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考前精练: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理解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考前精练: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理解题(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理解题一、知识梳理(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方式举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文中的……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1.六要素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四步骤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找到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结局,向前推出发展和开端等)(二)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概
试题预览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理解题

一、知识梳理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举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的……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1. 六要素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四步骤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找到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结局,向前推出发展和开端等)

(二)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肖像+性格+身份地位+重要经历、结局)
包括:
第一,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验、教养、气质等。
第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第三,小说人物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四,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 概括人物心理以及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
例:概括文中XX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 
(1) 找到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品味人物心理。
(2) 结合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

二、精讲精练
【一】阅读文本,回答下面问题
老孔爷爷
马海霞
    ①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现如今,饺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但我小时候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母亲哪天要包饺子了会提前告诉我们,我和哥哥便跑到村委会的院子里,找住在那里的老孔爷爷要叉子。
    ②老孔爷爷个子不高,驼背,要是脑门再大些,就活脱脱是年画上的一个老寿星。村里的孩子都喜欢他。他会制作木偶玩具,还会用木头或竹片做小叉子。馋娃都是急性子,多日不见饺子,未等饺子出锅,已先在炉火旁端碗候着了。等饺子一出锅。用叉子一叉热饺子,放入冷水或醋里一泡,热气就减少了很多;不会用筷子的孩子,吃饺子时叉子、勺子并用,省去了大人许多麻烦。
    ③只要哪家的孩子去向老孔爷爷要叉子,就是哪家要包饺子了。我和哥哥每次跑去要叉子时.母亲都会叮咛:告诉你老孔爷爷,中午包饺子,让他和你二婶说别送饭了。老孔爷爷和二婶不是一家子,我那时候小,不明白为何二婶天天给老孔爷爷送饭。但只要我们家包饺子。定会给老孔爷爷送去一碗。
    ④有段时间,哥哥生病住院,让本来条件不好的家庭雪上加霜,别说吃饺子了,有煎饼、咸菜吃就不错了。我去老孔爷爷那里,也不再要叉子,而是静静地看他雕刻木偶。那些木偶被雕刻好,涂上颜色,固定在细木棍上后,手脚还能活动。孩子们大多喜欢孙悟空木偶.做好一个抢一个,但老孔爷爷好几天才做好一个孙悟空;不管有多少孩子排队等着。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唐僧师徒四个挨个儿做。为了早日拿到孙悟空,大家只好天天去等。
    ⑤有一天,老孔爷爷见孩子们都四散走开,便领我去屋子里,从壁橱里取出半碗饺子递给我说:“吃吧。那半碗留给你哥。”
    ⑥自从吃了这半碗饺子,我每天再去时,心里开始惦记老孔爷爷家的壁橱,盼着老孔爷爷再变出半碗饺子来。
    ⑦那是冬天的一个清晨,父亲一早出门,回来后听他对母亲讲:“孔大爷不行了,这几天他一直咳嗽,喉咙里有痰,可能夜里想起来吐痰,一头栽地上了……”
    ⑧听母亲说,老孔爷爷是大爷爷家的长工,一辈子在大爷爷家干活,没娶媳妇。因为他为人忠厚,老了以后,村里把他留下,让他享受五保户待遇,还让二婶专门给他做饭。老孔爷爷是个好人,虽然哪家包饺子都给他送一碗,但他很少自己吃,大部分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吃了。
    ⑨老孔爷爷去世后,大家从他床底下翻出来一箱子木偶玩具,孙悟空占了大半,村里的孩子每人分了一个。孩子们都疑惑:他有那么多孙悟空,咋说做不出来,让我们天天去排队等呢?
    ⑩不管是饺子还是木偶,总得给孩子们留点念想,孩子们才会天天去他那里。长大后,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1. 文章主要写了老孔爷爷的哪些事情?请分点概括回答。
                                                                                
                                                                                
2.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蕴含的丰富感情。
(1)但只要我们家包饺子,定会给老孔爷爷送去一碗。
                                                                                
(2)我每天再去时,心里开始惦记老孔爷爷家的壁橱,盼着老孔爷爷再变出半碗饺子来。
                                                                                
3. 老孔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文章第⑧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5. 结尾写道:“长大后,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呢?结合文意做阐释。
                                                                                
                                                                                
【答案】
1.老孔爷爷会用木头或竹片做小叉子,给孩子们吃饺子用;老孔爷爷给“我”和生病的哥哥留饺子;老孔爷爷给孩子们做木偶玩具;老孔爷爷去世,留下一箱木偶。  
2.(1)“定”意味着每次吃饺子都送,一次不落,表现了“我们家”对老孔爷爷的关心、照顾,写出了“我们家”与老孔爷爷亲密的关系,也从侧面表现出老孔爷爷人缘好,受人尊敬。  (2)“变出”带有奇幻色彩,表现了“我”的天真,表达出“我”对饺子的渴望。  
3.①老孔爷爷慷慨大方、热心助人,他经常给孩子们做叉子;②老孔爷爷手艺高超。他雕刻的木偶孩子们都喜欢;(勤老孔爷爷和善慈祥,别人送给他的饺子他不舍得吃;④老孔爷爷吃苦耐劳、为人忠厚,他一辈子在大爷爷家干活,是大爷爷家的长工;⑤老孔爷爷孤独寂寞,他给孩子们留饺子,做木偶做得很慢,是为了吸引孩子们到自己的身边。(写出三点即可)  
4.内容上:第⑧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老孔爷爷的身世、境况、为人。结构上:呼应前文中写到的不明白为何二婶天天给老孔爷爷送饭、老孔爷爷给“我”变出半碗饺子,解开前文设置的悬念,交代了二婶给他送饭的原因。以及老孔爷爷送“我”的半碗饺子的来历,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严密。  
5.[示例]老孔爷爷孤独寂寞,他喜欢孩子,为孩子们留饺子、做木偶,是为了吸引孩子们
去他那里。陪伴他。

