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传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传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一)(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传记(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
试题预览
2021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传记(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父亲专制保守的决定,让萧红过早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因而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最终决定离家出走。
B.萧红在创作初期虽受到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她的作品闪耀着人本主义色彩的光辉,并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束缚。
C.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农村,充满了压迫、苦难与挣扎,鲜少出现宁静、恬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画面。
D.五四后的新文学传统,让萧红的天分在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得到施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萧红的写作对象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社会歧视、侮辱和迫害的贫苦女性。
B.萧红在创作时能将小说散文化,只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表现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
C.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作家缺少穷人的视角,而萧红是唯一的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创作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她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吕莎
杨绛先生走了。这位105岁高龄的老人,5月25日凌晨安详辞世。
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一样:“勒萨日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他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写作谋生。”她便是如此。
杨绛先生最早是以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她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登上剧坛后,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喜剧的双璧”。杨绛一时间声名大噪,甚至钱锺书先生在公众场合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
1949年以后,杨绛先生的创作重点转向小说与翻译。她的几则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各种人物,长篇小说《洗澡》更是描摹了“三反”运动中惯见的“嘴脸”。这些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又渗透着世情练达。其小说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笔触风趣幽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几部译作《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她在从事翻译时,也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杨绛先生的翻译水平极佳,朱光潜先生曾称赞说,全中国“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先生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值得敬佩的是,杨先生的西班牙文是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的,边自学边翻译。其译作功不可没,为后来的西班牙文学翻译奠定了深厚基础。
杨绛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平淡馨香,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去世后,她在散文《我们仨》中追忆了一家三口的点滴生活,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杨绛先生的生活十分朴素,对于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先生家中至今仍然保持着钱锺书先生在世时的陈设,白墙、水泥地、老家具,没有装修,也没有封阳台。客厅亦是书房,靠近门口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20卷《钱锺书手稿集》和一些外文工具书。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照片摆放在书架正中最醒目的位置。
杨绛先生生活十分低调,近几年更是婉拒来访,如她在《隐身衣》中所向往的“万人如海一身藏”。读书和写作是杨绛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她一生热爱读书,年少时一星期不看书就感到“一周都白过”。百岁以后,她仍天天都看书,身体好的时候还要伏案工作。照顾杨绛先生多年的吴阿姨说,先生闲不下来,一有空就要写。党圣元提到,杨先生每天都要用毛笔抄几次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她的书桌上有个小小的砚台,每次去看望时揭开盖子总能看到新鲜的墨汁。
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小书桌,就是在这里,杨绛先生以近90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96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澡之后》;也是在这里,她笔耕不辍,投入大量精力整理钱锺书先生的遗著,让这些宝贵财富得以面世。今年初出齐的《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也由杨绛亲自参与清点整理工作。
读书写作之余,杨绛先生会做“八段锦”锻炼身体,这一习惯坚持了至少20年。陈众议说,杨先生柔韧性很好,一百岁以后仍然能够不屈腿去捡地上的东西。
杨绛先生是不畏惧生死的人。她在迎来百岁生日时曾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的名义,将高额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据悉,奖学金总额已近2000万元。
杨先生早在2012年,即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请求: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2013)年,杨先生亲笔所作遗嘱再次就后事办理明确写道:“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如今,先生已安然“回家”,与夫钱锺书、女钱瑗“我们仨”再相聚。
(相关链接)
年纪不饶人。我又老又病又忙。我应该是最清闲的人,既不管家事,又没人需我照顾。可是老人小辈多,小辈又生小辈,好朋友的儿女又都成了小一辈的朋友。承他们经常关心,近在北京、远在国外的,过年过节,总来看望我。我虽然闭门谢客,亲近的戚友和许许多多小辈们,随时可以冲进门来。他们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的清闲就保不住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序》)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曾因戏剧声名大噪,甚至钱钟书先生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可见杨绛戏剧方面的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
B.杨绛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小见大,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译作也专门选择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
C.杨绛先生家中没有装修,只是一些老家具,而客厅就是书房,可见先生对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D.杨绛先生不畏惧死亡,在她百岁生日时曾说自己走到了人生的边缘,由此可知她也明白自己来日不多,必须纠正以前的错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杨绛的主要成就及为人处事风格为写作中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一传奇人物丰富而精彩的一生,表达了对其人生价值的赞美。
B.文章开头以杨绛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的一段文字,仅仅展示出杨绛只靠写作谋生的人生态度。
C.杨绛先生良好的翻译功底,完全是因为她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即使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西班牙文,也能够译出优秀的作品。
D.杨绛在遗嘱中写到“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意在表明她想洗净尘世的污秽沾染,安然离去的想法。
3)).文中说:杨绛先生以近90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96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澡之后》。由此,你对杨绛的人生价值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有光①传
