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与《乡土中国》)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与《乡土中国》)(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联集中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学的风韵与品位。对联有春联、喜联、寿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就篇幅而言,对联长短不一,相差悬殊。短者仅一两个字,长者可达数百字;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
试题预览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联集中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学的风韵与品位。对联有春联、喜联、寿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就篇幅而言,对联长短不一,相差悬殊。短者仅一两个字,长者可达数百字;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但万变不离其中。其必备特征有: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1..上面的选文中,字形使用有误的一个词语是(2分)
A.风韵           B.相差悬殊         C.万变不离其中      D.音调和谐
2.下列一组节日对联,按其所咏节日在一年中的先后给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②堂前萱草舒眉绿,石上榴花照眼红。
③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④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庭幕桂花香。
A.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3.请根据,上面文段介绍的对联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积累,选出最恰当下联(2分)
上联: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
下联:汝若问农事,              。
A.绿阴冉冉遍天涯                   B.晓烟春雨劳耕锄
C.万古荒凉楚水西                   D.欸乃一声山水绿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办事的规矩,在我们看来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可对那些初到中国的外国朋友来说,
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B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c作为中国杂交水稻培植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做事为人坦荡磊落,光风霁月。一直以来都是后学者们的景仰对象。
D他看透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结庐于南山脚下,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5.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进行的一项大学寝室人际关系调查显示,四成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与室友发生冲突时,仅有12%的同学愿意“理
性分析,主动寻求和解”。 (B)教育专家分析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中学教育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的培养造成的。(C)到了大学之后,学生集体生活在一个较小的寝室空间里,缺乏协作意识,寝室矛盾就凸显出来。其实,(D)人和人朝夕相处。有些磕碰在所难免,能否学会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有所妥协。 是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关键。冷战、中伤、武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分)
A.王老师,作为您曾经的学生,我想向您垂询下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
B.分班在即,作为曾经的同桌,我把这张自制的书签惠赠于你,以作纪念。
C.令媛今年金榜题名,多亏老师们多年悉心教导,我们全家非常感谢。
D.张老师,今奉上拙作一篇, 望您阅后,不吝赐教,能予斧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最象,“               ”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2)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二、阅读与理解(共5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2 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 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已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热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热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乡土社会是不流动的,这也造成区域之外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B.无论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的,非常熟悉,于是他们选择生于斯、死于斯。
c.乡土社会中人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但同一区域内人们关系亲密,感情深厚,如同父母兄弟一般。
D.乡土社会中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主要依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人们没有具体生活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有机的团结”在一起,这与现代社会的“机械的团结”很不一样。
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现代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说明孔子也认为乡土社会中不需要追求笼罩万有的真理。
D.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10.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处处产生流弊?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5 分)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每次搬家,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越搬离它越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别人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都亮起月光。记不清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久,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正起早熬夜准备考试,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 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地坛破旧而宁静,荒芜但不衰败,历经沧桑却又富有生机,是作者抚慰生命伤
痛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栖居之所。
B.景与情的自然交融是选文的一大特色,如第④段中的写景,既衬托了作者深刻的孤独,
也暗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
C.选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新颖独特,如结尾处六个“譬如”铺排出石门落日、雨燕高歌
等六幅充满激情的画面,耐人寻味。
D.选文熔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于一炉,而又以思辨为主导,作者观照时间和历史、
自然和生命,从而感悟生命的真谛。
12.本文写了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种 “缘”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3.文章第⑥段中写道:“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加烂。”这句话有怎样的深刻含意?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17题。(16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 状如松江之鲈。顾 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未震动,山鸣谷应,凤起水浦。子亦悄然而悲,萧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B.予乃摄衣而上/履峻岩/披蒙茸/篩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c.予乃摄衣而上腹峻岩/披蒙茸/驏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熙/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1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一项的是(3分)
A.是岁十月之望           壬戎之秋,七月既望
B.如此良夜何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顾安所得酒乎?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吾与子之所共适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选文和《赤壁赋》都描写了月色,但两文的角度不同,《赤壁赋》所写之景多限于舟中,字字呈初秋之色;选文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摹初冬之状。
B.选文第二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承接前文所写之景来写作者实见到的景象,又融入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一点感慨。
C.选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实际上是作者朋友的象征,作者以鹤“掠予舟而西”来烘托自己因朋友离开而孤独寂寥的心境。
D.选文最后写的梦境与《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句是相契合的,
都寄托了作者清高放旷、高超出世、企盼自由境界的情思。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4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3分)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8-19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 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8.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
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特色。
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19.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三、写作与表达(共3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30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意外”所作的解释:①形容词,意料之外的。②名词,意外的不幸事件。
请以“意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7.(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乡土社会中,人们为土地所束缚,生活富于地方性,形成的是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 
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从“熟悉”中得到信任,不需要也没有形成抽象的普遍原则;而现代社会流动率大,是陌生人组成的法理社会,重视契约、普遍原则。 
12.①我的家离地坛很近,每次搬家总在它周围,而且越搬越近。 
②在我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的时候,地坛给我“我”精神的抚慰与启迪,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③十五年里,我常常到园子里去思考“怎样活”的问题,从地坛的景物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每点 2 分) 
13.①含意:回首人生路途,那一个个挫折和苦难必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是人们经历的挫 
折和苦难,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②启示:挫折和苦难是人生中在所难免的,正如地上的坎坷。面对挫折和苦难,我们要勇敢、坦然地接受,并努力地战胜它们,来彰显人生的价值,把挫折和苦难变成自己人生的才富。 
③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在苦难中顽强挺立,积极进取,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还有曹雪芹、高尔基、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等等莫不如此。(每点 2 分) 
17.(1)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2)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是你吗? 
19.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 
无常。(分联具体作答也可给分,2 分)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 
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行其乐。(2 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 
20.比照高考作文评阅标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复习《乡土中国》专题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