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基础知识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基础知识练习(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说和做》基础练【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字音词义炯炯(jiǒng):形容明亮目不窥(kuī)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致志的样子。无瑕(xiá):完美无疵,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慷慨淋漓: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充满正气,非常畅快。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心会神
试题预览
《说和做》基础练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音词义
炯炯(jiǒng):形容明亮
目不窥(kuī)园:出自《汉书 董仲舒传》,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致志的样子。
无瑕(xiá):完美无疵,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慷慨淋漓: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充满正气,非常畅快。
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心会神凝:比喻集中全部精力。
高标:超群、出众。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背景材料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致朴实坚强、追求真理并为之奋斗的革命精神。
二、文章脉络
本文题为《说与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可见作者是从“说”和“作”即“言”和“行”两方面及它们的先后与结合、一致方面,追记闻先生的品格、精神。所以开头从闻先生无意中对作者说的,然而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两句话为导语(原作是将这两句话独立印在文前的)。正文则从先为“学者”后为“战士”的闻先生即闻先生生平的前后期对待“说与作”的态度着笔,夹叙夹议,叙议中带着抒情。
全文共20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节):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作”。分三层:
    第一层(第1—5节):写闻先生“做了再说”,刻苦研究唐诗硕果累累。
    第二层(第6节):写闻先生“做了不说”,悄悄转向十年艰辛的楚辞、“古典新义”(《周易》、《诗经》)的研究。
    第三层(第7节)对以上两层进行小结,同时也是开启下文。
    第二段(第8—18节)再写“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作”。分三层:
    第一层(第8—9节)过渡(承下启下),写闻一多与前“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第二层(第10—18节)从起稿和邮寄政治传单、在追悼李公仆的群众大会上大声演讲、
走在游行队伍前头三件事,表现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并由“小声说”一“谭得真痛快’,直到以生命实证他的“言”。
    第三层(第19—20节)总结全文:热情评论闻先生的伟大,赞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三、写作方法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4)夹叙夹议。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难点导析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经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现标题与原标题没有本质不同。问题是,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题上不是太不醒目、新颖了吗?如果写一般人,确是如此。然而,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3.对于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说说本文有剪裁方面的特点。
本文精于剪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淳”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五、语言欣赏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第三部分  类文品析】
说真的,我几乎快忘却了赵树理那些很闻名的小说,那好像已经是异常遥远了,然而他这个人,他走路时挺直的身影,和他含着一丝忧郁的笑容,却始终在我的眼前晃动。
在经历了人世的多少惊涛骇浪之后,A我常常跟自己独语着,这是多么高尚的人!B如果生活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像他这样的话,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过得更愉快,更明亮;许多丑陋的、阴暗的、肮脏的东西,也许再也无法滋长了。
C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在北京的一个文学杂志当编辑,曾奉命去访问他,找到了他在大佛寺附近的寓所,提心掉胆地走进他的屋子。他当时曾被推崇为中国最出色的小说家,而我只是一名漠漠无闻的青年编辑,不知道他会怎样对待自己?在我找有的作家写稿时,就遭到过白眼。想不到他竟会这样和和气气地走上前来,招呼我坐在沙发上,让他的老伴给我倒茶,然后就热心地跟我搭讪起来。他这样的彬彬有礼,他这样的侃侃而谈,很打动了我的心,对我产生了像磁石似的吸引力。
后来我又去看过他几回,相互之间变得更熟悉了,他的话儿也就更多了,慢慢吞吞,有条有理,还穿插一些风趣的故事,他思索的问题真够多的,从有些文学爱好者对写作的迷恋,盲目的自信,耽误了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作出的贡献,谈到文学作品的水平难于很好确定,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却比较容易判断。
D他跟我讨论这些社会人生的课题时,往往竖起浓重的眉毛,在宽广的前额上,露出几道细长的皱纹,从眼睛里射出一阵凄楚的光来,他的鼻翼跟着翕动一下,似乎有一股悲天闵人的念头,掠过他狭长而又丰满的面额
我非常惊讶,他这种爱好思索的习惯,怎么没有在自己朴实和浑厚的小说里表现出来?
1、给加点字注音。
丑陋(    )    肮脏(      )     推崇(      )
搭讪(    )    耽误(      )     翕动(       )
2、请找出文中书写错误的成语,并把它们改正过来。
(1)成语:                  改为:
(2)成语:                  改为:
(3)成语:                 改为:
3、作者的写作对象是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             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A、
B、
C、
D、
5、文中D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塑造人物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从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作家,他身上有哪些独特的东西?

7、请结合短文内容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第四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弥高(    )          赫然(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迥乎不同(  )       警报迭起(  )
2.文章结构严谨,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 ,表现闻先生“ 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 ,表现闻先生“    的方面”。
3.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哪一句?

