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拓展作业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齐桓晋文之事》拓展作业
(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
试题预览
一、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 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天子很难约束他们,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 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层次分明”形容事物次序清楚,有条有理。“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根据下文“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可知,应选用“层次分明”。②“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事必躬亲”指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根据前文的“立身为范”可知,应选用“身 体力行”。③“谨言慎行”指说话做事谨慎小心。“履薄临深”指战战兢兢地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谨言慎行”。④“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形容不顾困难危险,勇敢地站出来。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以身作则”。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个人”“家庭”“国家”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排除B、D两项;此外,后两个分句间不是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据此排除C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使用不当。
B项,“围绕……”和“以……为……”句式杂糅;“以致使用不当。
C项,“实现”与“方向”搭配不当。
故选D。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统摄
吾与点也 与:赞成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方法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到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喜欢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抑:还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实词词义较为固定,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只要积累和注意就可以,而文言虚词稍微灵活些,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本题,“摄”“比”“俟”“会”都是常用的文言词汇,其中“会”可以 当作文化常识来积累。
A项,摄:夹处。
B项,方:道,指是非准则。
C项,爱:吝惜,舍不得。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文言词汇最常用的推断法就是语境推断法和结构推断发法,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无以,则王乎
C.盖亦反其本矣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项,“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B项,“以”,同“已”,停止;
C项,“盖”,同“盍”,何不。
D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D。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项是( )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 ②舆薪之不见
③构怨于诸侯 ④天下可运于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①②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③于:连词,与,和。
④于:介词,在。
故选D。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 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①“举”,擎,手向上托着。
②“举”,拿。
③④中“明”的意思都为“视力”。
故选D。
8.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分析四个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这两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牛何之”应为撆V巍埃粲谝晌示渲幸晌蚀首霰鲇锴爸玫睦嘈停»
D项,“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是判断句,意思是“所以大王不称王(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去做,不是因为不能(称王)”。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见王安石
王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问之。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 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B.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C.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 /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D.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B.廷试是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对”。
C.外补指京官外调,古代调动官职主要有迁、 徙、调、改、转等。
D.服母丧即母亲去世后为其戴孝以示哀悼,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什么矛盾,吕惠卿嫉妒苏轼文才高超,就挑拨离间他们的关系。
B.苏轼谈论事情没有避忌,准备用万言书的方式评论当时朝政得失,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C.苏轼调任汝州,经过金陵时见到王安石十分高兴,他对王安石谈了一番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识。
D.苏轼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国家应该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答案】9. B 10. D 11. B