【二】阅读文本,回答下面问题
寻常茶话
汪曾祺
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者叫做“上茶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麦、千层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端来之前,先上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一个茶杯里的佐料 —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吃干丝,一绝!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着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在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无论贫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门历史博物馆工作。馆里有几位看守员,岁数都很大了。他们上班后,都是先把带来的窝头片在炉盘上烤上,然后轮流用水汆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门城楼的展览室里去坐着。他们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爱喝花茶,以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我不太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上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许只有中国人如此。外国人喝茶都是论“顿”的,难怪那位服务员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为老先生已经喝完了,不要了。
龚定庵以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苏州东山白的“雕花楼”喝过一次新采的碧螺春。“雕花楼”原是一个华侨富商的住宅,楼是进口的硬木造的,到处都雕了花,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龙、凤、牡丹……真是集恶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过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觉得这有点煞风景。后来问陆文夫,文夫说碧螺春就是讲究用大碗喝的。茶极细,器极粗,亦怪!
我还在湖南桃源喝过一次擂茶。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
茶可入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裘盛戎曾用龙井茶包饺子,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茶粥是啥样的呢?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有一阵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发明的茶粥,自以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鸭子乃以柏树枝、樟树叶及茶叶为熏料,吃起来有茶香而无茶味。曾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用上海人的话说:巧克力与龙井茶实在完全“弗搭界”。
1. 同学们发现,作者围绕着“茶”,将记忆中与之相关的人、事娓娓道来。请你按照提示依次概括。
家乡“喝早茶”的习惯——________________——老北京人早起都要喝茶——________________——“我”在湖南桃源喝擂茶——________________
2. 赏读中,同学们发现有些词语有特定的语境义,请你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语境义。
(1)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
                                                                                 
(2)不过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觉得这有点煞风景。
                                                                                 
(3)用上海人的话说:巧克力与龙井茶实在完全“弗搭界”。
                                                                                 
3. 有同学把选文与《昆明的雨》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它们在语言上都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平淡有味”。请你从文中摘抄一处,加以品味。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联大学生)在昆明“泡茶馆”    
“我”在“雕花楼”喝碧螺春    
用茶制成的食品(意对即可)    
2. (1)充足,畅快  (2)破坏美好 氛围   (3)完全搭不上关系的两件事物    
3. 示例:摘抄:喝热茶,吃干丝,一绝!(摘抄的语句要能体现“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品味:这三句话语言简短,质朴浅显,如话家常,但短短三句话呈现了作者故乡特有的民风民俗,“一绝”饱含作者对家乡习俗的自得之情,平淡有味。

【三】阅读文本,回答下面问题
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
顾晓蕊
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买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该吃饭了。”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说好的,我来取书了。”她走到我跟前并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书……不小心丢了。”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当心蜜蜂。”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把书拿出来。”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窃书不为偷。”我为自己辩驳。
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这本《红楼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上高中的时候,离家很远,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学习之余,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抽空阅读,尤其爱读诗歌。每一首小诗,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间,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
上班以后,变得很忙碌,但在空闲时,我尤爱读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除了读书,我还尝试写作。最初的几年间,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丽丝•莱辛的话提醒了我: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我淘来很多新书,塞满两个书柜。随后的很多年间,一杯茶一卷书,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倘若哪天没读书,我便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夜深人静,再次提起笔,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顺着笔尖淌出的文字,洒落在纸页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继发表了。
又是一个晚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入书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书,开启心灵的旅行。从青涩到成熟,读书让我经历一次次的蜕变。那些细碎的读书时光,弥漫在心灵深处,寂静生香。

1.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2分)
读书 读书的意义
13岁时读《红楼梦》 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高中时读诗歌 (1)                
上班后读散文  (2)                 
上班后读淘来的书 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
2.结合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4分)
(1)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特点和作用?(2分)
                                                                               
                                                                               
(2)文中两处写到母亲的“目光”,试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有何不同。(2分)
A.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B.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3.如果把“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改为“母亲喝道:‘快把书还回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
1.(2分)(1)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2)让忙碌的生活放慢了脚步(每空1分)
2. (4分)(1)(2分)安静  渲染了一种安静的读书氛围;强调了安静的环境对读书的作用;烘托了我读书时安静状态。(特点、作用各1分)
(2)(2分)A处母亲的心理:欣慰、满足;B处母亲的心理:生气、责备。(言之成理即可)
3. (3分)不好。原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问句形式突出强调了母亲的生气和责备;原句委婉但更具力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引起作者关于读书的思考。(每点1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下一个『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词语的运用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