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好的底色。他17岁从常州中学毕业,阅读英文已无障碍。而考上圣约翰大学,无疑是他最珍视的经历,他因此从一个江南小城市来到风云际会的上海,眼界由此大为开阔。五卅运动后,周有光转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三十年代以后,周有光接触的社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早年那个以教育、金融为核心的银行圈子。他在章乃器的提议下加入了救国会,与“七君子”这样一大批有识之士有或近或远的交往。但他显然不像那些一心投入救国运动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他参与的进步工作更多是利用自己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为那些正在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有时候他也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1952年周有光先生把自己文字研究方面的文章结集起来,发表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这些工作虽然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周有光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被邀请参加1955年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次会议以后,周有光实际上就转向文改会的工作,无意中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接踵而来的、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影响。
周有光在加入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后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建立一个以26个罗马字母为核心、适应所有汉字的拼音体系。这时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周有光为此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明确指出拼音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否决了搞一套能拼各种方言的方案,以便真正实现语言文字的改革。他和他的同事最终一起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方案。从1955年到1958年,这三年潜心的工作,或许暂时排除了周有光心头的忧患,当他大部分从事经济研究的旧日同事被打成右派甚至自杀时,他没有被席卷进去,而且工作成就卓著。
这个时期恰逢中国需要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个运动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更简易的汉字学习方法。当政者未见得希望人们识字以后有更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希望人民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的想法一定十分迫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知识分子是不可靠的,他们需要更多工人、农民的支持,这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策大计。如今看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
1966年一场更为持久的革命运动开始了。这一次,已经60岁的周有光也不能幸免了。1969年他去了宁夏五七干校,在那里呆了将近三年。
置身于荒漠,研究工作中止,周有光的兴趣又回到了经济上。他研究黄瓜为什么可以在宁夏长得比北京还好,研究宁夏煤炭等资源的利用。他仿佛又成为了经济学家,他甚至设想如果有好的政策,宁夏也可以成为瑞士一样的好地方。文革后期,他在这方面的想法还被当地所重视。
周有光的人生留下的故事,是经过他的记忆筛选的,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量悲剧性的因子,留下最活泼和幽默的部分。一个人活得久长,经历的事情就多,如果沉淀下来都是怨恨,创造力也很难持续。他曾经回忆说:1960—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我参加的学习小组,由于营养不足,人人身体软弱,学习一会儿就彼此轮流打哈欠,精神疲乏。这时候,有人回想起曾经品尝过的佳肴,不由自主地谈起美食来。一个人开了头,其余的人都跟上来,越谈越起劲,好像面前桌上的学习材料变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饭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作,不再感觉疲乏了。这是精神会餐。
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语文现代化既包含了全民具有文字阅读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语文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为此,周有光开始了他退休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工作,这些工作与他前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意义。
(摘编自叶芳《有光一生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相关链接:①周有光(1906—2017),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语言学家。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有光为那些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主要得益于他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
B.1952年,周有光发表《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时,他的身份还是个经济学家,但他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
C.为统一汉语拉丁化的五花八门的方案,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与他的同事最终促成了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拼音方案。
D.由于周有光选择了语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年代,他能够不被席卷进去而保全了自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抗战时期,周有光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当时所有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B.中国当政者希望人民尽快接受社会主义观念,迫切需要简单易学的汉字学习方法,周有光等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应运而生。
C.周有光对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的事例的回忆,说明了精神会餐胜过物质饮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在宁夏五七干校,周有光提出了适合宁夏发展的一些设想。文革之后,当地政府重视他的这些设想。
3)).综观全文,周有光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朱自清与“有信仰的教育”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受夏丏尊邀请,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当时校长经亨颐在春晖尝试推行教员专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同时聘请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到春晖任教,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走向春晖……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这种美的感受让朱自清领略到“真正的生活温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醇厚的情谊更使他觉得这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都是朱自清在春晖结成的莫逆之交。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 。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让教师先找学生谈话。教师责备自己有负于自己的职责和学生家长的托付,学生则更痛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老师的教导、家长的期望,流下悔恨之泪,因而当即作了深刻检讨。教育目的既已达到,就将处理的全权交给学生协治会。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 。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朱光潜教英文,与朱自清身材相似,性情相投,许多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写成于春晖。朱自清极力鼓励朱光潜在学生中作讲演。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恐怕讲得不好,但经不住朱、夏的一再鼓励,就在春晖中学规定的“五夜讲话”时间里向全校学生作了演讲。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主要是被演讲时谨严的逻辑、连珠的妙语和强烈的论辩力所慑服。就效果而言,此后学生中吵吵闹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  下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传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