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汉沽六中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组是()A.鱼鳍(qí)桅(wěi)杆鯖(jīng)鲨兴(xìng)高采烈B.呜咽(yàn)残骸
试题预览
汉沽六中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 3分,共3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组是(       )
A.鱼鳍(qí)     桅(wěi)杆     鯖(jīng)鲨      兴(xìng)高采烈
B.呜咽(yàn)    残骸(hé)      麻痹(bì)       参(cēn)差不齐
C.氛(fēn)围    诉讼(sòng)    黏(nián)液      忍饥挨(ái)饿
D.饶恕(shù)    着(zhuó)落    狡黠(xiá)       呱(guā)呱坠地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位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
B.《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C.《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称其为自己“心中
最宠爱的孩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
B.“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C.他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宵衣旰食的地步。
D.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B.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C. 数据显示,去年前九个月有共计123亿千瓦的燃煤电厂已通过审批,这一数字接近三年煤电环评批复项目装机总量的近八成。
D.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金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选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D.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6.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
A.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C.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7.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C.想象力、 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D.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8.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
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          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        ,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        的长征!”
A.不止   统计    空前绝后                   B.不只   估计   空前绝后
C.不止    统计   前所未有                   D.不只   估计   前所未有
9.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毛泽东回顾过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做出划;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B.《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
事情,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C.《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D.《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报道了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不懈追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屈 原 列 传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0、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反本。穷:困窘,无路可走。
1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怒而疏屈平。          蟹六跪而二螯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父母者,人之本也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第II卷 非选择题
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8分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14.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③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④ “尘满面”两句:两鬓已经白如秋霜,哀伤自己奔走劳碌和衰老。
⑤轩窗:门窗。⑥短松冈:指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1)对上词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2)“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15.默写(6分)
(1)己所不欲,                   。(2)君子喻于义,                 。
(3)大学之道,                 ,             ,             。
(4)千里之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
翠河谷    熊召政
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哪怕置身在海拔 4000 米的高山上,也找不到山的感 觉。这乃是因为彼处之高在于地势而非峰头,纵然也有峰头突兀,却没有耸的地理特征。南方却不一样,虽然海拔只有三五百米,但是悬崖峭壁,沟壑逶迤,置身其中,便有了崇山峻岭的感觉。眼下,我走在大别山主峰东南麓的龙潭河谷中,这种感觉又生了出来。
 数年前游龙潭河谷,曾写过一篇游记,兹后又陪友人来过几次。虽然常游并不常新,但没有一次感到失望。这情形犹如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 
在枝柯荫覆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这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那么古老,那么简陋, 而又那么富于诗意。桥那边,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小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除了两只挂在树梢上的锅状的电视接收天线,再见不到任何一点点儿现代化的痕迹。黄色的且满布水渍的土墙, 黑色的长着针菲的泥瓦顶,小的雕着花格的杉木窗子,背面有着粗重木栓的被柴烟熏成褐色的木门,以及门前稻场上散乱放着的石碾、石磙、石磨……就在那一刹那, 我仿佛一脚踏进了唐朝, 仿佛那柴门里走出了孟浩然,他用纯正的湖北乡音向我吟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这小村的旁边,即是龙潭河谷的上游。我们穿过密林,透过林隙可以看到在乱石中奔流的激湍清泉。及至来到溪边但见藤萝蔽日,水雾盈袖。一路逶迤, 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绿碧”,如 “空翠湿人衣”等等。 
由于无路可攀,行不过二三里,只得在一挂 20 余米高的瀑布前打住行程。斯时,头上的洞天略略开阔,斜射下来的阳光与浮漾上升的水汽参参差差的,在嬉闹着、游戏着。忽然, 朋友惊呼:“虹,虹,彩虹!”正在拍照的我定睛一看,只见一条长约数丈的彩虹在飞瀑前缭绕。一阵微风,虹飘过来,触了触我的胸膛,又从我的肩头飘过去,钻进密林中杳然不见了。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的高妙的诗意,我竟在无意中获得, 这是自然的恩赐。 
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翠不仅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这脱口而出的话,倒是道出了河谷的妙谛。 
回到小村庄,闻讯赶来的村长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做客,他用自制的高山野茶招待我们。从言谈中,我们知道,大别山东南麓这片十平方公里的峰谷中,有一个叫大河冲的建制村,共有 200 多村民,71 户人家,散落在九个小村庄里。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 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偶尔也有几个被进城打工的小夫妻留下的孩子。 
