增强家庭家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它与孝道结合,能培养出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具有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的作用。
C.从“悌长”到“事长”,悌含义的演进是一个由内到外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 今天,“长者”的内涵更是被赋予了道德与学问的双重意义。
D.在今天已走向民主与法治的中国社会,悌道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但重视和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走极端。
【解析】 C项,“今天,‘长者’的内涵更是赋予了道德与学问的双重意义”错,曲解文意。由“‘悌者,所以事长也。’举凡年纪、辈分、职位、德行、学问较我长者,都应尊敬逊顺”可知,传统意义的“长者”已含有道德与学问的意义。
二、(2020•安徽芜湖市示范高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态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可以说,生态意识催生出生态文学。当然,生态文学不只主题关乎生态,还追求一种“美”的境界。这种境界表现为,在作品中不仅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但它有着自己的特质。
这种特质首先体现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中篇小说如老藤写生态变迁的《青山在》,儿童文学如陆梅写海岛的《无尽夏》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是生态文学的又一特质。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蒋巍《塞罕坝的意义》讲述塞罕坝三代人种树护林的故事,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学还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去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乃至有可能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人民日报》2020年4月3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生态文学是由生态意识催生的,它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以传播生态文明为使命和责任。
B.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报告文学作品较多,近年来,小说带给人们的惊喜更多。
C.生态文学作家整体关照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进行了剖析与反省,为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研究方向。
D.生态文学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是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
【解析】 B项,“近年来,小说带给人们的惊喜更多”错误,无中生有。“更多”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没有把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进行比较。C项,“为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研究方向”错误,误把未然当已然。原文第五段“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去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可知是“努力去探寻”。D项,“……但是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乃至有可能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可知完全肯定生态文学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未肯定生态文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主体部分先剖析生态文学所呈现的特点,进而阐明生态文学对于生态建设的作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B.文章在剖析生态文学特质时,从文学形式、作品内容、创作理念三个方面依次展开,逻辑上呈逐层递进关系。
C.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蒋巍、陈启文、李云峰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首句提出的观点。
D.文章末段承接上文,指出生态文学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绿意盎然”在文中的另外一重内涵。
【解析】 B项,“逻辑上呈逐层递进关系”错误,偷换概念。逻辑上不是逐层递进,总体上呈现为并列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是生态文学作品创作中应追求的境界。
B.生态文学作家如果没有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就很难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C.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他们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D.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因而,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的生态文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析】 C项,“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只是强调生态文学作家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并未言及其他类作家会否“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因而推不出“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这一说。
三、(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对于坚定全球抗击疫情的信心、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凸显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能否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也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重大挑战、最终战胜疫情?关键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仅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而且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关乎全人类的未来,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携手国际社会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定决心,也充分彰显了中国自觉把自身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的大国胸怀和历史担当。
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人人享有健康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普遍安全”就包含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维护人类的整体安全与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是要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今天,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凝聚全球之力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抵御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风险挑战,维护世界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任务。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这次疫情充分说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维护这一产品,国际社会任何成员都不能置身事外。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实践已经表明,要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唯有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采取切实行动,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要凝聚各国力量,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建立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力争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等等。各国应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14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普遍安全”是指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补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
B.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
C.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世界各国都不能置身事外。
D.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点是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
【解析】 A项,“是指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错,范围缩小,原文第三段“普遍安全”是说“包含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B项,“既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能否……不仅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也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选项删掉了“能否”,且句子顺序调换。D项,无中生有。“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只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措施之一,文章没有说是“重点”。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主要论证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主要措施。
B.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C.文章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角度论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D.文章末段论证联合国及世卫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正发挥核心作用。
【解析】 D项,原文末段论述的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要措施,“联合国及世卫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正发挥核心作用”是措施之一,而且根据原文“各国应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可知,并非“正发挥核心作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有效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最终战胜疫情,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B.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C.应该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只有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才能赢得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胜利。
【解析】 B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这对于坚定全球抗击疫情的信心、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这”是指上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但文章并没有说“核心是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四、(2020•丹东市高三质量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认为在天地之间的各种生命中,没有什么比人更加尊贵了。荀子进一步解释了“人为贵”,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从以上可知,人之所以独异于万物,一是因为人有伦理道德与智慧,二是因为人有主体性。尽管当前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是相信凭借人类自身的智慧终究能渡过此次难关。
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天地造万物,但是人出现后因为具有能动性而可以与天地相并列。所以,“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善于“法天则地”的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中去,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
《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张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他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的表现,人心一动、人心一变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人必须时时修养自己,不能松懈。
“人为贵”不是让人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提醒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而不要人为地去干预自然。万物是天地合气而自生的,人也是天地合气中生出来的一物,但这个物确确实实跟其他的物不一样。所以人应当有自觉性来管住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万物和谐相处。面对疫情,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规律,不得以私志和嗜欲去破坏原有的生态链,干预自然界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应该“循理而举事”,根据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因资而立功”,根据条件,依靠条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总体来讲,就是要我们“推自然之势”,即循自然之规律。
“为天地立心”要求我们要时刻省察自己,持守中道。被称为“十六字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要义之一。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应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承中正之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从此意义来说,道德自觉意识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贤者历来注重修身,以提高道德自觉,提升精神境界,培养理想人格,追求“人心”与“道心”的合一。在抗疫的这段特殊时期,我们除了要强身健体,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要正心养性,关注精神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质量;一方面去尽力延伸自然生命的长度,一方面去奋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如此,才能尽享真正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楼宇烈文章《为天地立心 提升精神
生命的高度》,《光明日报》2020年3月30日)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注重人的主体精神,反对人信奉神灵,也反对人屈从于物质的奴役。
B.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列,缘于对人的重视;敢于在天地中取法,表明人对自然不够尊重。
C.张载认为活动是心的表现。人心变动会对天地万物产生影响,因此人要加强自身修养。
D.古人认为人心危险难测,所以要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中领会“十六字心传”的主题。
【解析】 A项,“反对人信奉神灵”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不要做神的奴隶”。B项,错在“表明人对自然不够尊重”,无中生有。原文,“善于‘法天则地’的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中去,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所以,“从天地之道中取法”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但不是“表明人对自然不够尊重”。D项,强加因果。原文,“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应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承中正之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由此可见原文并没有因果关系。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指出人与天地的关系之后,接着又论述了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的思想内涵。
B.对于“人为贵”及人的主体性,作者能够辩证地加以思考,强调了道德自觉的重要性。
C.作者阐释古人的修身智慧,意在启发人们面对新冠疫情,能够认识到正心养性的意义。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等等,使得内容丰富,逻辑严密。
【解析】 D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例证和比喻论证。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面对新冠疫情,作者相信人类能够战胜它,但是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并认为正心养性与强身健体同样重要。
B.“为天地立心”思想旨在为社会建立一套精神价值系统,由此提炼出的“十六字心传” 成为儒学要义。
C.人是天地合气的产物,只有自觉地管住自己,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人为贵”的主张并不矛盾。
D.人类如果要尽享真正的幸福生活,只关注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提升生命质量。
【解析】 B项,“由此提炼出的‘十六字心传”,于文无据。“十六字心传”始于《尚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安徽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下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