4.文章在选材方面很有特点,前一部分作者只选取了 的情况加以表现;后一部分则选取 、 、  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5.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⑴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⑵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⑶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中“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什么?

7.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者的方面
说了什么 无言无声
做了什么
言行特点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高尚品德
8. 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讲的话是这样的:“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 。(将前文划线词语改变语序填写)。”
二、同步解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向。
这个主面,情况就迥然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 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
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 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4.请在上面语段中划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三、美文赏读
    我理解爱因斯坦。
两次世界大战从同一个枪口洞穿了这个德国人的一生。德国,这个盛产哲学头脑的民族,在一个夜里,竟然变成了一头疯狂的野兽!最可怕的,还不在于千千万万人们对于权力者的意志的屈从,而是把一种兽道主义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于是放火,杀戮,欣欣然仿佛干着世界上唯一正义的事业。他们收拾起同类,就像收拾街头的垃圾一样,自然而便当!
整个祖国背叛了爱因斯坦。幸好,他有另一个祖国。
他是把周围的知识分子集团当成自己的祖国的。这时,“精英”们如何呢?然而更糟!知识,非但没有为他们保持一点应有的操守,反而成了可供彻底叛卖的资本!在一个为军国主义者的暴行辩护的被称作《文明世界的宣言》上面,便有九十三个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以属于他们的手,签署了他们尊贵的姓名!九十三个!九十三个赤裸裸地站出来向人类的良心挑战!而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签名的才一共只有四个人!
……
不顺从就意味着反抗。在一个专制的国度里,谁不敬畏权力呢?
他没有了退路。
他完完全全地被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抛弃了!
但是,比起大批大批死于汽油与火的犹太人,爱因斯坦究竟是幸运的。无论怎样,后来,他总算可以站在自由女神的火炬底下自由地喘息了。
——这是生长《独立宣言》的地方,又一块大陆,爱因斯坦!你尽可以沉浸在天才的想象之中,而无须理会千万里外的战争的嚣骚;你可以静静地观察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而无须提防暴力的报复,可以进一步完善你的相对论而无须担心绝对权力的威凌。让你结束那个关于祖国的恶梦,向未来世纪的子孙们讲说你眼中广袤、辉煌的宇宙天体,大自然的美与和谐吧!要是教堂的晚钟响过,你也已感觉疲倦,那么,就走出实验室,带着你心爱的小提琴,随同纷飞的鸽子到公园或是旷野里来!那里,有惠物曼抚摸过的柔和的草叶,有爱默生喜欢的岩石、松和橡树,有林肯播种的紫罗兰的缠绕不息的芳香……
1.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从同一个枪口洞穿了这个德国人的一生”含义是(答案不超过20个字)

⑵结合文意,理解“最可怕的”含义(答案不超过20个字)

2.“他有另一个祖国”,“祖国”的含义是(答案不超过10个字)

3.下面是文中的四个词,其内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精英        B.他们 C.九十三个       D.四个人
4.“以属于他们的手”,手肯定长在自己身上,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不超过30个字)

5.联系全文,从两方面对爱因斯坦作出评价: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爱因斯坦把阻止战争的希望寄托于知识分子,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却让他失望。
B.爱因斯坦到美国后,生活相对稳定,他一心一意从事相对论的研究。
C.在纳粹势力甚嚣尘上时,爱因斯坦非常孤独,不少人把他当成危险分子。
D.爱因斯坦懂得劳逸结合,工作闲暇,他到公园或旷野散步、消遣。

参考答案
类文品析
    1、略 2、 提心掉胆(掉——吊)  漠漠无闻(漠——默  悲天闵人(闵——悯)   3、赵树理   小说  4、A 抒情 B 议论 C、D、描写  5、肖像描写  6、思想深刻 善于思考   纯洁高尚  7、伟大的灵魂
同步演练
一、1.略  2.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学者;“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革命家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4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5.(1)“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2)“它”指深夜灯火,闻一多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3)“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撮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6.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7.略  8.战而不屈
二、1.第一层: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层意: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酌方面”。第二层:最后两节。层意: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3.不能。最后几段一句一段,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土,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致的志士仁人。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
    三、1.(1)爱因斯坦经历了同样给他痛苦的两次世界大战。(2)放火、杀戮而自以为是唯一正义的事业。  2.周围的知识分子集团或他们所从事的事业。  3.D  4.这样写有讽刺意味,说明这些人失去自我,成为纳粹的工具。  5.科学研究上有卓越成就,创立了相对论;反对暴力,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6.BD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基础知识练习』  下一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一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