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上杭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杭一中2020-2021学年12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拟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
试题预览
上杭一中2020-2021学年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拟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前、驾驭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载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底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琴”“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缘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使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也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贛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给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玉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竭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  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春闱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4分)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4分)

1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 ~16题。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6.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              ,             ”的结论。(荀子《劝学》)
(2)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妒忌陷害的苦闷的两句诗是:“              ,             ”。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              ”写出了诗人惜春的感叹,用“              ”的行为以表现伤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 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排比、反问、想象、引用 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19.依次填人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0.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21.下面是某校一则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通知 
    各班团支部:
    ①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彰显莘莘学子们的精神风貌,②校团委将于2019年12月29日至12月31日启动本校第五届艺术节。③本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④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可以是相声、小品等,也可以是书法表演、绘画表演、诗文诵读等。⑤活动初选节目时间为12月10日,每班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初选。⑥凡被选定的节目将直接参加艺术节表演。⑦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登台表演,一展才艺,⑧同时也希望全体师生对本次艺术节活动提出美芹之献。
校团委
2019年11月26日

22.读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作者关于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不超过50个字。(6分)
学校是教育圣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一旦“欺凌”事件出现,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杭一中2020-2021学年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    2.C    3.A
4.①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②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