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落实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落实练习(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梳理下列文言知识:(一)、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2.为长者折枝()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盖亦反其本矣()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
试题预览
一、梳理下列文言知识:
(一)、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2.为长者折枝()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盖亦反其本矣()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二)、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爱: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②吴广素爱人()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道:
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任重道远()
(三)、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无以,则王矣。()
  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7.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古义:吝惜。今义:▁▁▁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何由知吾可也?()
  3.王见之,曰:牛何之? ()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
  8、夫子之谓也。()
(六)、翻译下列难翻译的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
  2、夫子之谓也。
翻译: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翻译: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翻译: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翻译:
二、课内知识积累:
1、在括号中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褊()小     予忖度()之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  
商贾()皆藏于市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殆()有甚焉
2、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              
B、盖亦反其本矣 ()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括号中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                  )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三、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附:参考答案:
一、梳理下列文言知识:
(一)1、“以”通已,止
2、“枝”通肢,肢体
3、“刑”通型,作榜样
4、“盖”通盍,何不
5、“罔”:通网
6、“已”通矣,确定语气
7、“涂”通途
8、“愬”通诉
(二)1、①吝惜
②爱护
③喜爱,喜欢
2、①名词,视力
②形容词,清楚、明白
③形容词,贤明的
④形容词,明亮
3、①述说,谈论
②说,讲
③道义、道理
④路,道路
(三)1、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2、王:名作动,称王
3、前老、幼:形作动,尊敬、爱护;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4、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6、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7、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8、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四)喜欢。
(五)1、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5、被动句
6、宾语前置
7、宾语前置
8、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六)1、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2、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3、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财物才用羊来替代牛啊,百姓说我吝惜是合适的。
4、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5、用这样的做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象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6、用秤称,这样后就知道轻重了;用尺子量,这样后就知道。
二、课内知识积累:
1、hé wàng   wū    biǎn    cǔn duó     bǒ     lì    gǔ    hūn shàn    dài
2、A、恐惧发抖的样子 B、赡养、奉养 C、憎恨、痛恨 
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
3、A、途--道路 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 C、型--作出榜样 D、臖--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
三、课外阅读训练:
1、B、
2、A、
3、C、
4、(1)B
(2)D
5、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后检测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随堂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