听罢村长的介绍,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城里的游人面对 大自然奇异的山水,可以用数百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奇。但是,与绝妙山水比邻而居 的土著,他们对风景的感受截然不同。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 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他们高。但是, 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眼中的天堂, 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等。 
存在决定意识,从生存学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生活的便捷。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请赏析第 2 段画波浪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 分)
17.作者是如何凸显翠河谷的“翠”的?(6 分) 
18.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
19.“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全文,分析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6 分)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自己对南北大山的不同看法,既写出了它们的区别,又引出了要描写的对象——“龙潭河谷”。
B.作者行走在龙潭河谷的山中,感受这里是那样的古老、简陋、富有诗意,好像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搬过来的。
C.文章既写了龙潭河谷之景,又写到了这里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去追寻城市的文明生活,真实呈现出现代生活的状态。
D.“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而“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则写出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的遗憾。
E.文章考察了龙潭河谷景物与人事,阐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以古人的传统和境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情,为浮躁的读者找到精神的家园。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空2分)
载人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它要求航天员必须具备办事果断、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航天飞行所经历的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生理冲击特别大,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再者,航天员在太空所处空间狭小,身体活动受到限制,说话也不能随便。说什么,什么时间说,都有限制,所以这种信息交流的限制,也要求航天员能忍受孤独。
分三条列举出文段叙述的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将会面临的挑战。(每点不超过6个字)
①                     ②                     ③                   
22.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天津,命名为“天河”,取天津与“银河团队”合作发展之意。如今,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已进入开放应用阶段。近年来,创新团队在“卡脖子”处下功夫,在关键处尽全力应对: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①         ;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②        ;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③       ;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④                   
(取材于余艳《大国引擎》)
A.以我为主,在战略必争领域强势崛起      B.全方位研判,高标准筹划,破解突出矛盾
C.创新驱动,以崭新的“中国速度”冲锋    D.聚焦前沿,瞄准核心技术制高点和突破口
23.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竹子的成长历程: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于是总有人埋怨它不争气,生长太慢,却忽视它在这四年中,地下盘根错节,拓展几十平方米疆域的事实。而一旦爆发,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地面部分却可以疯狂生长成二十米开外的毛竹。让人可叹的是,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三十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二十米?从毛竹的生长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汉沽六中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
第I卷 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C D B C B C D C D C
第II卷 非选择题

1-4   C C C D
5. 答案:B(原文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太绝对了。)
6.答案:C  (是人文教育的作用,对象错位了,属于偷换概念。)
7. 答案:B (A项,不是作者认为,是“局中人”直呼“两难”;C项,是“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D项,因果关系不对。)
8-12    C D C D C
13略
14.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D(浓墨重彩错)
2、“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15题略
16.比喻(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对龙潭河谷的喜爱之情。(1 分)为后文写翠河 谷奠定感情基调(或作铺垫)(1 分)。
 17. ①景物描写,通过写油油的潭水,苍青的林木凸显“翠”。(2 分) ②引用古人的赞叹表现“翠”。(2 分) ③ 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2 分)
 18.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1 分)的同时,与自然(1 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2分)。 19.(1)原因: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都离开了古朴的 自 然村庄。(2 分)他们渴望文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1 分) (2) ①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1 分) ②对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1 分) ③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解、释然之情。(1 分) (如有其他合理理解,也可给分)
 20.BD(4 分,每项 2 分)(B 项“木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 不是“龙潭河谷”里的一切;D 项“得不到的遗憾”错误,应是“描写一种朦胧美”。)
21 ①生理冲击大 ②身体活动受限 ③交流受限
22.①B②D③A④C
的答案(解析及评分:第一处,前面说“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里要抓住“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这些信息,因为是前止于具所未有的,且是大变局时代,所以需要“全方位研判”,需要“高标个地准筹划”,要“破解突出矛盾”,所以确定是B。第二处,前面说“身明线条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里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是蕴含夜”这一信息,因为是“新一轮”,且是“前夜”,所以需要“聚焦前诠释观沿”,需要“瞄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所以确定D。第三
处,前面说“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这里要抓住“国家民之美家的象族”决战决胜时期”,因为是“决战决胜时期”,所以需要“强势崛起”,故确定A。第四处,前面说“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这无之间里要抓住“拼杀时刻”这一关键信息,可见是极为关键的时刻,需“寄托要的是“速度”,是“冲锋”,所以确定C。)
23.
本次作文立意最为重要也最为准确的,就是把“根基”和“成长”联系起来。
切题的核心词举例:基础、根基、积累、积淀、准备等。
偏题的核心词举例:勤奋、坚持、努力、磨砺、等待、过程、耐心等。
离题的核心词举例:梦想、心态、乐观、环境等。
评分标准:
1、字数不足,原则上不超过及格线36分;
2、文体不明或混杂,原则上不超过39分;
3、偏题而不离题,原则上不超过45分;
4、离题,原则上不超过39分;
5、缺少标题、卷面混乱,扣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郑州市八所省示范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语文』  下一个『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