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上)八年级期末模拟测试卷语文一(27分)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3分)juānkèguǎngmàohéxié2.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如皋的城市特色。B.电影《攀登者》以其盛大的场景和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
试题预览
2020~2021学年(上)八年级期末模拟测试卷
语  文








一(27分)
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3分)
juānkè         guǎngmào          héxié 

2.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
   A.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如皋的城市特色。
   B.电影《攀登者》以其盛大的场景和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C.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行为。
   D.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3.下列短语依次填入横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用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他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散文的特点是  ▲   、小说的特点是    ▲   、诗歌的特点是    ▲    。
    A.语言优美  意境深邃  想象丰富         B.意境深邃  矛盾集中  形式自由
    C.形式自由  思想深刻  语言优美         D.形式自由  情节曲折  想象丰富
4.八(3)班准备组织“志当存高远”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5分)
(1)你们小组负责收集材料。大家想在网上搜索与主题有关的名人故事,你准备输入哪两个关键词?(2分)
关键词一:                       ; 关键词二:                       。
(2)班级准备于1月25日在教室举行“志当存高远”主题班会,邀请团委李老师出席。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3分)
                                                                                  
5.名著阅读。(7分)
作品名称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红星照耀中国》 在以后接着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象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那个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我们中间毕剥着火花,我振笔疾书,一直到倦得要倒头便睡为止。吴亮平坐在我身旁,把A的柔和的南方方言译成英浯……A是凭记忆叙述一切的;他边说我边记。我在上文已经说过,我记下的笔记又重译成中文,加以改正。除了对耐心的吴先生的句法作了必要的修改以外,我并没有把它作文学上的加工,下面就是这样做的结果…… (1)A是    。(1分)
(2)结合“内容呈现”中画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2分)
              

《昆虫记》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是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3)结合选段,说说《昆虫记》是怎样将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4分)
                

6.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3)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茅盾《白杨礼赞》)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         ”。
(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 “               ,               ”。

(二)(53分)
(一)阅读下面唐•王维的这首诗,完成7~8题。(6分)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吹角①动行人②,喧喧行人起。
笳③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④,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⑤,归来报天子。
【注】①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②行人:征人。③笳(jiā):胡笳,古时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一种管状吹奏乐器。④陲(chuí):边陲,边地。⑤系:捆绑。名王:指匈奴首领。
7. 请你说说“争渡黄河水”一句中“争”字的妙处。(2分)
                                                                               
