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精品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孙权劝学》精品练习
(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孙权劝学》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在“孙权劝学”以前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B.文中没有直接写吕蒙进步之快,而是借鲁肃之口说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C.孙权要吕蒙“涉猎”,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以便能更好地去管理军中事务。D.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2.下列对文章内
试题预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孙权劝学》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在“孙权劝学”以前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
B.文中没有直接写吕蒙进步之快,而是借鲁肃之口说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C.孙权要吕蒙“涉猎”,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以便能更好地去管理军中事务。
D.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3.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或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萧红是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前面写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后面写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文章衔接紧密、条理清楚。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中的孙权对吕蒙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然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没有办法推辞。
4.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古代散文——司马光
B.《土地的誓言》——散文——端木蕻良
C.《回忆鲁迅先生》——记叙文——萧红
D.《说和做》——散文——臧克家
二、综合性学习
5.班里举行了《孙权劝学》课本剧表演活动,以下是课本剧的一个片段,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孙权坐在龙椅上,_____________。(填写人物神态)
孙权:(自言自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独白)
吕蒙:(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跪下)大王,不知您找微臣有何事?
孙权:爱卿,今天孤找你是想劝你读书!
吕蒙:主公您有所不知,我哪有空啊?
孙权:你事务有我多吗?我常常看书,觉得挺有收获。
吕蒙:(不住地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人物语言)
6.古风创作社团需要把下面的白话文《学霸劝学》改写成文言文,现请你参照《孙权劝学》,并运用已有的文言知识进行文白对译。要求:语句简洁通顺,不超过120字。
李文对王涵说:“你现在是棋社社长了,不可不学习!”王涵用棋赛多来推辞。李文说:“我难道想要你成为学霸吗?只是让你勤奋学习,在社员中树立威信罢了!”王涵于是开始学习。赵涛和王涵讨论古文,赵涛对王涵的进步感到十分惊讶。王涵说:“朋友分别几天,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你怎么了解我这么晚啊!”于是赵涛和王涵结为朋友,一起下棋去了。
[提示] 古文第一人称用词参考:余、吾;第二人称用词参考:汝、君、卿;下棋一般称“弈”;上文中人名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 ”言罢,扬长而去。
7.文章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8.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另眼相看”在文中什么意思?)
在文末的横线上填入一句合适的话。不超过10个字。
9.诸葛亮认为不是刘备偷了曹操的手机,提出了哪几条理由?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11.作为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小说,文章以杨修在毕业时举报曹操结束全篇,虽是意料之外,细想却在情理之中。请分析其合理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材料二)
现在的书真叫多,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其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他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节选自刘心武《狼•蟒•牛•猫——读书的四种方式》)
(材料三)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2.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能否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为什么?
13.依据材料三,说说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有什么特点?
14.初二同学时间紧、课业重。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向同学提出三条阅读建议。
寻找自己的潜能 杨 眉
①她是焦虑症患者,见人从来不敢抬头,总担心自己会出洋相。经过心理辅导,三个月后的一天,她居然大方地为同事讲解了一个小时!
②他是家中几代单传的独子,被溺爱成一个任性霸道的孩子。后来却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有很强的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③他们都把自身的某个潜能变成了显能。什么是潜能?从表现形式上看,人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显能,即已经显现出来的能力;二是潜能,即尚未表现出来且自己尚未意识到的能力。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⑤但是,人们常常忽视自己的许多潜能,如成长的潜能、学习的潜能、向善的潜能、自我调节的潜能以及自愈的潜能等等。其实,那些努力想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将何处去?”这类困扰的人,表现出的正是成长的潜能;那些为摆脱成瘾行为而苦苦挣扎的人,正表现着向善的潜能;那些为心理问题所困扰而不断调节自己的人,表现出的是自我调节潜能;那些从创伤事件的巨大阴影中走出而又重新恢复微笑的人,表现出的是巨大的自愈潜能……
⑥潜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你忽视它,它就会忽视你。被潜能忽视的你,久而久之,就会真的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也会真的一无是处。
⑦ 很多人不仅忽视自己的潜能,而且常常在自己的弱项上下工夫。明明有很好的做文字工作的潜能,却今天考会计证,明天考律师资格,后天又去考……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很可贵,但这些扬短避长的行为只能不断给自己增加挫败感。就像本来是粒苹果种子,它却硬要长成个梨子,结果不仅没做成梨子,还耽误了发育成好苹果苗的机会。中国很多学生上到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合适做什么,有时就会感觉自己无能。
⑧怎样发现和挖掘潜能?你可以到专业的生涯规划机构去做咨询,也可以自己去读有关书籍,还可以征求亲友和老师的意见。当然,你也可以跟着兴趣走,往往你的兴趣所在就是你的潜能所在。
⑧发现潜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平时不感兴趣的事,越多越好,然后分析,看它们中哪些属于原则问题,哪些不属于原则问题?在那些非原则问题上的坚持是否限制了你的视野?是否影响了你对自己潜能的发现和挖掘?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禁忌越多,限制越多,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就越少。
⑨这个练习会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并学习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世界并发现自己。我们不是要去喜欢所有的事,而是要锻炼我们对事物持开放的态度,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我潜能,把握命运,才能最终完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实现生命价值。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5.从全文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文章第④段和第⑥段都谈到人有潜能,这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7.第⑦段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8.读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文中谈到的“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这一点深有感触,他们联想到了课文或课外阅读的名著中的很多相关事例,纷纷在班级“语文论坛”上发帖。请你浏览下面列出的部分帖子,在后面跟帖指出前面哪则帖子举例不当并解释理由,再为他换一个例子
五楼:《孙权劝学》中,在孙权的苦心劝勉下,吕蒙潜心学习,最终才学猛进,连鲁肃都刮目相看呢。
六楼:《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本来是个人力车夫,最后成为一个靠替人哭丧谋生的人,说明人的潜能真是无限的啊。
七楼:《热爱生命》里的那个主人公,又冷,又饿,又有伤病,还得提防着狼,可他不但没屈服,反而因此激发出求生的潜能,顽强地活了下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保持心灵的澄澈
韩青
①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俗世,要在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那些俗人觉得他们的阴谋诡计会遇到阻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阻拦他们的人进行讽刺、打击、诽谤、诬陷乃至伤害。
②而事实上,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资治通鉴》中就记栽了这样一个人。孙权曾经重用中书郎吕壹,吕壹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经常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的诋毁。太子孙登多次规劝,孙权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发表意见。一次,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毁谤朝政,孙权很愤怒,于是逮捕了刁嘉。当时被牵连的人都畏惧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的诽谤之词。只有侍中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于是被连日穷追诘问,诏书也越发严厉,群臣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仪还是据实回答,供词不改,孙权于是放了他,刁嘉也被免罪。是仪这样的人,就像一潭清水,澄澈见底,是即是,非即非,一目了然,所以他没有、也不会藏污纳垢。