12. (1)(王安石)又估计苏轼是个文人不懂官务,特意任用他担任开封府推官,用这件事来使他困窘。
(2)如今对西夏用兵,连年不止,东南方也屡次发生大案,丞相难道不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挽救这种局面吗?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译文: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就弹劾苏轼写诗毁谤讥刺朝廷。于是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关到御史台的大狱,(李定等人)存心要杀死东坡,但神宗始终不忍心杀苏轼,后就将苏轼贬为散官,安置到黄州。
“谤讪”,指毁谤讥刺;“劾子瞻作诗谤讪”,意思是弹劾苏轼写诗毁谤讥刺朝廷,句意完整,排除D。“知湖州”,意为做湖州知州、掌管湖州;“下御史狱”,意为被逮捕关到御史台的大狱,排除AC。另外,“神宗”是“终不忍”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经过分析,断句如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丁外艰,应为“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准备用”错;“拟廷试策献万言书”意思是仿照殿试策问献上了万言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意,估计;故,故意;以,用;困,使……困窘。
译为: (王安石)又估计苏轼是个文人不懂官务,特意任用他担任开封府推官,用这件事来使他困窘。
第二句得分点:解,停止、停息;狱,案件;独,难道;之,指代这种局面。
译为:如今对西夏用兵,连年不止,东南方也屡次发生大案,丞相难道不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挽救这种局面吗?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矛盾,吕惠卿妒忌苏轼的才华突出,就离间他和王安石的关系。宋神宗想让苏轼参 与编修起居注,王安石从中阻挠: (王安石)又估计苏轼是个文人不懂官务,因此任用他担任开封府推官,用这件事来使他困窘。苏轼谈论事情更加没有避忌,仿照殿试策问献上万言书,评论时政,认为国家十分危险,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这时)苏轼(要求)外调到地方任职。中丞李定是王安石的门人。李定没有给死去的庶母服,丧,苏轼认为他不肖,讨厌他。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就弹劾苏轼写诗毁谤讥刺朝廷。于是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关到御史台的大狱,(李定等人)存心要杀死东坡。但神宗始终不忍心杀苏轼,后就将苏轼贬为散官,安置到黄州。
苏轼贬官到汝州,经过金陵,拜见王安石,两人见面都很高兴。苏轼说:“我有话和丞相说。”王安石脸色顿时改变,心想苏轼大概要为以前的事辩解。苏轼却说:“我所要说的是国家大事。”王安石神色平静下来,说:“姑且说说看。”苏轼接着说道:“国家有重大,军事动作,或者重大案件,这是从前汉朝、唐朝灭亡的先兆,我们宋朝(自开国以来)凭仁厚精神治理天下,就是要改变这一点。如今对西夏连年用兵,东南方也屡次发生大案,丞相难道不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挽救这种局面吗?”王安石举起两只手指给苏轼看,(很无奈地)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挑起来的,我如今身在朝廷之外,那敢说什么呢?”苏轼说:“当然。在朝中就言无不尽,在朝外就不便多言,这是侍奉君主的常礼罢了。但如今皇上用来对待丞相的是不同平常的礼遇,那么丞相用来侍奉皇上的,难道可以用一般规矩呢?”王安石严厉地回道:“我会说!”但又加上一句:“话从我 口中出去,进入在你的耳朵。”其实王安石曾经收到吕惠卿写给自己的“不要给皇上知道”的密信,心里有点顾忌吕惠卿,又担心苏轼泄漏他的话。王安石又问苏轼:“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子瞻开玩笑说:“现在的读书人,为了减少半年的努力,就算杀人也会做!”王安石笑了笑没有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2). 俯足以畜妻子 (3). 乐岁终身饱 (4). 凶年免于死亡 (5). 谨庠序之教 (6). 申之以孝悌之义 (7).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老者衣帛食肉 (9). 黎民不饥不寒 (10). 老吾老 (11). 以及人之老 (12). 幼吾幼 (13). 以及人之幼 (14). 刑于寡妻 (15). 至于兄弟 (16). 以御于家邦
【解 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庠,悌,寡,御。
四、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紫禁城古建筑重要的宫殿仅在南立面开设门窗,北立面除了正中部位开设隔扇门外,其余全部为封闭的墙体,这属于地理环境学上的“负阴抱阳”做法,“负阴抱阳”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以太和殿为例进行说明:从整体朝向来看,①___,且南立面全部为隔扇门及槛窗,而北立面基本封闭。②___: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 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至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样一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向正南方最为适宜;而其南部门窗通开,则有利于夏天通风;其北部封闭,③___。
【答案】 (1). ①太和殿坐北朝南 (2). ②其有地理学的原因(之所以如此,有地理学方面的原因) (3). ③则有利于冬天御寒。
【解析】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说明“紫禁城古建筑重要的宫殿仅在南立面开设门窗,属于地理环境学上的“负阴抱阳”做法,“负阴抱阳”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考生仔细分析文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具体而言,从上下文看, 第一空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是对太和 殿朝向的整体说明,通过前文的“‘负阴抱阳’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可得出“坐北朝南”,据此可断定第一空的内容:太和殿坐北朝南;
第二空通过此空后面的“:”可知此句是统领下文的句子,通过下文内容可知下文是从地理学上讲的北方的气候特点,而分析气候特点则是为了说明太和殿坐北朝南建筑的原因,故而得出答案:有地理学的原因;
第三空,通过阅读分析可知文章最后这两句和前文的“而其南 部门窗通开,则有利于夏天通风”相照应,此空和前文“则有利于夏天通风”相照应,“由北”对应“南”可得出“冬天”对应“夏天”,“御寒”对应“通风”,据此可断定第三空的内容:则有利于冬天御寒。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齐桓晋文之事》当堂测试
』  下一个『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同步检测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