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精品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精品练习(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作家作品。(1)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2)《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
试题预览
1.作家作品。
(1)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        》,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即《              》《             》《                 》,合称                。
2.文学常识。
(1) 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国家或个人等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       、       (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          ,           。
 (2) 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古代爵位名。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       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          ,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           和           。春秋时期有     、      、      、      、       五等爵位。
3.生字注音。
氾南(    ) 贰于楚也(    )夜缒而出(    )肆其西封(    )戍守(    )
阙秦(    )佚之狐(    )  杞子(    )   逢孙(    )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③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夜缒而出
③既东封郑
④与郑人盟
⑤越国以鄙远
⑥若不阙秦
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⑧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⑨邻之厚,君之薄也
⑩且贰于楚也
(4)文言句式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答案
1.(1)左传   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国语
(2)《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三传》
2.(1)会盟   杀生   歃血  宣读盟书  向神发誓
(2)爵位制度    爵位    行政职能   政治名位  经济权利   公、侯、伯、子、男
3.氾南(fán)  贰于楚也(èr)  夜缒而出(zhuì)  肆其西封(sì)  戍守(shù)  阙秦(quē)  佚之狐(yì)  
杞子(qǐ) 逢孙(páng) 
4.(1)①“已”通“矣”,句末语气词,了。②共,通“供”,供给。③说,通“悦”,高兴。④知,通“智”,明智。
(2)①以为:古义:省略“之”,应为“以之为”,即“把……作为”。东道主:今义:认为。②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②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③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④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①名词作动词,驻军②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③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④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盟约⑤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⑧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⑨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⑩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4)①②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④⑤状语后置句。⑥省略句。


1.佚之狐的话有什么作用?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说明佚之狐识人,二说明烛之武才能不凡,三为后文写秦退兵埋下伏笔。

2.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3.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随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鄙远(bǐ)        氾南(sì)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B.阙秦(jué)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共其乏困(ɡònɡ)
C.不知(zhì)       杞子(qǐ)     戍之(shù)      许君焦、瑕(xiá)
D.逢孙(fénɡ)      朝(zhāo)济   君之薄(bó)    微夫人之力(f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
C.夫晋,何厌之有
D.且贰于楚也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 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的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下列各句中的“之”字,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C.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三、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节选自《左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
B.“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
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比“子”更亲切。
D.“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
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 
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D.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晋国攻打他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
1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文: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A项“氾”应读fán 。B项“阙”应读quē,“共”应读ɡōnɡ。D项“逢”应读pánɡ。
2.D
【解析】D项厌: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B  
【解析】A项,“知”通“智”,明智。C项,“说”通“悦”,高兴。D项,“共”通“供”,供给。 
4.C  
【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B 
【解析】B项,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6.C 
【解析】A、B、D都为状语后置句,C为宾语前置句
7.C 
【解析】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二、课内阅读
8. B
【解析】①④⑨⑩中“之”都作代词。②⑤⑥⑦中“之”都是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中“之”作助词,译为“的”。⑧中“之”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9.C
【解析】C项“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错误,原文中的烛之武的话有点责怨郑伯的意思,而不是他真的才能低下。
10.(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2)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三、迁移阅读
11.A
【解析】“秦师轻而无礼”的意思是“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秦师轻而无礼”是“必败”的依据,所以“礼”后面停顿,排除B、C项;“又”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D项。
12.D
【解析】D项,“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错误,车右只负责保卫主帅。
13.B
【解析】B项,“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错误,由原文“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可知,(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朝乘”是跳跃着登上战车,而不是“超出乘坐人数”。
14.(1)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参考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随堂检测』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