③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看上去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像个正人君子,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都是他们装出来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里,都自诩满腹道德学问。一天,他们相约一起讲解理学,前来听讲的学生达几十人。就在大家听得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张纸片被风吹落到台阶下。学生捡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先生密谋夺取村中一位寡妇的田产的往来信件。纪晓岚说,这是鬼神从中做了手脚,使事情露出了真相。而我一直认为这是天意。不是有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吗?就是这个意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不能在那里装模作样。
④可见,外在的假装并不能让你拥有心灵的澄澈。在这个世界上,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人锻炼,去除渣滓而成器皿,器皿就会精好。学道之人,去除心地的垢染,所行就会清净了。”我们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像作家六六那样,“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如果一个人总是藏藏掖掖,心机重重,那么他能过得快乐、洒脱吗?
⑤当然,一些像欲望、杂念之类的杂质对人的腐蚀性是很厉害的,面对它们,你得有超强的抵抗力,否则你就会变成它们的停虏。
⑥世人都在追求成功,殊不知,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保持心灵的澄澈。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本性,要知道,本性在,你求中的那个理想的自我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
C.做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
D.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
2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南宋文天样,无视威逼利诱,誓死不降元军。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D.晋代车胤,无油点灯,囊萤苦读,终成大器。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主要是为了论证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的前提是保持了心灵的澄澈。
C.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只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D.本文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生不可无书(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也不恼,“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真让人感叹这两个读书人的神交了。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必然是有过三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③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禾,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奇书、经典是上佳燃料,更是爆竹焰火,一旦燃烧,势必噼噼啪啪炸响,抑或光焰升空,五彩斑斓,气贯长虹,令世人瞩目。劣等书犹如浸水湿木,放进火中不仅不能助长火势,反而有让火焰熄灭的危险。如此比喻虽然繁复啰嗦,但比较形象,我便常常以此为鉴。
④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是慢工出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古今中外多见靠读书成为大师者,鲜见靠背书而成为大师者。古代科举也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大约也是读书和背书之差异罢了。
⑤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欺侮之后,一些人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落后不堪”,于是奉行“拿来主义”,求诸于外国,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拿来主义”的本义。然后就有了现今社会的焦虑:所谓成功学大行其道,机场书店的视频里,一个个西装革履者大声叫喊着、嘶吼着成功的奥秘,台下的学员眼睛发亮,跟着他们的导师一起呐喊“我要成功!”试问,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浮躁?
⑥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读书的人没有求诸于内,大概是因当下社会,书生意气似乎难以挥斥方遒,正如时下中学生选择读文、理科之尴尬。大多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生,都会被父母和老师以“文科不好找工作”为由推入理科,文科生之失意也尽可见了。上面这句诗,不仅应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应见下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也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⑦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2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应当把读书看作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爱好才对”。
B.第②段引用高尔基、吕蒙、黄庭坚等名人的话,指出读书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富有文采。
C.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读书“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D.在第④段,作者把读书和背书相比较,意在说明读书和背书虽各有其用,但更要注重广泛阅读。
23.下列材料不能证明“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孙权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奋读书终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
C.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严密……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凡有读者,皆有乐趣。”——培根。
D.“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快乐生活。”——孙中山
24.试用文中观点,联系实际,劝说身边的同学“不可无书”。
四、填空题
25.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记载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他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和器重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权劝学》并没有直接描写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话表现出来的,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的“经”指《易》《_________》《_________》《礼》《_________》等书。
26.根据原文意思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孙权劝学》的语言是“____”;《孙权劝学》的结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五、基础知识综合
27.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 (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是一部__________ (史书体例)通史。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__________》《诗》《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秋》等书。
28.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是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约(______)年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______)。因此命名为《资治通鉴》。
(2)古代文言文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以下意思写出出自本文的相应成语。
比喻人学识尚浅。(______)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______)
29.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②因此,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③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②因此,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③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④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涉及到文章的基本事件、人物的个性特征、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解答此题要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本相应区间进行对照,核实。D项有误,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不是动作描写。
2.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B项的表述不准确,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烘托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
3.A
【详解】
A.《生死场》是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共有十七章节,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小说前十章,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故选A。
4.C
【解析】
【详解】C项有误,正确是:《回忆鲁迅先生》——回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练习
』  下一个『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