8. 下面两句诗都写到了日落,它们在句中各有什么作用?(4分)
【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3题。(18分)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9.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余 买 田 其 间                    (2)是 日 剧 饮 而 归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 (2)遂往求疗(       )
(3)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       ) (4)溪水西流(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   ▲                                        
12.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轼与庞安常一见如故的交谊?(4分)
                            ▲   ▲   ▲                                       
13. 下面两句诗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请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4分)
【甲】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4分)
揭秘: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从2005年开始桥位论证,大桥伴随我15年。”在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第二设计院副院长、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设计项目负责人张燕飞眼中,这座跨江大桥就像自己的孩子。
作为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梁,也是江苏继南京长江大桥之后的又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在即。大桥为何要建这么长跨度?能抗住大风吗?会不会发生涡振?近日,记者在桥上采访了张燕飞。
大桥为何建在这?一“跨”为何超千米?
“沪苏通大桥最初的选址并不在这里。”张燕飞告诉记者,大桥设计伊始,团队就在总设计师高宗余的带领下开始了桥位论证工作。“从2005年到2010年,这5年里我们在反复论证桥位,最初在苏通大桥下游选择了4个桥位,对600平方公里江底进行了勘测,但是那边接近入海口,航运密集,可谓黄金水道,最好的桥位早就被选完了。”
考虑到充分利用过江资源,且保证铁路与航道通行安全,经过多次桥址比选,2010年7月,交通运输部同意在规划的锡通过江通道上建设通沪铁路的跨江大桥,并形成综合性过江通道。
为什么大桥这一“跨”要超千米?难道只为冲世界第一?
“当然不是。”张燕飞说,从上游江阴长江大桥到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每天江面通行船舶超过3万艘,为满足长江通航净宽要求,大桥跨度必须超过千米,才可满足10万吨货轮通航。
桥位所处的长江段宽度达到6公里,宽阔的江面对通航的要求高,也必然对大桥的结构有所要求。综合桥位所处的地质、水文等复杂条件,设计团队最终将沪通桥的主跨定为1092米。“它是经过精确计算得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江宽、航道以及防洪的要求决定了大桥的跨度。”
大桥会不会发生涡振?能抗几级大风?
桥位、跨度确定了,接着就是设计桥型。
考虑到斜拉桥设计刚度大,抗风稳定性好,能更好地满足高铁行车要求,大桥最终确定为斜拉桥桥型。其设计规模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斜拉桥,可抗13级台风。
前段时间,国内多座桥梁发生涡振,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张燕飞表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不太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经风洞模拟试验表明,即使有,最多1到2厘米,微不足道。
他告诉记者,首先,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体量很大,全桥用钢量48万吨,相当于12个“鸟巢”,要激起着一个涡振,需要很大的能量。
第二,桥的阻尼比较大。举个简单的例子,推一个钟摆,它会两边摆再慢慢停下来,停得越快,说明阻尼越大。大桥铁路面铺的道砟,便相当于天然的阻尼器、减震器。
第三,与一般公路桥不同的是,双层公铁两用大桥的钢桁梁桁架结构,会在风吹来时,把旋涡打散。
“就在前段时间,桥上亮化施工的工人告诉我,那天晚上突然起了一阵大旋风,几块展板瞬间吹成了麻花状,工人只能伏在地面,但是桥并没有受到影响。后来调出资料发现,当时桥面风速达到44米/秒,也算是给大桥提前做了个体检。”
“但是,高铁经过时,大桥可出现1到2米的上下移动,这是正常的桥面变形,对桥梁柔性提出更高要求。”张燕飞告诉记者。
那么,这样的上下变形对高速运行的列车来说安全吗?桥上通行的人会不舒服吗?“几乎没有明显感觉。”他说,这座大桥首创了轨道形位研究,破解了列车高速通过大桥时轨道平顺不平顺、旅客舒适不舒适的难题。
大桥新材料有多牛?一根拉索可吊600多辆小车
走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映入眼帘的一根根拉索组成两个偌大的“伞”,牢牢地“拉”住桥面。据介绍,大桥共安装432根斜拉索,其中最长的一根长576米。
“这些斜拉索是世界上抗拉强度最大的钢丝。”张燕飞说,这么大体量的桥怎么建起来?就像一个人,如果他的力气主要都用来承受自重了,还怎么举得起其他东西,更别提大桥上还要跑高铁。这些客观因素推动了大桥技术创新。
经过2年多的努力,建设人员终于突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生产出了直径7毫米的“最硬”钢丝。单根斜拉索最大索力达1000吨,足以吊起600多辆小汽车。
斜拉索要受拉,塔和梁要受压。他们又开发出了强度达到500兆帕主桥钢桁梁,是中国最高强度的结构钢。在330米超高主塔上首次应用的高性能混凝土攻克了主塔易裂的行业难题。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工程规模之大、施工难度之高、科技创新之多,创造了世界桥梁和中国桥梁建设的多个新纪录,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同类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14.请你具体说说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哪些设计使这座桥能“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同类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4分)
                                                                               
15.根据要求品味语言。(6分)
  (1)后来调出资料发现,当时桥面风速达到44米/秒,也算是给大桥提前做了个体检。(请解释“体检”一词在句子中的含义。)(3分)
                                                                               
  (2)单根斜拉索最大索力达1000吨,足以吊起600多辆小汽车。(已经告知“最大索力达1000吨”,再写“足以吊起600多辆小汽车”是否多余?为什么?)(3分)
                                                                               
16.本文作为新闻体裁中的采访稿,是怎样体现及时性与真实性的?(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成都的雨
  ①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            A            。
  ②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
  ③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或许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不少呢!”
  ④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一年的雨量,几乎是我家乡的十倍。雨中没有尘土,每一滴雨落到地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⑤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雨就变成了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起,所谓风雨交加,形容家乡的雨很是贴切。成都偶尔也会有疾风暴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⑥家乡的雨,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要下雨,却只滴了几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就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
  ⑦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⑧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⑨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⑩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⑪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若问为什么?答,这里既宜居又宜业,既有很多好吃的又有很多好玩的。而我却以为这样的答案不够完整,至少还得加上一句:成都有诗意有情调。当然,包括这雨中的诗意与情调。        (文/候志明)
  ⑫            B             。
17.阅读第⑦-⑨段,分别概括能体现成都“诗意与情调”的几个画面。(3分)
                                                                               
18.品味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19.请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A、B两处,并说明理由。(4分)
【甲】成都的雨是别致的。
【乙】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让整座城市浸染在诗画里,令人陶醉。
A处应填      ;B处应填      ;理由:                                        
                                                                               
2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从中分别读出了什么情味。(4分)
【甲】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成都的雨》
  【乙】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昆明的雨》
                                                                               

三(70分,其中含写字10分)
21.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苏州市2020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  下一个『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